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本文将概述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实践,在此基础上初步探索国外实践的经验特点,以期引起我国档案部门的重视,为我国开展相关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4.
本文立足于非遗传承人定义及特征分析,从非遗本身特点和传承人的现实困境出发论述了为非遗传承人建档的必要性,着重就其建档工作提出若干建设性建议,即积极寻访传承人、做好传承人档案的征集工作;建档要运用新科技和新载体,并力求内容完整;注重对非遗传承人口述档案的建立等。 相似文献
5.
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的过程也是社会记忆传承与建构的过程。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机制是非遗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能够实现非遗资源保护的目的。本文所研究的非遗传承机制的内涵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在保护、记录与留存中各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与运行方式,具体包括选择机制、建构机制、展演机制、留存与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6.
非遗建档标准是规范并促进非遗建档的重要引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日、美、加等主要国际组织与国家已取得较为突出的成果,形成非遗立法、理论建构向实操逐步转化、采纳并借鉴相关领域标准、多主体参与等建设经验。针对我国非遗建档标准建设起步晚、数量少、内容覆盖面窄、地域性突出等症结,依托非遗立法、借鉴相关领域标准、集合多元力量、构建非遗建档标准体系是优化我国非遗建档标准建设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7.
8.
9.
云南遗存有丰富的少数民族不可移动物质文化遗产,开展建档工作对抢救这些濒危遗产、传承民族文明记忆至关重要。论文阐释了云南省少数民族不可移动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分析其在建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不可移动物质文化遗产建档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基石.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工作,不仅需要文化部门及相关单位的努力付出,更需要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以新媒体的运用为切入视角,对社会公众如何通过新媒体平台正确参与非遗建档各个环节的路径进行解析,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公众在非遗保护事业中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1.
傈僳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具民族特色,是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实地调研发现,傈僳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档保护存在针对性政策法规缺位、传承人档案缺失、相关档案部门被边缘化等现实问题。因此,应从政策法规、建档保护机制以及对传承人档案地位的重视等方面解决问题,这对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档保护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工作之一。为此,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公共文化机构以及社会组织与个人三类建档主体从档案收集、档案保管以及档案发掘三方面对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开建档保护工作。目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社会协同参与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数字化管理方面还存在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13.
14.
图书馆数字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概述了图书馆数字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分析了图书馆数字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图书馆如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保护。 相似文献
15.
泉州南音是见证闽南语系地区文化生活的重要凭证,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建档保护是避免南音社会记忆断层的重要方式.通过分析南音建档保护的必要性,基于南音非遗建档保护工作的现实困境,从完善南音非遗建档制度、加强南音档案收集、推动数字资源整合、明确南音建档主体、构建专业化人才队伍等方面提出加强南音非物质文化遗... 相似文献
16.
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的紧迫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马遗”)的保护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件大事,也是近几年文化界广为关注的热门话题。本文基于社会记忆和民族文化永存,对非遗建档谈几点浅见。 相似文献
17.
当前档案学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集中在基础管理层面,国家对非遗档案还没有出台统一的管理标准,传统档案研究和管理工作对这部分档案都少有涉猎,或不够深入和全面,因而这作为一个新兴课题,对于档案理论与实践的研究都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存在着较大的探讨空间。本文就织锦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信息采集、建档过程等具体技术性保障措施进行探讨,通过建档构建档案学保护模式,为非遗建档工作的开展提供系统性的研究方法,以期使土家织锦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18.
以非遗建档式保护工作与文化自信的深层关系为线索,在文化自信视角下阐释建档式保护的基本思路,探析数字时代非遗档案资源积累、专题数据库筹建、"数字记忆"领域探索,揭示"非遗档案+数字人文"跨界项目的实践契机.立足文化自信,阐释建档式保护的工作过程实际上是自身传承与建构,通过成功的跨界案例,说明非遗建档式保护工作与数字人文技术紧密结合的空间,以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水平. 相似文献
19.
20.
数字化保护是一柄双刃剑,它既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信息技术支持,也不断产生新的保护问题,数字化保护该何去何从是学界和社会关注的热点。本文认为,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属性对数字化保护的理论诉求,是探索数字化保护路径的关键。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地方性知识为本质属性,以活态性为核心特征,注重生活世界向日常生活现象的意义表达。依据以上文化属性观察可以发现,数字化保护的基本理念、语义设计、分类与评价体系、组织规范、社会效益等均存在着的文化风险。作为非遗文化属性的综合载体,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数字技术合理衔接的纽带,是解决数字化风险的关键,应该掌握充分的话语权,参与数字化保护的全过程。这将有利于数字技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