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杨万欢 《档案学研究》2021,35(1):134-143
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引起了档案机构对沉浸理念的关注。基于符号工具的不同,可以将沉浸区分为知觉沉浸和意识沉浸两种类型。“梅·马西”藏品展览项目作为意识沉浸的典型案例,表现出优化物理环境、项目成本和参观数据分析等方面的优势;而“展开地图”档案展览项目则作为知觉沉浸的典型代表,表现出物理空间、叙事路线和用户体验等方便的优势。通过案例分析,发现沉浸理念下的档案信息服务不仅与技术有关,还与艺术有关。此外,在档案教育领域的实现效果上,知觉沉浸与意识沉浸在师生关注度、知识创新吸收和学习集中度等方面各有优劣。  相似文献   

2.
郑晓丹 《档案学研究》2021,35(4):128-133
美国社群档案建设比较具有前瞻性,关注那些一直以来为主流档案机构所忽视或边缘化的群体。本文分析了美国社群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历史、政治及技术背景,介绍了美国比较典型的社群数字档案馆的建设情况和主要特点。最后,提出美国社群数字档案馆建设对我国社群档案馆建设的启示:一是理念借鉴,以档案促进社群融合和团结;二是立足本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群档案;三是共同参与,吸收社会多方力量协作建设;四是注重服务,开展多样化的社群文化教育;五是隐私保护,筛除档案中的个人隐私信息。  相似文献   

3.
社群建档是公民,尤其是非主流的少数社群参与档案资源建设、保护群体记忆与文化的重要途径,可以通过建立实体档案馆和在线数字档案馆两种方式进行.以加拿大"另类多伦多"在线数字社群档案馆的建设实践为例,从传播学的视角解读社群档案建设的本质与过程,分析数字社群档案馆建设的两大关键问题及解决方案,为我国社群档案馆建设提供启发.  相似文献   

4.
知识工程为知识时代的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新思路与新技术,而既有档案服务平台为档案知识服务的开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本研究以二者间关系及融合机制为基础,探索知识工程视角下档案知识服务的模式与机理。首先,本文采用对比研究方法,在概述档案知识工程研究体系的基础上,选取“理论支持”“政策依据”“技术基础”等十二个项目对档案知识工程、数字档案馆、智慧档案馆及档案知识库的属性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其次,借助理论建模方法梳理了融合视角下档案知识服务的模式及机制,从档案数据治理与共享、软硬件优势互补、资源与服务整合三个方面阐述了档案知识工程与档案服务平台间的融合机制。  相似文献   

5.
后现代主义思潮具有批判挑战思维、去中心化、多维叙事等特征,为社群档案建设提供了新的视角与经验启示。社群档案作为具有共同身份特征的社群成员所形成的、记录社群历史的文件集合,对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拓展档案工作职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涌动下,社群档案经历了主体认知变革、工作走向多元化、内容叙事化等发展变化。在当前国内环境下,应当依靠社群档案主体的主动构建,深入构建社群实践的各个领域,促进社群档案叙事体系的发展,最终达成档案记忆价值的实现与社会认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群档案。  相似文献   

6.
社群档案是具有共同身份特征的特定社群成员所形成的、记录社群历史的文件集合。加强社群档案建设,可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社会多元发展,拓展档案工作职能。但是,我国社群档案建设面临着物理困境、文化困境、理念困境和身份困境。国际档案界对于社群档案认知的变化启示我们:在社群档案的建设过程中,社群成员的主动构建至关重要,档案学者的“过程向导”与“前端指引”愈发关键,社群档案价值形态与社会包容度息息相关,应积极倡导合作。因此,在当前国内环境下进一步建设社群档案,应立足于社群档案记忆价值的实现,打造社群档案“联合体”,追求学科融合发展,发掘中国特色的社群档案。  相似文献   

7.
数据时代到来后,“档案数据”一词的使用频率逐年攀升,但因内涵不明,存在误用和乱用现象。通过对国内外“档案数据”一词使用语境与学科内涵的深入分析,本文认为正确理解和规范使用该词,首先,应准确把握“档案数据”的术语结构以及“档案”一词的限定意涵;其次,应明确档案学与其他学科使用“档案数据”的语境区别与内涵差异;此外,要清晰界定档案学科内“档案数据”的内涵并规范对其的使用。  相似文献   

8.
过去二十年内,西方国家如火如荼地开展关于社群档案的项目、活动,并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学术成果围绕社群档案的政治动机、社群口述记忆、档案馆合作关系、社群参与模式等主题展开论述,而国内档案界却对此鲜有关注,社群档案理论的引入似乎遭受挫折。究其原因,在于我国缺乏相应的政治哲学思潮和权利意识,同时面临着文化转译壁垒与学科归属问题以及与中国档案理论与实践的相容相适问题。  相似文献   

9.
档案作为记录社会活动的原始性凭证,蕴含族群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集体记忆和身份信息,是族群认同的关键性材料,彰显记忆价值、认受价值和文化主体价值。本文基于档案在族群认同中功能展开的观察元框架,通过明晰个体与群体之间的认同传递机制,解析个体通过“刻写实践—共谋筛选—档案保管”向族群传递认同的交互行为,以及族群经由“仪式展演—情感交互—情景识记”联结个体认同情感的过程,进而分析档案层垒与族群认同的记忆空间,同时引入时间轴概念,完整揭示族群认同的历时性传递与档案价值之间的同构机制。  相似文献   

10.
美国档案界一直致力于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与探索,而“互联网+”时代的兴起,则为其开启线上运营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美国国家档案馆以及全美州立档案馆中,8家机构开辟了档案文创产品线上商店,其销售模式较为成熟、运营基础较为坚实,但也存在着发展动力不足、售后反馈不及时、媒体融合不够等问题。总体上可为我国档案文创发展在链接开发主体、拓展合作渠道以及创新产品形态上创造更多“线上”未来,提供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区的发展,社区中心已经成了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的前端窗口,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社区孤寡老人档案,使孤寡老人这一特殊社会群体享有更方便的档案服务。要求对孤寡老人这一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进行单独建档,并且将社区与档案馆工作服务相结合,实现社区—档案馆联合的"馆社联动"档案利用服务模式,使社区服务与档案政务相联系,扩大档案对社会公众的服务范围并且提高档案部门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2.
档案记忆观对社群档案的开发利用具有理论指导和方法创新的意义。通过从视角、主体、内容、手段四个方面分析档案记忆观对社群档案开发利用的影响,提出档案记忆观视野下社群档案开发利用应在理念层面采用多元理念创新开发利用方式,在视角层面运用多维视角把握开发利用内容的侧重点,在模式层面建立档案馆与社群、公众和其他文化遗产机构之间的多方主体合作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13.
英国的档案数字化建设项目起步较早且成果显著,在当前数字战略发展背景下,对英国档案数字化项目进行研究,对于促进我国推行档案大数据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文通过对英国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典型项目Archives Inspire项目和Archives Unlocked项目进行分析,得出了英国档案数字化建设项目的主要特征为重视建设数字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注重数字人才的培养和注重数字档案资源的公开利用,并针对我国档案大数据建设现状提出了加强项目建设、加强人才培养、加强技术应用、加强法制建设等建议,以期为我国推进档案大数据建设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对档案学核心期刊中244篇档案社会记忆研究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及双聚类分析,可以直观、科学地反映我国档案社会记忆研究的发展状况。我国档案社会记忆研究目前已趋于成熟发展阶段,研究主体呈现出多元化趋势,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后保管时代档案社会记忆价值构建、档案记忆和权力与身份认同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及边缘弱势群体的档案记忆、数字档案记忆资源的整合和开发等方面。建议在档案社会记忆范式构建期继续深化理论研究深度,将档案社会记忆的学理性与应用性相结合,发挥理论研究的现实指导和发展预测功能。  相似文献   

15.
本文的研究问题包括:中国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教育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目前该学科教育的专业发展规模、师资队伍、学生培养的现状是什么?经验与发展建议有哪些?论文采集数据的方法和途径为:向全国高校与科研院所的所有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院系机构发放学科发展历史与现状问卷并回收56份有效机构问卷,并通过网络调查获取另外22家机构的学科点现状,对七所院校开展实地调研和访谈。核心研究结论为:第一,中国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教育百年发展中学科点从无到有,从少到多,艰难而荣耀,图书馆学、情报学与档案学历经各自独立创建并发展之后在1998年融合基础上走过了坚守主流专业并积极拓展新领域的道路。第二,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无论是单独建系还是在历史、文学、管理或图书馆实体机构之下创立,经历了平均3. 77次的院系名称更名,目前大多数学科点以信息管理或信息资源管理作为名称并基本稳定下来。第三,中国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教育经历百年的沉淀和发展后,尽管师资规模仍然偏小,但已形成相对稳定、不断更新换代的师资队伍,国际化程度不高、学缘结构不够优化等问题值得关注。第四,中国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教育的在读学生中本科生培养规模大于硕士和博士,但从学科点授予学位情况看,从初创时期的以培养本科生为主已过渡到现在以培养硕士生为主的阶段;本科、硕士和博士在就业去向上均以签署就业协议或者国内外升学为主要去向,本学科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不高。论文最后提出中国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教育发展中的若干方向。  相似文献   

16.
沈忱  周丽霞 《山西档案》2020,(2):145-150,108
[目的/意义]近年来档案文创开发问题一直都是档案领域经久不衰的热点话题。本文力求从服装、餐饮、建筑几方面进行档案文创产品开发形式创新,更好的将档案文创融入到人们日常生活当中,提高档案文创的实用性。[过程/方法]以当前档案文化产品开发现状为基点,从分析档案文创产品商业化的实际意义出发,发现当前档案文化产品开发和推广的阻碍,根据所发现的实际问题提出相应对策。[结果/结论]顶层支持不足、人才结构不合理、档案开放不充分构成档案文创开发的阻碍因素,最佳策略是国家支持下加大档案开放力度,组建专业化文创队伍,并开展多元合作。  相似文献   

17.
何玲  邢琳悦 《山西档案》2021,(2):155-163
近年来,档案数据管理成为档案学研究中的一个新的关注点。本文从档案数据管理的内涵与对象、面临的困境、应对措施三方面对我国档案数据管理的研究成果进行评述,认为未来我国档案数据管理研究内容中需要关注以下几个问题:档案数据管理向档案数据治理的转变、档案数据化的技术体系与推进策略以及档案数据开放相关问题。同时在研究方法上注重多学科视角与跨领域合作。  相似文献   

18.
张美芳 《档案学研究》2015,29(3):96-100
音响档案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而逐步毁损,我国部分音响档案处于濒危状态,急需建立科学的保护方法,实施抢救措施。本文针对我国音响档案保存现状,分析其在保存中出现的普遍问题,借鉴国内外音响遗产抢救保护活动的经验,提出抢救及保护措施。音响档案载体与信息的抢救、保护及恢复是保存音响档案原始性的方法,而数字化是长期保存信息、方便利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Although much has been written about formal archival spaces, little scholarship has addressed the physical spaces of community archives. This paper asks: How do community members imagine the physical spaces that steward identity-based community archives? Based on focus groups with more than 54 community archives users at five different community archives sites across Southern California, this paper examines how members of marginalized communities conceive of the physical space inhabited by community archives representing their communities. The sites explored range from a prominent location on a university campus, to storefronts, strip malls, and small cinderblock buildings. Yet across sites, users spoke about community archives spaces as symbolic and affectively moving locations. Many users described their community archives site as a “home-away-from-home,” marked by intergenerational dialog and a profound sense of belonging. For other users, community archives sites were described as “politically generative spaces” which foster dialog and debate about identity, representation, and activism and enable the community to envision its future. And yet, while the very existence of community archives is political, many participants felt that the full political potential of these sites is not yet realized. By listening to the voices of the communities represented and served by community archives, our research both indicates that a shift is warranted in archival metaphors of space and reveals how community archives are personally and politically transformative spaces for the communities they represent and serve.  相似文献   

20.
高校心理普查自开始提倡至今15年了,通过心理普查建设心理档案,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也暴露了不少问题。本文阐述了完善心理普查应注意的事项,以此提高大学生心理档案建设效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