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该第一个听,最后一个说。——埃·卡皮耶失如果我对什么事情不凿,而且沉默,我并不认为自己无知。谈论不懂得的事情者才是无知的人。——米·普里什文做一个粗野的人,就意味着忘记自己的尊严.——尼·车尔尼雷夫斯基毫无疑问,不尊重自己的人也决不会受到别人的尊重。——尼·卡拉姆津可尊敬的人不是没有缺点的人,而是有尊严的人。——瓦·克留切夫斯基越是迅速说出来的印象,往往越是肤浅和瞬息即逝的。——尼·杜勃罗留波夫  相似文献   

2.
怀念杨荣昌     
蔡毅 《大理文化》2021,(8):56-60
好友杨荣昌病故多年,我时常会在心中怀念,却一直没有动笔为他写上一篇文章,心怀歉意,是因为觉得这文章难写. 首先因为他不是什么高官富商、大家名士.二是因为他为人低调,从病重到离世都让家人隐瞒,不让人去看,所以我对他后期的事不甚了了.三是我对自己看重且喜爱的人心怀敬意,怕写不好玷污其形象.不过随着时间推移,觉得这一切都不重要了,我必须将自己眼里心中的好友用文字呈现记录,因此提笔书写.  相似文献   

3.
闻华 《华夏文化》2007,(1):50-51
隋唐创立科举制,对此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演进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是,唐代的科举,制度上还不是十分严密,是否金榜题名,往往不是取决于考试成绩,而是取决于名人推荐。所以,考试之前,找门路,托关系,成为当时应试举子的一大景观。但是,名士对这种权力也很慎重,他们爱惜自己的名声,不会轻易答应推荐谁,应考者必须拿出自己最得意的作品来打动对方。这种把自己最好的作品送给名人请求推荐的做法,当时有一个专用词汇,叫“行卷”。唐朝科举行卷广为人知的例子,是白居易的故事。白居易在长安应考时,曾向著名诗人顾况投递作品,请他推荐自己。…  相似文献   

4.
新年的时候,身在远方的父亲从老家给我寄了一个水果蛋糕.虽然我在纽约有一份很稳定的工作,也有自己的公寓,但他总担心我的橱柜和冰箱是空的,并且执拗地认为,我仍然是他需要照顾的儿子.  相似文献   

5.
正《蒹葭》出自《诗经·秦风》,是《诗经》中的名篇,历来备受赞赏。王国维称赞道:"《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人间词话》)同时这首诗又具有着"飘渺"之风,清人牛运震称道:"国风之中第一篇飘渺文字。极缠绵极惝恍,纯是情不是景,纯是窃远不是悲壮。感慨情深在悲秋怀人之外,可思不可言。"正是因为这首诗的独特,古往今来,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争议颇多。然而关于这首诗的所指,仍然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很多学者都认为诗中之"伊人"是理解此诗的关键。但  相似文献   

6.
正当今社会,在关中地区通行的方言中,仍有许多古汉语辞汇在人们的日常生活里频繁地使用。譬如,一个人性格刚愎,倔强固执,听不进去别人好的意见,一味顺着自己心思做事情,我们会说"这个人駤(读作zhì)得很!""那是个駤人!""駤駤子脾气!"还有,表示一个人不明事理,做事不灵活,思维较愚笨,常会说"这人做事騃(读作ái ,与"挨打"的"挨"同音)得很!""那是个騃人!"或者偶尔将"駤"与"騃"两字组成词语,即"駤騃"、" 騃駤",用来形容一个人品  相似文献   

7.
与鸟共存     
铁栗 《大理文化》2004,(6):12-13
一位朋友约我去弥渡,说是去采访张应徐.我不知道谁是张应徐,但我知道弥渡是<小河淌水>的故乡,我同意和他一起去是受了那首民歌的吸引.朋友早已加入了有车一族,平日出去采访都自己驾车,这一次也是.他在车上对我说,张应徐不是什么大人物,而是一个普通的养鱼人.后来他的鱼塘里落下了一群鸟儿,鸟群吃了他的鱼,他干脆就由一个养鱼人变成了养鸟人.  相似文献   

8.
采诗 《寻根》2005,(4):116-117
台湾李敖先生的代表作《独自下的传统》,在谈到中国妇女何时才有自己的名字时说:“汉朝才开始有女人私人的名字,有的还是没有,只叫做什么什么‘氏’而已。”这里所说的“女人私人的名字”,就是姓名学中妇女的大名,不是字,也不是小名,更不是称谓。  相似文献   

9.
<正>想要埋藏的秘密、真真假假的理由、逃避的借口、难言之隐和那些虚幻的伪装,与真实的我们掺杂在一起,构成人生。即使最坦率的人,也有不愿意暴露人前的东西,为了公众形象,每个人都要包装自己,区别,只是包装的厚度。我见过坚定的素食主义者一到外地就开始吃肉,激进的女权主义者臣服在男人脚下,也跟不相信上帝的牧师打过交道。我认识的一个畅销书作家从不写作,还有一个诗人与自己朋友的女儿有染。可是这些人,都不是那种不堪入目、不入流之人。如果你在飞机上与他们中的任何一个偶遇,你都会为自己  相似文献   

10.
Art 《世界文化》2012,(9):22-25
题解:奥运会是什么前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说得好,奥委会是一个国际俱乐部。不是每个国家都有奥委会委员,更不是哪个国家可以自己决定谁有资格当本国的奥委会委员,确切地说,奥委会通过选举认定的委员无须经过他本国的认可。所以,英国人无须为自己举办了一届摇滚的奥运会而向他人道歉。在摇滚的世界里,跳砸了重跳、判错了重判、说错了重说等等都不含有别具用心的先验性,  相似文献   

11.
正读到一篇《为钱杨伉俪的"不公共"辩护》的文章,文章反驳有些人批评钱钟书和杨绛对社会不公不义之事的冷淡,认为,知识分子"没有义务为遭受不公者说话",主要的理由是"公民行为,法无禁止,即为许可"。文章解释道,"作为一种政治自由的言论自由,??是任何人的权利,而不是义务。如果法治条件正常,你可以在正常良法范围内任意使用处理这项自由,没有任何人有权干  相似文献   

12.
1.注意自己的职业形象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即使一时还把握不准、至少也要在衣着外表上,让人一眼看出你是一个职业女性。工作时不要着休闲装,尤其不能穿旅游鞋。2.注重培养自己的独立性工作尽可能地独立完成,即使上司吩咐你做一件不太适合女性做的工作,也要勇敢地去完成。3.一定要公私分明诸如用公司的信纸写家书,用报纸包物品回家等,小节问题都要注意。对老板来说,再小的东西那也是属于他的。4.工作环境一定要整洁千万不要把你的办公桌搞得一塌糊涂。最好的办法是定位管理你的办公用品和资料,伸手即可找到、拿到。凌乱的办公室,犹如早晨没有洗…  相似文献   

13.
有位台湾作家的<人,又少了一个>,大致说的是主人公"我"曾遇到一位中年妇女到"我"家讨点米,并反复向"我"申明自己不是乞丐,是个大学毕业的人,只是先生做了牢,自己一个人带四个小孩,靠给人洗衣服无法维持生活才不得不来讨点米的."我"受到感动,给了她许多米.几年后,当我再次见到她时,她已经完全变成了一个标准的乞丐,在向人熟练的乞讨.于是"我"不由得感叹:人,又少了一个.  相似文献   

14.
诺贝尔学奖对于世界各国的学家来说,无疑具有莫大的吸引力。可惜的是,诺贝尔奖不接受自我推荐。即使是最为出色的学家,自我感觉再好,也无法嚷嚷着应当给自己发奖金;但是,由于该奖的巨大诱惑,作家虽不便自荐,却忍不住暗示甚至明示或请求一下他人,让别人来推荐自己获奖,这倒是一件可以领会且有点味道的事。日本名作家川端康成在其获诺贝尔学奖之前数年,就干过这样的事情。他求的人,是日本另一位名作家三岛由纪夫。  相似文献   

15.
苦学     
人人都希望有一个好的学习成绩,将来有一个好的工作,有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实现这一梦想的唯一途径就是"苦学". 苦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凝聚着艰辛和汗水.古今中外的名人很伟大,哪个不是苦学才有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们付出了多少汗水又有谁知道.他们夜以继日地苦学似乎忘记了白天与黑夜,有的甚至到了如痴如醉的境界,就如:从小家境贫寒的爱迪生,在艰苦的环境中毅然从事自己的学业,从事自己的各种实验,爱迪生还到过鞋店当过学徒,但仍坚持学习,不畏艰难险阻从事自己的事业,夜深人静的时候依然还在勤学苦练.  相似文献   

16.
雕刻     
正美国有羚羊谷,中国有波浪谷,远隔千山水,风土人情迥异,景观却是非常相似。中人说是自然形成,西方人则说是造物者的大,说法不同,而我们只管欣赏和赞叹。而后道自己之藐小,而后不做夜郎,不当井底之,是就是,不是就不是。孔子曰:知之为知,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相似文献   

17.
埃尔米塔博物馆(即冬宫)是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被俄罗斯人称为自己的卢浮宫;国会大厦建筑是“自己的白宫”;自己的凯旋门比巴黎的凯旋门还要高大。俄岁斯以独创性自立于世界民族建筑雕塑之林.  相似文献   

18.
寒假来临,在画室用心绘制了几个盘画,准备到大理洋人街上卖.一是可以锻炼自己,二是可以赚到自己第一份"薪水".  相似文献   

19.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民俗风情,单就庆贺婚礼的方式来说吧,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正>在《庄子》里,有则西施病心的故事,某人(里之丑人,即俗称的“东施效颦”)模仿西施,结果吓得村民不敢出门。一般多以为是里人长相不佳,画虎不成反类犬,好像外型才是主因。其实不是,书中已明确告诉我们答案:“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用最简单的话来讲,美与丑,不是这则故事的核心,只是呈现的外相罢了。重点是,里人不够了解自己。因为不了解自己,所以不知道自己的长处,因为不清楚自己的特长,所以会去模仿不适合自己的事物,会跟着潮流走,不断追逐、跟风,失去了自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