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作为报刊的业余通讯员,我给自己立了两条规矩:一是不能漏掉自己周围发生的重要新闻,否则,就是失职;二是必须立足本职,尽可能写出自己的风格特色,提高业务素质。近3年来,笔者发挥自己32年来从事茶叶工作的优势,前后写了《水乡茶馆》《访茶馆老经理沈武荣》《提倡多办乡镇茶楼》《古色古香的茶馆》《北京茶馆》《上海茶馆》《南京茶馆》《杭州茶馆》《川味茶馆》和《文学巨匠与茶馆》等10篇有关茶馆的报道,分别被《浙江日报》《江南游报》《风俗》等报刊采用,有的并被香港和海外报刊转载。我采写这些茶馆稿件的体会是:开动脑筋,掌握素  相似文献   

2.
《茶馆》写的是北京人的灵魂.曾经是北京人的骄傲。然而到今天,已经演了45年的《茶馆》已经不仅仅属于一代老北京人了。超越地域和时代.才是《茶馆》真正生命力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南阳人民广播电台对农节目《春来茶馆》,以茶馆的形态在“三农”内容中揉进娱乐元素,以艺术的形式创新对农节目的新架构。经过六年多的发展和探索,《春来茶馆》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成为南阳当地乃至周边湖北的襄阳等外省广大地区农民心目中的品牌栏目。  相似文献   

4.
21年前的7月16日,首都剧场,话剧演员于是之最后一次饰演《茶馆》中的主角,茶馆老板王利发.自1958年话剧《茶馆》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开演以来,于是之已经饰演王利发达400余场.观众们都知道,这是于是之最后一次饰演王利发,因为他患上了腭部神经病有两年之久,语言能力在衰退,不得不挥别舞台.  相似文献   

5.
一个前所未有的题材加名导名编剧的悉心打造,“蹲着的《茶馆》”仍无法成为《茶馆》  相似文献   

6.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其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优秀作品而享誉中外文坛。20世纪60年代初,老舍先生曾来呼伦贝尔草原旅游观光。  相似文献   

7.
生活是奇妙的。奇妙到你只能领会、体味它,却不能左右、更改它。它的逻辑总是那么平淡无奇、顺乎自然,却又常常出人意表、奇峰突起。 40多年前,老舍先生凭着深厚的生活功底和敏锐的世情洞察力,写下了传世之作《茶馆》。先生高明,却也恐怕没有料到后人会借着《茶馆》创下“老舍茶馆”的字号,而且赋予全新内涵,独步京师。不服可不行!这就是生活的逻辑。有“老舍茶馆”,便会有人光顾、欣赏、品味,“说三道四”者不乏其人。《“老舍茶馆”与老舍的<茶馆>》  相似文献   

8.
2005年的11月1日午夜过后,从《尼伯龙根的指环》的末场走出来,我忽然发现,在这一年的文化事件中,竞没有留下关于戏剧的记忆。诚然,令人欣慰的是享誉50年的《茶馆》首次远赴美国,在纽约数地巡演,以及国家话剧院的《怀疑》创造出与纽约百老汇同时上演的新纪录,但是比起2004年由《厕所》“粗口”引出的喧哗,  相似文献   

9.
识途的老马     
郑榕 《档案天地》2010,(8):5-8,20
与《茶馆》的交融 茶馆一问世.就引起了文化界的瞩目.三万字写出了五十年、七十多个人物、三个反动高峰的苦难年代……广泛容纳社会面。每个不重要的人物,上得场来.也带上了他们各自的历史.甜酸苦辣。通过茶馆,使人引起生活联想,想到更广大的中国社会面。  相似文献   

10.
江坪 《新闻实践》2005,(12):31-31
南方网设置了一个专栏:《岭南茶馆》。 进入这个茶馆“品茗聊天”,可以从众多的栏目中,感受到精神的愉悦、认知的增加、艺术的熏陶和时尚的脚步。 ——“论坛”中有各种思想火花的绽放。以群策群力为主旨的《英雄会》,正在开展“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节约型社会建言献策”的征文活动,网上已有上千网民点击并发表言论,诸如“从节约会议说起”、“节约教育怎能远离孩子”、“打造节约型企业”  相似文献   

11.
<正>2015年第3期《档案春秋》所载《老上海茶馆逸事》(作者郎慕中先生),介绍了品泉楼、湖心亭、五云日舁楼等老上海的茶馆,并讲述了发生在这些茶馆内外的故事,为我们引申出了那个时代的时代沧桑和刀光剑影,读来如品龙井香茗,如嚼檀香橄榄,颇有兴味。略微不过瘾的是,这些老上海的茶馆,总少了点十里洋场的风花雪月,多了点十六铺码头的沧桑风尘,与酒吧舞厅咖啡馆相比,好比舞台上的京剧演员遇到了走红毯的电影明星,无论如何缺少魔都特有的时尚和气质。  相似文献   

12.
本报北京12月15日讯北京大碗茶公司新的商业大楼今日开张。位于前门大街的新商业大楼拥有3000多平方米的营业面积,它将集中大碗茶公司的主要经营项目和经营特长,使大碗茶公司成为名副其实的“托拉斯”,从而实现了10年来的又一次飞跃。在这个商业大楼中有一个根据老舍先生名著《茶馆》中场景建成的北京大茶馆,茶馆并以老舍名  相似文献   

13.
<正>民国时期,昆明茶馆数量急剧增加,成为昆明社会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个缩影。20世纪40年代初陈珍琼在关于昆明茶馆的调查报告《茶馆与昆明社会》中,摘录了昆明茶馆同业公会1929年会员登记名册,共计341家茶馆。[1]此外,还有大量的非会员茶馆和城郊茶馆。昆明茶馆之多,可见一斑。"昆明有多大,西南联大就有多大",这是西南联大甚至整个昆明一度流行的俗语。抗战时期,由于各种条件的短缺,比如说宿舍拥挤、阴  相似文献   

14.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源远流长。唐朝陆羽所著《茶经》集茶文化之大成,流传至今。茶文化的重要载体是茶馆。北京茶馆的历史很悠久,在元杂剧中即出现多处描写大都街肆茶  相似文献   

15.
12月15日,对于北京大碗茶商贸集团公司的人们来说是一个难忘的日子。拥有3000多平方米营业面积的新的商业大楼在北京前门大街建成开张。它将集中大碗茶公司主要的经营项目和经营特长,使这个公司成为名副其实的“托拉斯”,从而实现10年来的又一次飞跃。在这个商业大楼中,有一个根据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名著《茶馆》中场景建成的北京大茶馆。茶馆以老舍的名字命名。人们在这里坐下来一边喝茶,一边聊天,并欣赏演出。茶馆挂着六角宫灯,  相似文献   

16.
文艺广播作为辽宁电台的一个播出频道,已走过了近20年的历程。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在各界朋友的支持下.20年来,曾制作播出了许多在社会上有影响的广播文艺作品,如:长篇小说《夜幕下的哈尔滨》.歌剧《苍原》、老舍名剧《茶馆》.歌曲《十五的月亮》.舞剧音乐《珍珠湖》.《月牙五更》等.同时也推出了许多在国内和省内知名艺术家和音乐人,如铁源.王刚、刘兰芳等。文艺广播自1992年以来.连续举办了七届有一定权威性和影响力的中国原创歌曲评选颁奖晚会暨歌曲创作研讨会,还举办过多种形式的大奖赛、学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的茶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馆,唐宋时称茶肆、茶坊、茶楼等,明代以后始称茶馆,张岱《陶庵梦忆》中就有茶馆之称,清代以后,遂成为习惯称呼。它是一种以饮茶为中心的综合性群众活动场所。 有关卖茶水的传说,汉、晋时即有之,但比较早且能确实证明茶肆起源的资料是唐人封演的《封氏闻见记》,据该书记载:“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以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自邹、齐、沧、隶渐至京邑,城市多开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据此可知,茶馆在唐玄宗、至迟在唐代宗时(封演为玄宗、代宗时人)即已出现。又据《旧唐书·王涯传》载:“涯等苍惶步出,至永昌里茶肆,为禁兵所擒。”又《太平广记》卷三百四十一“韦浦”条有云:“浦极谓得人,俄而憇于茶肆。”(《河东记》)这都是中唐已有茶肆的佐证。茶馆起于中唐,这是与中唐饮茶风气的普及以及城市商业经济的发达密切相关的。茶馆的兴起,大概也还受到其他聚众饮茶形式的影响。首先是僧院茶堂,聚集僧众饮茶的茶堂,大概是茶馆的最早雏型,从封演“不问道俗”的饮客身分说明来看,最早的茶肆、茶摊可能多为僧人所开,而僧人开茶馆、茶摊的余风一直沿续到明清。其次是文人茶会、茶宴,这是盛唐以  相似文献   

18.
我国电视谈话/对话节目的兴起与现状自从1996年央视的《实话实说》播出,引发了中国电视的谈话浪潮,这就是有些人所说的第四次浪潮。实际上,改革开放后中国电视界经历五种形态:80年代后期的综艺浪潮,90年代早中期的记录浪潮,90年代中后期的游戏浪潮,同时的谈话浪潮和后期的电视直播也随之出现。根据有关统计,中国目前有谈话类节目179个。①就节目类型来论,可分为以下几种:讨论/辩论式:央视的《实话实说》、湖南卫视的《有话好说》、浙江卫视的《谈话》;茶馆/客厅式:重庆电视台的《龙门阵》,云南电视台的《周末…  相似文献   

19.
9月24日,原北京人艺副院长、全国政协委员苏民先生及夫人和北京人艺摄制组一行八人,在县旅游局等相关部门领导陪同下,来到溧水县档案馆查阅宗谱档案,搜集《著名艺术家——苏民先生》人物专题片素材。苏民先生原名濮思洵,祖籍江苏溧水柘塘镇,自幼随父迁居北京,一生从事话剧、电影事业,在北京人艺期间,主演过《茶馆》、  相似文献   

20.
《平陵茶馆》是溧阳广播电视台2010年底推出的一档以溧阳方言为载体的谈话类节目,节目主持人为俞涛.分为三个子栏目:《说世事》、《讲古今》、《谈方言》.节目每周一期,片长31分钟. 《平陵茶馆》的特点 1.内在品质亲民化.新媒体环境下,注意力时代向体验经济时代转变.体验是使每个公民以个性化的方式参与其中的服务,越来越多的电视节目更多地将注意力转向了平民体验.《平陵茶馆》邀请溧阳地区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平民参与其中,亲身体验,融入其中.俞涛为品牌主持人,其搭档有溧阳地区艺术文化界、政界人物,也有平民百姓.节目以百姓关注的社会新闻为主,以"有趣、有用"为对话原则,完全采用溧阳本土方言,以曲艺化的表现形式,就当下的热点问题、社会问题、奇闻趣事展开讨论并对新闻事件做个性化的点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