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通过资料的查阅,我发现存在"恋物"行为的宝宝们非常之多,而且更多的"恋物"对象都为一些类似毛毯、毛绒玩具等柔软性的物品。当在生活中特别依恋某一物品而养成的经常性的习惯时便成了"恋物习惯"。它是孩子自我安慰的一种方式,是设法使自己感到舒服,缓解不安或不愉快,这是一种天生的自我调节能力。  相似文献   

2.
给妈妈的提示关注宝宝的情感需要宝宝越来越依恋你吗?祝贺你成功地养育了一个心理发育正常的宝宝。现在,你应该继续搂抱和抚摸宝宝,并抱着他到处走走,到处看看,经常和他说话,开阔宝宝的视野,扩大活动的范围。那些得到妈妈更多搂抱和对话的宝宝,情感得到充分的满足,智力和语言的发展会比较快。宝宝的微笑宝宝在2~3个月大时,会以微笑回应靠近他或逗弄他的人,但到了4~5个月时,宝宝就不会对任何人都微笑了。“选人微笑”——表示宝宝已经和让他愿意绽开笑脸的人产生了感情。一般来说,妈妈是使宝宝绽开笑脸的首选对象。当妈妈向宝宝伸出手时,他…  相似文献   

3.
《母婴世界》2008,(6):82-83
每个宝宝都有一两件心爱之物,走到哪儿都要随身携带,甚至洗澡、睡觉的时候都不忘去招呼一声。既然宝宝有了自己的最爱,就让他自由大胆地去爱吧。只要不是严重的恋物倾向,宝宝能从它身上获取一定的安全感和快乐又何乐而不为呢?!你家宝宝有心爱之物么?他和它有着怎样的故事?都来晒晒宝宝的心爱之物吧!  相似文献   

4.
guanghua&tianlan@163.com问:我的儿子5岁,到哪里都喜欢抱着自己的枕巾,我们说过他很多次,没有什么效果。请问,这是怎么回事?如何正确引导他?答:在特定物品的陪伴下,孩子能获得慰藉和安全感,一旦离开它,孩子就容易出现哭闹、焦虑、失眠等表现,这种情况称为恋物行为。"恋物"本身不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消极影  相似文献   

5.
刘媛宁 《母婴世界》2013,(7):128-129
某天爸妈们突然发现宝宝再不需要哄着入睡了,只要抱着他的小包被就能安然入眠,尚来不及高兴,又发现宝宝一天都不能没有小包被,否则就不肯睡!大件事,宝宝恋物成癖了!怎么办?  相似文献   

6.
<正>儿童分离性焦虑,是儿童与依恋对象分离时,出现与年龄不适当的、过度的损害行为能力的焦虑,是一种以焦虑情绪为主要成分的儿童情绪障碍,多发于未成年儿童,表现为儿童强烈地担心依恋对象可能会受到伤害,或者担心依恋对象会一去不返。患有分离性焦虑的儿童恐惧独处,特别是当依恋对象不在身边陪伴时,就会出现不愿就寝、不愿外出、拒绝上学等现象;如果与依恋对象分离,会表现出过度焦  相似文献   

7.
尽管在怀孕时已经无数次地想象与宝宝亲密接触的情景,但是当妈妈第一次看到他时,还是会有各种各样的疑问:关于宝宝的样貌,关于宝宝的生理指标……到底哪些问题是不需要担心的,哪些问题又是需要引起重视的呢?不需要担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三四岁孩子的活动能力逐渐增强,认识的东西也逐渐增多,毛巾、勺子、钥匙链等都会被他收入自己的“百宝箱”中,一有机会就拿出来玩。孩子那种专注的神情,不亚于古玩鉴赏家,心理学家称之为孩子的恋物情结。孩子为何有恋物情结呢?在婴幼儿期,孩子会通过各种感官来满足探索的欲望。为满足触觉的需要,孩子会玩毛巾、毛毯、枕头等。另外,当父母察觉到孩子有兴奋或愤怒的情绪出现时,也常常随手拿些东西来安抚他。于是,孩子便逐渐与这些物品产生了感情。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生活内容的不断丰富,他的这种恋物情结会慢慢淡化。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度,如…  相似文献   

9.
力军 《今日教育》2006,(9):40-40
依恋是指与父母或抚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早期的爱的关系。依恋具有生物学作用,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婴儿与父母的依恋关系确保了婴儿的生存。宝宝出生后,父母会守在宝宝的身边。一旦宝宝有什么需要,父母就会迅速给予必要的关照。依恋在宝宝成长的许多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信任的建立,自身能力的获得以及人格的形成。[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A何谓依恋 依恋是指父母或抚养者与被抚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早期的爱的关系。宝宝出生后,父母会守在宝宝的身边,一旦宝宝有什么需要,父母就会迅速给予必要的关照。依恋在宝宝成长的许多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信任的建立,自身能力的获得以及人格的形成。 B依恋关系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宝宝出生到一、两个月,他们会对任何人做出反应; 第二阶段:从宝宝2个月到7个月,宝宝更偏爱他们熟悉的人,当父母离开时,宝宝一般还能从其他较熟的人那里获得安慰 第三阶段:从7个月开始,持续到2岁或2岁半。这期间依恋是最强的,父…  相似文献   

11.
当完美照料者在宝宝需要的时候满足了他,那将来宝宝就不需要再去寻找了。其实,我们身边有很多人在幻想着寻找"完美照料者"。不管有意无意,都是因为过早失去了"完美照料者",被创伤了。这在亲密的依恋关系中,表现的特别明显。  相似文献   

12.
梧桐 《母婴世界》2008,(3):58-59
1个成长方案宝宝没有"恋物癖",对于心爱之物的钟情,只是为了获得一种安全感。谁说我们的宝贝喜新厌旧?他们也有爱不腻的"宠爱之物":奶嘴、洋娃娃、毛毯、填充动物、几件旧衣服……这些东西像是被赋予了神奇的力量,吸引着宝贝对它们钟爱有加,似乎只有抱着、抓着、咬着它们,宝宝才觉得安心。  相似文献   

13.
陈安云 《现代家教》2002,(11):20-20
依恋是人与生俱有的一种情感表现,是儿童寻求企盼与另一个人保持亲密接触的一种倾向。它源于孩子对抚养、照顾、关心、爱护他的人的一种安全感、信赖感,和由此产生的亲情需要和体验。一定的依恋对儿童以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及对心理健康发展有着促进作用,它有利于诱导一个人的信赖感及自我信任。而过度的依恋则是一种病态的情绪反应,它主要表现为孩子不愿离开他所喜爱的人或物。一旦与他们分离,便会出现哭泣、吵闹、闷闷不乐、少言寡语、与其他人疏远等与日常反应异常的行为,以至于身体感到不适,出现头痛脑热等生理症状。这一切不仅影响了儿童正常  相似文献   

14.
缪晨斐 《考试周刊》2014,(38):194-194
<正>抱着枕头睡觉的幼儿并不少见,有的幼儿抱着心爱的玩具而不换其他玩具,手不停地卷或摸被子,摩擦一条柔软的布条直至又脏又破……一旦父母从幼儿怀里夺去这些东西,他(她)就会烦躁不安、哭闹不休,迟迟无法入睡。这些都属于恋物行为,只是在行为的表达方式上各有不同。恋物行为是幼儿比较常见的心理现象,属于心理问题,但并不等同于心理疾病。幼儿的恋物行为是一种离开某一样陪伴惯了的东西就忐忑不安的行为。一旦婴幼儿的恋物行为引  相似文献   

15.
宝宝42天了、宝宝120天了、宝宝180天了……在这些日子,你会抱着宝宝高高兴兴地去医院接受健康检查。妈妈们在那里总是很激动,相互问长问短,“我的宝宝有75cm了,你们的多高?他长牙齿了吗?他会走吗?”她们把宝宝放上身高尺,抱她坐在小称座上,带着喜悦的神情  相似文献   

16.
在婴儿的成长过程中,总会有些每天与他们相依为伴、让他们依恋不舍、给他们安全感的亲密小伙伴,奶瓶就是其中的一员。抱着奶瓶,宝宝不仅满足了生理上吃的需要,同时也获得了心理上的慰藉。  相似文献   

17.
小美有一只绒布熊,她非常喜欢这个绒布熊,走到哪儿抱到哪儿,去幼儿园要抱着,去公园玩儿也要抱着;睡觉抱着,吃饭的时候也抱着。爸爸妈妈怎么劝说也拿不掉这只备受宠爱的“小熊”。有一天,妈妈强硬地把“小熊”夺走了,小美一下子变得烦躁不安,哭闹不止。毛绒玩具是幼儿尤其是女孩儿的钟爱玩具,爱它本无可厚非,可小美为什么对这只小熊会依恋到如此程度?难道小美恋物成瘾了吗?  相似文献   

18.
给妈妈的提示★认生,是宝宝进步的表现。6~7个月的宝宝开始认生了,这是自我意识发展的正常反应,也是宝宝正常的依恋情结。此时,应该让宝宝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各种不同的人,扩大交往范围。可以带他到住宅小区、花园等场所,看看周围新鲜而有趣的景象,感知人的不同声音和脸盘儿。特别提示:要让宝宝体验与人交往的愉悦,逐渐消除与陌生人交往的不安全感和害怕心理。★宝宝会坐了,从会“抓住”东西发展到会“捏住”东西。7个月的宝宝会独坐了,而且能灵活地使用双手,会把玩具从一只手换到另一只手,或者两只手各握着一件玩具互相拍打或敲击地板。当宝…  相似文献   

19.
超超小朋友睡觉时总要抱着布娃娃,没有布娃娃,超超就无法入睡。我意识到这会给超超的身心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于是想方设法帮助孩子克服这个习惯。1.上床后不要求孩子马上入睡,让他坐在床上翻看一些平时喜爱的小画片、小图书,或者边讲故事边轻柔地拍拍孩子哄他入睡,以分散幼儿对所恋物品的注意。2.给孩子讲抱物咬物睡觉的坏处。如东西压在身上容易做不愉快的梦,咬着东西睡觉会影响呼吸,不利身体健康,而且长期咬物睡  相似文献   

20.
李文英 《父母必读》2014,(2):98-100
正抱怨让宝宝不快乐,也让大人有这样的焦虑,怎么小小的孩儿会有这么多的不满?面对他的抱怨,你该如何做?常常,我们会听到宝宝说:"怎么会这样?""早知道这样我就不来了""要是去公园玩就好了"……带着一份觉察识别他的抱怨,抱着一份好奇去看看他的内心发生了什么,也许让我们找到途径让他的感受发生改变,不再抱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