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常丹丹  陈阵 《新闻爱好者》2011,(16):158-159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纪录片呈现出了个性化、大众化、平民化的发展趋势。与此相应,纪录片的创作主体也表现出了分散化、多样性的特点。高校大学生中的纪录片创作团队就是一股新生的不可忽视的力量。但由于受到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大学生的纪录片作品中仍普遍存在着影响作品可视性的问题。本文将对此展开具体阐述,希望能够对高校大学生的纪录片创作有些许帮助。  相似文献   

2.
张兴动  陈宇翔 《传媒》2018,(5):82-84
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等新媒体为纪录片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传播平台,而传播方式的变革,必然会引起纪录片创作方式的变革,"微纪录片"这一新的样态应运而生.同时,创作方式的变化也对高校微纪录片的创作与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以"微纪录片"这一新的纪录片类型为研究主体,从微纪录片的创作特点以及高校微纪录片的创作优势与引导等方面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3.
沈晶 《新闻界》2012,(3):30-32
近两年,中国大学生电视节、四川国际电视节国际大学生评奖单元、FIRST青年影展、上海国际电影节大学生单元等诸多专为大学生影像作品设置的电视电影节、影像展方兴未艾。本文试图通过对一些2011年获奖作品的分析,总结中国大学生纪录片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为将来的创作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讲中国故事、服务于当下中国的时代要求下,众多主旋律的纪录片作品被创作出来,《航拍中国》便是其中一部.作为由中央电视台投资制作的以航拍为唯一拍摄手法的纪录片,《航拍中国》上映之后,获得了极高的评价.文章从《航拍中国》的创作出发,分析了作品的时代意义以及其在纪录片方法领域的探索,由此指出作品对当下纪录片创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卫武 《新闻世界》2011,(4):157-158
我国纪录片创作中,地域特性和民族特性以及生活环境都可以凸显出作品的差异性。在纪录片创作中对艺术文化元素音乐的合理运用,可以使纪录片作品质量得到较大的提升。恰当地应用好民族音乐元素,能够很好地解决接受和认同的问题。认清纪录片中的音乐与其它类型音乐的异同,能更恰当合理地运用这些音乐艺术元素为纪录片创作服务。  相似文献   

6.
石中军 《东南传播》2011,(7):112-114
目前,我国高校的影视传播相关专业正在蓬勃发展,大学生DV创作的兴起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合作能力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为大学生培养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以"科讯杯"全国高校学生高清暨DV作品大赛数据为例,分析了中国大学生DV作品创作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对大学生DV创作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随着以《望长城》等一大批纪录片播出, 中国纪录片出现了作品风格多样化的局面,在创作方法、创作手段和作品风格变化的同时,作品题材内容也有所拓展, 对人生、社会、历史,以及现实热点广泛涉猎。中国纪录片  相似文献   

8.
赵志洋 《今传媒》2016,(8):117-118
国产纪录片经历了多年的市场沉寂,在近几年迎来了复苏并出现了一些现象级的作品。随着创作时代的更迭,纪录片在文本创作上发生了嬗变:受到创作技术、社会文化、观众偏好的影响,创作者的审美趣味和价值观逐渐契合市场的需要,纪录片的文本创作也随之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导致了国产纪录片随着时代的需要产生的变革。纪录片文本主要包含的影像文本和文学文本,由于这两者的相辅关系也决定了在嬗变过程中无法独善其身。  相似文献   

9.
纪录片的创作是一个持续行进的积累过程.2007年纪录片作品的丰富,应该说是这几年中国纪录片整体态势趋好的一个表征.本文从纪录片活动、纪录片文本、文献纪录片三个层面进行了梳理和评述.  相似文献   

10.
在传媒产业化和市场化背景下,受欧美商业化纪录片的影响,新世纪我国纪录片创作发生重要转向。我国纪录片不再专注于精英化纪录片创作,转而用市场化运作模式大量制作面向大众的纪录片作品,创作手法上也非常注重内容的娱乐化,尝试利用故事化的叙事方式和高技术电视手段提高观赏性。这一转向给我国电视纪录片创造了新的生机,但也带来一些值得反思与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1992年12月1日至3日,“上海电视台国际部纪录片作品研讨会”在北京广播学院召开。与会学者对于上海电视台国际部纪录片创作多年来逼近改革开放条件下的普通人的生活给予高度评价。研讨会由上海广播电视学会、中国东上海国际文化影视有限公司、中国电视学研究委员会、北京广播学院纪录片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与会代表认为:上海电视台国际部在纪录片创作方面成绩极为突出,这样集中观摩研究地方电视台一个部门的纪录片作品,在我国电视界  相似文献   

12.
张明博 《新闻大学》2007,(3):95-100
本文梳理和归纳199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独立纪录片女导演的创作历程,聚焦"她们"以及她们的作品以及她们的创作特点和方式。第一部分是80年代末至今的创作情况以及作品梳理。第三部分是女导演的创作特点归纳,第四部分探讨女性主义与女性的纪录片之间的关系以及女性的纪录片的生存状况。  相似文献   

13.
纪录片作为一种特殊的影片类型,其发展历程与发展类型十分具有代表性,特别是其所代表的纪实美学,与纪录片一起,成为行业关注的重点。然而,有些纪录片作品过于枯燥和乏味,特别是纪录片创作过程中的摄影部分,过分强调摄制参与,反而影响到了纪录片的真实性。本文主要从纪录片的真实性入手,着重探讨作品中的摄影部分,并举抓拍这一手法为例,具体探讨创作中的真实性,以期对这一问题做出有益思考。  相似文献   

14.
丁国蓉  邵斌 《新闻界》2007,(6):166-167
纪录片创作的实践教育将成为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的重要课题,理念教育建立复杂的真实观、素质教育培养道德修养、技术教育构建职业基础构成了纪录片创作教育的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15.
王忆希 《东南传播》2012,(6):108-110
2011年6月-9月,传世名画《富春山居图》在台北故宫进行两岸联展。福建电视台《发现档案》栏目以此为契机,创作了电视纪录片《富春山居图》的系列作品。本文拟从对文化类纪录片的分析研究入手,以《富春山居图之真假画卷》的三期节目为例,从创作手法、叙事方式、节目结构等方面详细分析地方台文化类纪录片的创作特点,提出此类纪录片在地方播出平台上所遇到的创作困境和思考,探讨文化类纪录片在地方台的新出路。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媒科技》2014,(16):56-57
<正>2014全球华语大学生微电影节(以下简称微电影节)是迄今中国高校举办的微电影活动中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赛事与学术研讨活动之一。微电影节面向全世界大学生征集参赛作品,2014年12月在香港举办本届微电影节颁奖典礼及国际微电影学术论坛、第五届媒介融合高峰论坛等。本届微电影节与英国诺丁汉创意产业微电影节、美国洛杉矶微电影节、美国密苏里哥伦比亚"真实与谎言"纪录片电影节等电影节深度合作,互设单元、共同推广,并将举办一系列创作、研讨、营销和投资活动。  相似文献   

17.
"真实"与"虚构"作为相互对立的两种创作观念长期成为纪录片和剧情片各自的基本属性.以虚构方式展现的基于事实的作品和以纪录片形式表现的虚构作品成为近年来创作的独特景观."纪录剧情片"和"伪纪录片"作为两种主要类型,其融合"真实"与"虚构"的特性,展示了后现代哲学真实观影响下影视创作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短纪录片创作是高校影视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形式,是学生关注现实社会,以影像艺术展现非虚构现象的学习过程.但是,学生作品存在的普遍问题也显而易见,如主题思想不够深刻,选题视角单一,缺乏社会典型性、客观真实性、影像艺术内涵及镜头语言不成熟等问题,应该说,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的短纪录片创作总体还停留在视野跨不出校园观念的初级模仿阶段.  相似文献   

19.
<正>在20世纪90年代创作的中国电视纪录片中,平民化是许多作品表现出的共同特点,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几乎成了当时整个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创作口号。本文旨在梳理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纪录片平民化的发展脉络,并试图立足当下审视纪录片平民化的得失。纪录片平民化是一种以平民的视角融入观众意识,创作出让受众喜闻乐见的电视纪录片的创作模式,其实质就是在节目素材的遴选上,从老百姓的生活视角和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20.
《新闻世界》2008,(7):118-118
这是一部全新的经录片创作教材,具有基础性、实用性、全面性和前瞻性的特点。本书首先从什么是纪录片这一基本命题出发,阐释了纪录片的本质属性、主要类型,介绍了中外纪录片发展史及各个时期重要的、有代表性的人物和作品,以期读者能对纪录片形成初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