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文章从人物的精神空间入手考察卡森·麦卡勒斯小说中人物的身份主题,运用空间理论、身份理论和精神分析理论,通过麦卡勒斯的三篇作品研究其小说中人物的精神空间和身份诉求的关系:《婚礼的成员》中的精神乌托邦与人物的身份构建,《伤心咖啡馆之歌》中的两性精神空间和身份诉求,《神童》中的梦想空间与身份认同.人物身份的认同、消解或重新建构在作者搭建的精神空间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2.
本文论述了《呼啸山庄》的叙事时间,叙述层次及视角。认为小说没有以全知叙述者的身份从头到尾讲述故事,而是采用了混合倒叙、多层叙述和多重视角的手段。增强了叙述的可信度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3.
自我主导理论是在美国较有影响力的学生发展理论,由玛歌达在基根所提出的自我主导性概念基础上创立.该理论认为,自我主导性是一种内在建构自我信念、自我身份和社会关系的能力,横跨认知、内在自我和人际关系三个维度;自我主导性的发展要经历"遵循外部权威""十字路口""自我主导性形成"三个阶段,且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认知反思模型"和"学习伙伴模型"是自我主导性培养的基础和工具.自我主导理论的价值在于其在大学生事务领域、教师教学及发展域具有广泛的应用空间.未来研究将聚焦于评价工具的本土化及实践应用.  相似文献   

4.
双重意识下的美国黑人不可避免地经历着身份危机,现实的生存空间成为黑白异质文化交锋的场所。在《兄弟与看守者》一书中,魏德曼刻画了约翰和罗比对身份危机的不同抗议方式。本文从空间的视角,解读弟弟罗比用暴力方式进行抗议的原因以及哥哥约翰如何逃离黑人空间,以反讽式书写表达抗议。通过展现非裔美国人的身份危机和抗议方式,魏特曼揭开了美国黑人生存空间的神秘面纱,为黑人寻求平等空间和身份提供了有效思路。  相似文献   

5.
在分析王蒙、张贤亮、王小波、阎连科等的"文革"讲述文本,聚焦于20多年来"文革"叙述中的情爱、暴力呈现以及叙述者的历史认知,探讨在不同时期、代际、身份下的"文革"讲述的基础上,对话双方的思考得以展开.一方面探讨新时期不同历史阶段的讲述者回忆历史和讲述经历的不同样式,另一方面"文革"作为一场对上至民族下至个人都影响深远的"运动"如何深入人心,并在新时期的文学叙述中辐射它的能量.  相似文献   

6.
战后新一代作家白先勇,留学美国著《纽约客》一书,延续了《台北人》的"漂泊"主题,不同于《台北人》的被迫漂泊,《纽约客》中刻画的任务因不能忍受空间焦虑,主动开始异域漂泊之旅。该书描述了他对文化身份认同态度的转变,从最初美国霸权文化下纽约客们的空间焦虑和文化认同危机,到跨越东西方文化沟壑,构建身心和谐的文化认同局面。  相似文献   

7.
美国作家艾丽斯·西伯德的小说《可爱的骨头》受到读者和评论界的一致好评。小说叙述者"我"是一位刚刚去世的小女孩,我的灵魂飘浮空中,在天堂与人世的"中转站",仰望天堂美丽风景,俯瞰人世悲欢离合,讲述一个悲惨却又温馨感人的故事。作者通过叙事时间的倒错,"经验"自我和"叙述"自我对立交叉的第一人称双重叙事和多重身份的"我"的独特叙述视角等巧妙等叙事技巧赋予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强烈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8.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逻辑论证等研究方法,运用身份协商理论分析了信息技术时代下体育教师传统身份所面临的困境,并就如何应对困境提出了对策。研究发现,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让体育教师的传统身份岌岌可危,主要表现在体育教育文化变迁导致的体育教师身份危机和体育教师教学实践体验到的身份尴尬。根据身份协商理论,体育教师需要从觉察力、身份认识、协商技巧三个方面通过身份协商来应对当前困境,满足信息技术时代寄予体育教师的身份期待。  相似文献   

9.
当代美国作家对身份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身份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已经成为透视人的分裂和异化的重要角度。美国犹太小说家菲利普.罗思的创作超越犹太文化,以其独特的视角审视了现代人的身份危机。他的长篇小说《人性的污秽》对主人公身份危机的探究揭露了社会现实,向我们展示了美国社会的真实场景。  相似文献   

10.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气系统是文学语篇人际意义研究的新视角.基于《小王子》中的小王子话语和叙述者的话语语料,通过分析语气系统下主语和语气小句的选择,探讨微观层面小王子与角色间的互动以及宏观层面叙述者与读者的互动.从语言层面探讨《小王子》有助于更好地解读文学作品,从而发挥其对现实和精神世界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1.
约翰·埃德迦·韦德曼的故事集《丹巴拉》生动刻画了美国黑人在美国社会主流文化的入侵下失去了非洲文化身份,因此他们急需在白人文化统治的美国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构建其美国黑人文化身份。韦德曼通过文学重述的形式讲述了一个黑人家庭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发展壮大的家族传奇,帮助美国黑人重构黑人的文化身份,在社会中得到认同生存下去。  相似文献   

12.
将<红楼梦>与其它古典小说相比,<红楼梦>显示出了极大的叙事智慧及独特的叙事魅力.本文围绕作者如何与叙述者分离,如何巧妙运用全知视角、限知视角等多重叙述视角叙事这几个方面,从叙事学角度分析了<红楼梦>对中国古典小说叙述者及叙述视角的开拓创新.作者对叙述者及叙述视角进行了一系列的巧妙安排,小说叙述者的扑朔迷离,叙述视角的...  相似文献   

13.
华裔美国文学身份认同研究多从作品的中西方文化冲突出发,实现从"对抗"到"融合"的完美模式,这种针对女性群体的单一主题研究,并不是身份认同的终结。笔者从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角度,以小说《喜福会》为研究文本深入探索华裔美国女性从最初的身份困惑,到追寻族裔身份和性别身份的认同,进而实现国家身份的建构历程。这种研究范式不仅可以消弱西方社会中存在的东方主义意识形态和文化霸权,而且对全球华裔的文化身份认同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关于不可靠叙述者的理论由韦恩·布思在其著作《小说修辞学》首次确立,一经提出便在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然而对于如何界定叙述者的可靠与否,学界却始终存在很大分歧。在对众多观点的归纳中可以看出,界定不可靠叙述者的关键在于建立一个不会引起争议的参考系。这个参考系既不能完全由作者判定也不能完全由读者确定,而应该从作品本身去判断。  相似文献   

15.
郭声龙 《职大学报》2014,(1):66-68,109
劳动者的涵义在我国不同的历史时期,因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而不同.计划经济体制下,以“工人”为核心的劳动者理论,仅仅是对其身份的确认,且有浓厚的政治色彩.而市场经济体制下,以劳动合同为纽带的劳动者理论,是对雇主与雇员之间的劳动关系的确认.劳动者涵义的发展,使得原有的具有政治色彩的强势工人身份被淡化,而法律意义上的劳动者的弱势地位得以加强,导致劳动者理论与司法实务的冲突.在司法实务中,要解决大量无书面劳动合同而存在事实劳动关系的问题,事实劳动关系成为劳动者理论的有益补充.我国劳动者理论应以从属劳动理论进行阐述,在制度上完善就业制度、劳动合同制度和劳动程序制度.  相似文献   

16.
多元文化主义的种族多元论和文化相对主义理论动摇了美国以盎格鲁-撒克逊为根基的美国价值体系,任璧莲的第四部小说《爱妾》通过对卡内基一家身份复杂的各个家庭成员的描写充分体现了多元文化主义。  相似文献   

17.
《女勇士》是美国华裔女作家汤亭亭大获成功而又备受争议的自传体小说.作者打破时空顺序,在小说中加入了改编和再造的中国历史传说、典故、歌谣,目的在于说古论今.改编过的中国历史故事不仅影射出作者在美国的文化边际身份之困境,也反映出华裔美国人在重建自己文化身份及与性别主义和种族主义斗争的历程.  相似文献   

18.
《微暗的火》是一部创作手法独特、叙述技巧新颖、主题表现方式隐晦的后现代主义作品。读者、作者和文本之间的智力游戏体现在阅读和探索小说之中,小说的意义难以穷尽。笔者着眼于新的角度,运用后殖民主义理论分析导致小说叙述者之一金波特孤独人生的缘由,即身处“文化霸权”之下的外来者被“边缘化”,成为“他者”。文章进一步分析得出了金波特试图摆脱“他者”身份的方法,即按照自己的理想设计人生,建立一个摆脱现实秩序的乌托邦——影子王国。  相似文献   

19.
在张爱玲的华文家族小说中,叙述者主要从空间结构和空间意象两个方面,建构出独特的叙事空间,以此巧妙地展现了女性的伦理困境,并深刻地揭示出小说的伦理意蕴,从而影响到读者的伦理情境和伦理取向。这对于当下的小说创作而言,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新城新区建设是国家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手段,是推动城市空间重构和功能重组的重要因素.空间生产理论为中国经济社会转型背景下新城新区研究提供了新的重要视角.以上海浦东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空间生产理论,构建权力与资本作用下新城空间生产理论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探究浦东新区的空间生产过程及驱动机理.研究表明:浦东新区经历了构想空间、工业空间到消费空间的生产过程,政府和企业形成的“”增长联盟“”对空间生产起到决定性作用,居民对空间生产过程的影响正逐步提高.权力主要通过国家制度环境、规划引导、基础设施建设、政治精英影响力等方面塑造空间,国内外资本注入快速推动新区空间生产,企业和居民对承载空间需求的转变,不断重塑以政府规划为主体的构想空间,共同推动浦东社会经济及其空间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