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方文 《新闻实践》2005,(1):29-29
浙江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教授、系主任吴飞新著《大众传播法论》,近日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 这是一部较系统、全面地研究传播法理论的拓新之作。该书观点新颖,很多地方具有开创性特点,不仅建构了大众传播法理论的一般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之后,大众传播领域出现了一种明显的变化: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大众传媒业的硬件越来越“硬”,但传媒内容却越来越“软”,娱乐化成了席卷全球的传播潮流。我国大陆自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市场化浪潮的推动下,从报刊界到广播界,再到电视媒体,这些媒体传播的绝大部分内容都表现出较强的大众化、通俗化、娱乐化倾向,  相似文献   

3.
大众传播自身的分化与网络传播的迅速发展,其结果便是共同打造出一个“小众传播时代”。根据其特征,电视媒体的营销已由传统的面向“大众”一般性需求的粗放型销售,向满足不同阶层受众不同需要的“精细销售”方面演进。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分析“定州事件”受关注度有限、传播控制存在失误的基础上,提出:有关部门应该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地更新传播观念、转换传播模式,促使信息从组织传播走向大众传播、由垂直流动转为横向流动。由此,才能塑造良好的传播环境,社会管理才能趋向“善治”。  相似文献   

5.
传播学是 80年代初从西方引进到我国的。 20年来,传播学在我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引起不少争论。本文试图对这一方面作一简要综述。传播学和新闻学的产生  关于“传播”一词,《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作了如下介绍:  “传播”是英语 communication一词的汉译,它的主要意思是思想、观念、意见的相互交流。 communication一词源出于拉丁语 communis,意即共同分享。因此,传播就是与人共享信息、观念、意见的过程。  关于“大众传播”和“大众传播媒介”,美国威尔伯·施拉姆和威廉·波特著、 1982年出版的《人、讯息和媒介…  相似文献   

6.
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郭庆光教授撰写的《传播学教程》一书,去年年底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共35.1万字。 该书系国家教育部“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作者曾东渡日本留学多年,专攻新闻与传播学,因而使本书有不少新内容、新观点和新方法。该书的写作宗旨是:运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原理,阐释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现象,注重概念的明晰性和理论的系统性;吸收和借鉴国内外传播学研究的历史和最新成果,对现代信息社会中的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以及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领域中的主要理…  相似文献   

7.
赵伟东 《新闻传播》2004,(10):53-54
笔者认为,对于一个成功主持人的语言传播,要建立起一个由“报道的信度”、“串联的情度”、“提问的力度”、“评论的深度”所组成的四维空间,只有这样主持人才能收放自如、情理并重,从而促使大众传播有效性的最终达成。  相似文献   

8.
如今,在中国的文化市场和媒介资讯中,各种“传统文化”正显现出“复活”、“复兴”之势。拉扎斯菲尔德的“两级传播”概念强调了传播媒介在大众传播中作为“意见领袖”的作用。而“传统文化”若要进入现代中国受众的视野,并让他们接受,亟需“两级传播”的中介功能和转化作用。  相似文献   

9.
大众传播是传与受众之间的一种信息流动过程。通常,存在着单向流动与双向流动之别。长期以来,我国的大众传播处于一种由“传播一→受众”的单向信息流动的局面。不过,随着20世纪90年代中期都市报的崛起,“传←→受众”的双向互动关系被逐渐地重构起来。双向互动的主体关系,很好地顺应了我国当前的传播时势。  相似文献   

10.
施拉姆说过:“传播是各种各样技能中最富有人性的”。主持传播,即节目主持人的传播活动.在所有的大众传播活动中无疑是最具人性的。作为大众传播人际化与人际传播大众化的产物,主持传播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其丰富的人性或人际性。从这个意义而言,“将人际化进行到底”乃是未来主持传播、甚至一切大众传播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行动即宣传"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也是杰出的宣传家。在一生光辉的革命实践中,毛泽东同志非常重视运用各种传播媒介组织群众,宣传党的革命路线与方针政策。如果从传播学的角度考察,我们会发现毛泽东的宣传思想中具有很强的“整合传播”意识,即他除了非常重视运用报刊、广播等大众传播媒介进行宣传以外,也格外地重视通过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的方式来强化宣传效果,以此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起中国共产党及其人民军队的良好形象,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与信任,从而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斗争中用“笔杆子”配合“枪杆子”打败敌人。这其中“行动即宣传”的思想独具魅力,显示出了毛泽东同志的睿智和独到的宣传艺术。“行动即宣传”是指个体或组织日常的行为及言行本身就是对外界展示形象的重要宣传形式,这种宣传是通过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并配合大众传播完成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网络传播与立法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从大众传播到网络传播早在80年代初,著名的传播学者韦伯·施拉姆就曾经惊人地预言:现行的点对面的大众传播体制将会被一种新的点对点的传播体制所取代。他指出:“革命的信息时代的一个趋势将是更多注重点对点而不是点对面的传播和个人越来越大的使用媒介的能力而不是被媒介所利用。”现在,随着多媒体电脑网络的建设和普及,当年施拉姆的预言正在逐渐变为现实,人类正在实现由大众传播时代向网络传播时代的飞跃。过去那种“大媒介小个人”的时代正近乎终结,传播媒介终于不再是那么无法参与和神秘莫测了,传播权也不再被高度垄断而是…  相似文献   

13.
粉丝亚文化再现与媒介话语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粉丝所特有的重复而持续的消费行为,使得大众传播媒介在对粉丝现象的再现过程中对粉丝群体表现出培植和利用的商业意图.大众传播媒介所主导的娱乐文化常常以娱乐的方式、狂欢的姿态再现粉丝亚文化,而粉丝现象唯有满足大众传媒所规定的“新闻价值”标准才能获得广泛的传播,媒介对粉丝现象的再现过程很大程度上是对社会既定秩序的再现和强化过程.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媒介有机体”和“媒介系统”构成了传播生态理论的两大概念基础。这一理论对大众传播媒介的持续生存能力和依存关系作出了独特的解释,并指出大众传播媒介具有三大特性:生命陛、独立性和依存性。  相似文献   

15.
中国大众传播媒介与"知沟"现象初探--以上海和兰州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国良  丁未 《新闻记者》2002,(11):37-39
一、研究目的自1978年中国 (大陆 ,下同 )启动改革开放以来 ,大众传播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 ,也起到了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一般预想 ,在这一态势下 ,无论东部、西部地区 ,抑或各区域内部 ,传播媒介设施 (硬件 )均得到相当普及 ,为大多数人所享用 ,从而明显缩小了地区、阶层、个人之间的差距 ;在此基础上 ,由媒介机构传播的各种内容即信息 ,亦相应地大量流通、被广泛知晓 ,从而使信息接受过程中的“贫”、“富”差距有所消减。然而 ,根据美国传播学者蒂契纳等 (1970)提出的“知(含“知识”、“知晓”两层意思 )沟”理论假设 ,在…  相似文献   

16.
大众传播中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关系一向被认为是影响与被影响关系和买卖关系。本文以生态学角度重构两者的关系 ,认为处于传播系统中的传播者与受传者是协同进化关系。协同进化的途径是信息互动 ,动力是制约因子的变动 ,过程是“双螺旋”结构 ,集中表现是传播内容。重构传受关系可以解释长期的宏观现象 ,为传播者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高科技服务于人类的方式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变化,而信息产业又是支撑高科技发展的重要支柱。只有信息资源的共有共享才能大面积地避免无效劳动和重复劳动,“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将使人类在新的起点上进行不同于以往的协作与竞争。最早迎接“信息高速公路”挑战的行业之一是大众传播。在跨世纪之际,要积极改变传统的大众传播观念,培养进入21世纪的崭新传播观念。第一,要树立全球观念,将传播活动纳入世界信息市场,维护我国的传播资源和传播主权,并依据国际惯例和规范要求我们的工作;第二,要树立全民观念,确保广大普通受传者都有均等的传播机会,打破以阶级、等级划分受传者的传统作法;第三,树立全能观念,大众传播人员要重新界定自己的工作范围,掌握多种传播手段和工具,并将全能型人才培养尽早纳入大众传播教育的全过程中。  相似文献   

18.
主持人的"前、后台"行为、心理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持人在电视中的出现标志着大众传播过程的重大转折.使信息通过电视这个大众媒介的传播的过程,从一级传播变成为了二级传播,在主持人出现以前信息传播一般是直接由电视流向观众.主持人出现之后,充当起了在电视和观众之间传递信息的“舆论领袖”的角色,他边连着大众传媒欲传递的信息,一边连着大众信息欲达到的受众.  相似文献   

19.
2001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力丹 《新闻界》2002,(2):8-12
2001年是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平稳发展的一年,较明显的热门话题有以下四个:媒介经济、网络传播、广播电视、新闻法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大众传播业的全面铺开,以及网络传播对传统大众传播业的冲击,研究的重心明显地朝向“媒介经济”这个话题,涉及的具体问题颇多;其次,由于网络传播受到全球网络经济泡沫的影响,人们反而更为关注它,因而“网络传播”依然是这年的重点话题。随着广播电视业的集团化和体制改革的深化,对其的研究势头依然高涨;新闻业务的急遽扩张,在新闻侵权与诉讼方面出现了较多涉及法治和新闻职业道德的问…  相似文献   

20.
李红 《青年记者》2007,(8):30-31
在大众传播活动当中,传播并不是、也不可能将所有的信息都传播出去,接收也并不是将所有的信息都接收,他们在信息的接收和传递当中都是有选择的。“对于传播中固有的选择行为,理论上一直未找到研究的焦点,直到后来卢因首次用‘把关人’(‘守门人’)比喻为做出选择行为的人。”由此,“把关人”的概念为大众传播当中的选择行为提供了一个分析的框架。卢因通过分析食物进入家庭的“渠道”,认为“把关人”的一系列选择行为受到正反两方面因素的影响。[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