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引疑七法     
目前有些教师放手让学生发问、学生答问,看起来“问题”满天飞,热热闹闹,实际上流于形式。不是“问题”肤浅没有质量,就是该发问的地方不发问,不该问的地方纠缠不放。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如果将发问答问的过程分解成引疑(引导学生质疑,即“发现问题”)——述疑(引导学  相似文献   

2.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能自主地解决问题。课程改革将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作为生物学教学最重要、最根本的教育目标。根据这一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依据“问题解决”的思维规律,引导学生以“问题解决”者的身份,围绕“问题的提出一分析一解决”展开思考、讲述和讨论,从初始状态,经过一步一步的中间状态,最后达到目标状态。  相似文献   

3.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认为:加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要使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中“活”起来,关键因素之一是教师“促成学生主动地与周围环境进行交互作用”,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发挥“导”的作用,对学生进行引导、诱导、指导,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相似文献   

4.
“问题教学法”就是通过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问”与“答”的思维活动过程中掌握汲取知识的方法。“问题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全面参与、全程参与,它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完成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的任务。其优势突出地体现在:  相似文献   

5.
教育,要使学生敢于思考,善于思考。教学应当注重学生自己的思维过程,而不能仅仅提供前人思维的结果。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创设开放的教学情景,营造积极的思维状态和宽松的思维氛围,肯定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努力保持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学,贵在于“问”,教师要引导学生敏锐地提出问题,系统地分析问题,灵活地探索解决向题的多种途径和方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自寻问题、自提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需要掌握的重要的学习方法,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合作教学、探究教学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认识过程。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事实上,爱提问题的学生就是善于积极思考、富有创见的学生。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会学生质疑问难,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一、设疑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教学过程中若能抓住时机,设疑引导,促使学生存疑、质疑,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二、质疑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质疑”是一种手段,目的是培养学生敏捷地、主动地、灵活地、独创性…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纵观这几年高考试卷中的一些题目,背景新颖,能力要求高,知识的内在联系密切,思维方法灵活。以前的那种“题海战术”在高考中已不适用了。如何引导学生摆脱这种困境,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不断培养学生的能力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每次考试后学会反思。  相似文献   

8.
发现问题是科学研究的“人口”,不能发现问题便谈不上科研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是创造力的重要标志,而发现问题能力的重要标志是观察力和思考力。观察与思考是捕捉问题的关键所在,只有观察没有思考(研究)是“视而不见”,说明没有科学头脑。只有思考而没有观察,思考便成为空想。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实验情境,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如在说明大气压存在的“覆杯实验”中,可以设计以下连环实验:(1)按课本要求做好图1实验后,继续使杯身逐渐倾斜。如图1乙、丙所示。同学们马上发现纸板同样不掉,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大气村朝各个方向都有。  相似文献   

9.
陶行知先生有这样的名言:“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这有力地说明了“问”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热情地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不断提出疑问,是提高学生创造力的有效手段。因此,我们必须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一、引导学生在预习中质疑在每篇课文教学前,让学生先预习,并要求学生边读边想,看课文中哪些地方不理解,并把问题写在书上。由于基础不同,提出问题的水平高低就不一样。教师要对不动脑筋,从习题中抄来“疑问”的学生给予适当的指导。二、引导学生对课题质疑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对文章…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这是一个崭新的理念,崭新的角色。从哪些方面去引导学生学习,又怎样去引导学生学习,这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回答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操作性问题。本文从“语文学习心理”角度出发,认为可循语文学习“心理路径”去引导,即循“动力——策略——取向——迁移”的路径去引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