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府忠 《学周刊C版》2011,(8):136-137
设疑教学是当前紧紧围绕新课程改革,积极推进创新教学的一种最佳模式。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设疑提问。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在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渎、写实际能力和想象思维能力时,必须让学生大胆质疑,无限思索,敢于探究,有所创新。此外,我们还应顺势启迪、引导、诱惑,进而使学生通过合作去探讨,通过讨论去解惑,全面激发他们的情趣爱好,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空间还给学生,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能力。那么,如何使设疑提问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呢?  相似文献   

2.
张亚文 《教学随笔》2007,(11):10-10
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设疑提问。教师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与思维能力时,首先应该使他们有所质疑,然后再进行启发、引导,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把课堂还给我们的学生,提高他们语文自主学习与自主探究的能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课堂教学离不开设疑提问,语文教学更是如此。我们一线教师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与思维能力时,首先应该使他们学有所思,学有所疑,巧妙地设疑提问,而后进行启发、引导,使他们通过合作去探讨、分析、解疑,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要把课堂的主人还给我们的学生,并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进一步提高他们语文自主学习与自主探究能力。那么如何使设疑提问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呢?  相似文献   

4.
苏红林 《甘肃教育》2014,(12):87-87
正一、教师先质疑,孕育学生质疑的蓓蕾长期的传统教学,使学生在阅读课文、分析课文时往往无疑可问,这就需要教师多设疑,抓住文章重点,关键点和学生不易发现或难以理解的问题设疑提问,使学生有疑可解,从而引导他们找到质疑的切入点,唤醒他们质疑意识。如,朱自清的名作《荷塘月色》,文字清通明白,学生若未理解作者写作时的思想情感与绘景、状物之间的关系,就很难发现可疑之处。于是,我在讲解该文时,注意紧紧围绕文章所揭示的主题,抓住字里行间所流露的"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这个难点,在分析文章时多处设疑。例  相似文献   

5.
"读书先要会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有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这是晋代学者张载的读书名言,它充分说明学习是不断质疑和释疑过程。高中地理新课程强调学生探究能力培养,要求学生具备较强问题意识,能发现和提出生活中有探究价值的地理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考。因此,"问题生成"就成为地理综合实践活动中主要教学手段。所谓"问题生成",一般应包括两方面:一是教师激发学生提问;二是教师面向学生提问。本文主要探讨学生地理综合实践活动中动态生成的问题。如何让学生在"问题生成"情境中积极主动学习,使地理综合实践活动充满生动有趣的质疑和释疑。发掘问题、设计  相似文献   

6.
宋洁 《河北教育》2009,(5):41-42
1.问题应有备而来,设于可疑之处。提问是为教学要求服务的。为提问而提问是盲目的提问,而盲目的提问无助于教学,只能分散精力,浪费时间。因此,课前应充分地备教材、备学生,考虑到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而且设置在相应的位置,因为只有学生自己的有疑问题才能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同时,教师要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大胆提问,并鼓励其对所提问题进行探究,养成习惯。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21,(44):13-14
语文课堂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给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根据创设的课文情境来提问,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探索心理,又让学生养成了质疑的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巧妙设疑,这样不仅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打开学习思路,把思维引向更深层,还可以给学生以方法上的启迪。  相似文献   

8.
黄意容 《教师》2013,(19):102-102
教师设疑提问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而提问时机选择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思维的训练。所以教师选择什么时机设疑提问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那么,什么时机提问容易收到最佳的效果呢?1.提问于教学环节的起眼处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来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善于把握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先疑""质疑""释疑",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对知识积极探求的状态。  相似文献   

9.
“读书先要会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有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这是晋代学者张载的读书名言,它充分说明学习是一个不断质疑和释疑的过程。化学新课程强调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考。因此“问题生成”就成为主要教学手段之一。所谓“问题生成”,一般应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教师激发学生提问,一个是教师面向学生提问。由此而派生出四种模式:学生提问学生答,教师提问学生答,学生提问教师答,教师自问自答。在这一问一答的过程中.加深了对知识的领悟,从而准确而牢固地掌握知识,最大限度地提高能力。  相似文献   

10.
须教有疑     
教学过程是求知的心智活动过程,也是学生不断生疑、质疑和释疑的过程。怎样设疑,于何处设疑,往往会影响学生思维的品质。教师要巧妙设疑以启发学生生疑,尊重学生的质疑.鼓励大胆提问,提倡先思后问,尽力帮助学生自己释疑,以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试着探讨了设疑教学、科学提问、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等几条途径。  相似文献   

11.
古人云:“学贵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课堂设疑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求知欲的重要手段之一,决不容忽视。探究性设疑与传统课堂上的提问,有许多不同之处。探究性设疑的主要目的在于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启迪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主动性。  相似文献   

12.
“读书先要会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有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这是晋代学者张载的读书名言,它充分说明学习是一个不断质疑和释疑的过程。化学新课程强调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考。唯其如此,“问题生成”就成为主要教学手段之一。所谓“问题生成”,一般应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教师激发学生提问,一个是教师面向学生提问。由此而派生出四种模式:学生提问学生答,教师提问学生答,学生提问教师答,教师自问自答。在这一问一答的过程中,加深了对知识的领悟,从而准确而牢固地掌握知识,最大限度地提高能力。  相似文献   

13.
<正>合理提问是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认知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的提问必须讲求艺术性,重视设问的策略,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教学功能,最终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在课堂教学中,"激疑"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学生闻一知十、举一反三的基础。对教师来说,课堂上其不仅应"提疑",更应"激疑",这是更高层次的教学艺术,教师只有善于激疑,才能使学生的认识活动产生极大动力,使学生的求知欲由  相似文献   

14.
古语云"学起于思而源于疑."这说明疑问能够调动学生思考、学习的积极性,质疑是探求知识的源泉.以往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基本上采用的是"一言堂",只有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这就使得学生不愿质疑、不敢质疑,缺乏问题意识.在新课改下,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进而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主探究活动中,获得更多的数学知识.  相似文献   

15.
宋继宏 《文教资料》2005,(4):141-142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也曾精辟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我国著名教育家顾明远更明确说过:“不会提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由此可见“,质疑问难”是教学双方都要打好的牌。教师要紧扣教材中的“疑难之点”,使出浑身解数,千方百计引导学生生疑、思疑、质疑、析疑,学生应善于质疑、敢于究疑、乐于释疑,不断攀登自主探究的制高点。那么,在实际语文教学中,教师究竟应怎样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自主探究呢?一、营造氛围,让学生有疑敢问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显著特点是…  相似文献   

16.
学问,顾名思义就是在学中问,在问中学。可见,"问"在课堂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教师通过课堂提问来推动教学,学生则利用课堂质疑,配以思考来进行学习。"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学生是通过问来学习的,教师应当善于利用学生这种学习特点,给他们创设环境,鼓励他们大胆质疑,使学生逐步"会问""巧问"。教师作为传授学问的引导者,如何引导学生利用课堂质疑来进行学习,已成为新课标下教  相似文献   

17.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主要环节,是开拓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师要灵活地应用各种教学方法不断地设疑、激疑、质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而积极地获取知识,启发他们独立思考,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达到教学目的。 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8.
提问是教师经常应用的教学手段。提问的出发点,应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质疑问难、发现问题的能力。总之,提问的全部价值在于它的启发性。怎样才能设计好提问呢? 首要的一件是深入钻研教材,认真挖掘可以设置问题,启发思维的字、词、句、段。一篇文章可以设疑的地方很多,但是不能处处设疑,一定要抓住关键。关键的问题才可以牵动整篇课文。什么样的词,什么样的句  相似文献   

19.
要在诗歌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进行自主探究性阅读,使之从中获得感悟和体验,教师就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并依托课本,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以达到设疑生趣的目的;还应循序渐进,指导学生自主探究,重在导疑、导难、导法。  相似文献   

20.
正一、质疑能力的培养要把握适时宽松的原则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首先应创设气氛宽松的学习"质疑场",努力做到"三要":一要允许学生课堂内外发表各种不同的见解,师生之间形成一种平等的合作交流关系;二要避免简单的指责和批评,积极主动地为学生创造一个有疑可问的环境;三要教师在平时有意识地训练学生提问或质疑,使学生敢于提问,善于质疑并以参与者的姿态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课堂研讨气氛浓郁。做到了上述三点,学生才敢在教师面前无拘无束,畅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