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实一种:商业化时代的乡村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下女性文学存在着亲近都市疏离乡村的写作倾向,作为尚欠缺言说能力的乡村女性,成为女性文学中的缺席者,她们的现实生存和文化困境被普遍忽略了。铁凝、方方、严歌苓的有关商业化时代中乡村女性命运的小说,弥补了这种缺席与忽略,既拓展了女性写作的叙事空间,又揭示了作为现代化的表征——商业化所隐藏的男权中心的本质,以及对乡村女性的压榨。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关于“乡村中心”的思想是1930年1月提出的。而在此前后周恩来也提出了“乡村中心”思想,用词还更明确。从1927年底到1930年八九月间,周恩来从提出“农民割据”是中国革命的“特殊方式”,到提出“农民游击战争和土地革命是今日中国革命的主要特征”,到明确提出“现在中心是在苏维埃区域,不仅党是[有]政权的党,而且有红军、赤卫队,而且是要发展及于全国”。同时他倡议成立“中共苏区中央局”,统一领导红军和农村根据地的斗争,并主动提出自己愿意到中央局工作,从而完成了他从思想到实践、由“城市中心”到“乡村中心”的思想转变历程。而且他从党中央领导的角度开始党的工作中心转变,因此更具有全党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魏晋南北朝与“五四”时期同属社会动荡,思想开放时期,反映其时情和爱觉醒的有南朝艳情诗、“五四”爱情诗,二者有相似性。然南朝艳情诗体现着男性中心和男性霸权,“五四”爱情诗则反映着女性的尊严、独立人格和男女互爱。  相似文献   

4.
林白以其尖锐而执的女性主义立场与姿态使其小说呈现鲜明的反男权传统的判逆性。她塑造了一个个充满女性欲望并难以被男权传统规范所界定的“娇女”形象投入到那场女性的“一个人的战争”。然而,异常强大的“菲勒斯中心”却设置了一座无所不在的“镜城”,林白也难免身隐其中,于是其笔下的一些女性也就如同“镜中的花朵”般凄凉地开放、枯萎,延续着红颜薄命的宿命。  相似文献   

5.
长颈女     
泰国的乡村,有些女性的脖子上套着一个个沉重的铜项圈,她们被称为“长颈女”。当女孩子只有4、5岁时,母亲们就会为她们戴上第一组重达1公斤的铜项圈,以后不断累加。这些叠在一起的铜项圈将她们的脖子“越拉越长”,并且永远不能取下来。  相似文献   

6.
丁玲的《阿毛姑娘》和福楼拜和《包法利夫人》,揭示出不同的时空中,社会转型期间,受到现代都市明吸引,觉醒的乡村女性对于幸福的苦苦追寻,和这一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而窒息的独特的生命形态。两位作不同的情感态度,鉴照出两位女性主人公所生存的典型环境,性格深层的差异。一个是对“自我的他”的审视,一个却恪守无动于衷的原则,追求着“神圣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7.
电视剧《橘子红了》建构“乡村与城市”、“拯救与陷落”、“终结与延续”等一系列对立话语来叙述秀禾的命运,凸显了女性启蒙理想实现的艰难,渲染了对这种启蒙理想最终失落的无限度婉感伤情绪,深化了对女性命运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评晏阳初的乡村教育思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惠娟 《教育探索》2005,1(8):36-38
20世纪初,晏阳初积极倡导开启民智的乡村教育,并致力于教育本土化的积极探索。他提出了以社区建设为中心的“四大教育”和“三大方式”的乡村教育模式,暗含着城市、乡村在教育现代化视野中的一体化思路和倾向:他的富有民本意识和创造精神的乡村教育思想,对当代中国农村的教育改革和农村社会的发展仍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9.
基于中国乡村百年之痛以及对现代性及其后果的反思,艺术乡建主要从“生态性”“治理性”和“美好性”三个层面对乡村建设做出新的规划与构建,在乡村振兴和中华文化复兴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艺术人类学逐渐关注人的情感之维,探讨情感结构与社会转型和变迁之间的深刻联系。在艺术人类学视野中,中国手工艺的复兴和乡村复兴实则是一套文化样态和审美哲学的复兴。艺术家介入乡村建设可以让乡民重新感知乡村的美,从而引领新时尚和社会革新。乡村是中国文化之根,不是我们拯救乡村,而是乡村拯救我们。我们的社会结构已经发生改变,今后的社会发展是去中心和多中心的重构。在这样的社会转型中,我们更需要迈向“生态中国”,需要新的看世界的方式和生活样式,从而真正在艺术层通达美美与共之境。  相似文献   

10.
《尘埃落定》中的塔娜,有学者概括为“花妖狐媚型女人”、“放荡型女人”。作为一个女人,她和作品中的其他女人一样,身上承载着男性中心话语对女性主体性的压制。作为一个“妖女”,她和男性作家笔下的其他“妖女”一样,成为男权话语下男性欲望的投射,在欲望化叙事中,为男性中心话语所妖化。“妖女”多歧路,却殊途同归,是男性潜意识的代言者。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浙东A镇农民上访事件的个案分析,可以看出,当前以农民上访为主要形式的乡村冲突正在呈现出新的特点。“压力型体制”是乡镇政府失范继而导致乡村失序的根源所在。解构“压力型体制”,构建多中心的治理体系,是乡镇政府化解乡村冲突、重塑乡镇秩序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2.
在幼儿园这个特殊的女性群体中,存在着争强好胜现象。我在管理中注意“以人为中心”,重视激发教职工的自信心、荣誉感和责任感,提高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13.
乡村教师的现代性身份认同是其在传统乡土与现代社会交融之时所产生的身份归属感,其承载着社会对教师的价值期望,同时也是教师对自身认同的主体选择。乡村教师的现代性身份认同可概念化为先赋性认同、制度性认同与重叠性认同。在现代性与传统性的裹挟之下,乡村教师的发展逐渐背离传统“乡贤”身份,游离于“乡土”与“庙堂”间,同时乡村教师也脱离传统乡土共同体,成为“留不下”与“回不去”的“异乡人”。由此,厘清乡村教师现代性身份的路径选择,便可通过再造乡土秩序彰显教师精神引领,从而回归乡村教师个性化专业发展,继而重塑乡村教师公共性道统符号。  相似文献   

14.
职业教育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就业、民生等关系密切,在人才资源、技术技能等方面承担着赋能乡村振兴的责任。对山西职业教育对口帮扶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其以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衔接乡村振兴为“必然”路向,遵循职业教育“升学深造有基础,服务乡村有技能,人人成才有作为”的理念,以形成“以教扶知、扶技、扶心、扶智、扶志、扶业”的发展态势为根本任务,寻找一条山西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内外共推、共生共进”的“六三三”实施发展路径,通过实践探索职业教育“省县乡联动”“养训练结合”“校地课链接”的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发展模式,实现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作为女性作家,残雪的小说中不自觉地体现着女性的理念。但是残雪又不同于其他的女性作家,她的创作避开了以往女性的创作模式,以怪诞的女性感觉、体验和幻觉,消解了传统的以男权主义为中心的女性想象,创造了一个充满梦幻的诡秘的女性世界。残雪文本中的女性形象主要有恶魔式母亲、复仇式女性、圣洁化女神。通过这几类女性形象的塑造,将男权主义的中心话语和审美趣味进行了彻底的颠覆和解构,打破了“母性神话”,显现了女性自我的主体意识。残雪的女性形象设计是和残雪关于女性的自我存在和人类存在的思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可以说,其女性主义观点是女权主义和存在主义的混合剂。  相似文献   

16.
农村学校附设“成教中心”的实践与启示李翠文进入90年代,乡村开展成人教育的主要阵地叫“成人教育中心”。它区别于50年代“民校”的主要特点是:“成教中心”已经不单单是识字,更主要的任务是培训青壮年农民,推广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如何建设农...  相似文献   

17.
乡村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推动乡村教育持续发展,必须抓紧乡村教师这一重要抓手。当前乡村教师主体性发展存在着现实困境,突出表现在教育实践、社会交往以及自我发展三个维度。如何摆脱乡村教师主体性发展困境,营造环境使其勇于“发声”,创设情境使其敢于“合作”,提供机会使其保持“成长”,是实现乡村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18.
人工智能赋能乡村教育振兴是优化乡村教育资源配置,提高乡村教育质量,实现乡村教育现代化和乡村教育振兴的现实选择。人工智能作为“手段”之利和乡村教育振兴的“目的”之需共同构成了人工智能与乡村教育融合的逻辑基础。同时,人工智能不是万能的也不是面面俱到的,在乡村教育振兴中存在着乡村教育精神空虚、乡村教育文化遮蔽、乡村教育特色丢失等方面的使用限度。应从智慧助推育人本质的回归,技术借力乡土文化的传承,智能推动异质发展的促进等方面加强乡村教育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共生。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性爱神与美神成为一而二、二而一的感性存在可以证明,在民族深层心理结构体系中。对于女性是的审美价值的评判是:爱与美同在,女神的爱与美代表着一种超功利的美学观念的发生。这种美学观念于不自觉中突破了弥漫四周的以男性为中心的语言符号的压迫,树立着爱与美之女神的不朽形象,左右着华夏民族“集体的梦”。女神所生发出来的女性精神及相应的女性崇拜的集体无意识倾向,可谓是人类命运史或文化史上的潜宗教。它化作“社会性的共同情感”潜伏在文学作品中。  相似文献   

20.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系2004年11月经学校批准成立的一个专门从事中国农村研究的学术机构,由社会学系、法学院及我棱其他院系从事“三农”研究的专家学者组成,目前有专职研究人员近十人,兼职研究人员多人,中心主任为贺雪峰教授。中心办有三农中国网(http://www.snzg.cn),出版《三农中国》季刊和《乡村中国评论》年刊。中心主持有十多项大型研究课题,在湖北洪湖、荆门等地建有乡村建设实验基地,在全国二十余省市农村开展调研。中心强调以田野经验为基础,从学术扣公共政策两个方面推进“三农”研究。其研究风格被学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