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汉翻译的不可译问题一直是翻译界争论的焦点之一.关于翻译是否可能,什么是不可译的争论从未停止过.但无论如何,翻译中也一直存在着一些具体的无法翻译的语言点,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现象也有绝对不可译与相对不可译之别.  相似文献   

2.
王斌 《海外英语》2013,(13):142-144
由于不同的语言和文化都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和差异性,翻译中便不可避免地存在不可译的现象。根据英国语言学家、翻译学家卡特福德在其著作《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中对不可译性的分类,主要从语言上的不可译性和文化上的不可译性两方面来分析英汉互译中的不可译现象,并针对不可译性提出了实用的翻译应对策略。以期加深翻译学习者和英语爱好者对不可译性的理解和认识,帮助其掌握翻译策略,从而提高其翻译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3.
由于不同的语言和文化都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和差异性,翻译中便不可避免地存在不可译的现象。根据英国语言学家、翻译学家卡特福德在其著作《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中对不可译性的分类,主要从语言上的不可译性和文化上的不可译性两方面来分析英汉互译中的不可译现象,并针对不可译性提出了实用的翻译应对策略。以期加深翻译学习者和英语爱好者对不可译性的理解和认识,帮助其掌握翻译策略,从而提高其翻译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4.
"零翻译"较好地解决了翻译实践不同层面上的不可译问题,具有创新意义。经过探讨翻译学界比较关注的不可译问题,得出结论:任何"不可译性"都是相对的。基于不可译性的成因,即语言和文化两方面因素,通过例证对"零翻译"现象进行了简要概括和分析,旨在为"零翻译"的发展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一、不可译现象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现状不可译现象与可译现象是翻译领域中客观存在的一对现象,是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矛盾,可译现象是一般,不可译现象是个别。相对于可译现象,不可译现象占的比例虽然较小,但并不罕见,甚至在某些文体中还大量存在,比如在绕口令、格律诗以及一些修辞格中。语言的物质形态特征与语言的美学要求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译现象产生的根源之所在。  相似文献   

6.
施茵 《双语学习》2007,(8M):124-125,127
可译与不可译的问题向来为翻译界所关注。由于语言和中西方文化差异,中国古体诗英译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可译现象。本文以古诗《清明》的几个英译文本为个案,分析了古体诗中英文表达的差异,探讨了中国古体诗意境的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7.
张霓 《当代教育论坛》2007,(16):125-126
一、不可译现象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现状 不可译现象与可译现象是翻译领域中客观存在的一对现象,是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矛盾,可译现象是一般,不可译现象是个别.相对于可译现象,不可译现象占的比例虽然较小,但并不罕见,甚至在某些文体中还大量存在,比如在绕口令、格律诗以及一些修辞格中.语言的物质形态特征与语言的美学要求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译现象产生的根源之所在.  相似文献   

8.
从文化层面看翻译的限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翻译从实质上讲是一种跨化交流活动.不同化的共性和差异性造成了翻译的限度问题.本分析了可译性和不可译性产生的根源,并认为可译和不可译是相对的,不可译总是处于向可译的动态转化中.  相似文献   

9.
翻译的不可译性和可译性赵云龙,刘慧玲翻译中遇到不可译性的问题是常有的事。翻译是搞语言文字的转换工作,所谓可译性和不可译性也完全是针对语言文宇而言的。世界各民族语言文字的共同特征形成了翻译中的可译性,而各区域民族因地理条件和文明程度等方面的调异形成了语...  相似文献   

10.
翻译界对"不可译"现象一直有着不同的见解,在文章从遇到的不可译问题着手,通过对这一"现象"的思考,引出对"不可译"的探析,并进一步引出对"翻译"这一基本定义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胡敏 《文教资料》2009,(27):46-47
本文从英汉语言的差异这一角度来探讨互译中的不可译,通过对语音、语言结构和语叉的对比来表明作者的观点,即可译是翻译理论的基础,认同翻译中存在不可译现象.可译与不可译是相对而言的,也是同时存在的,译者应做到求大同存小异.  相似文献   

12.
在认真分析英汉对译中因语言结构不同所导致的几种不可译现象,包括词汇空缺、成语典故、拆字、镶字、回文、双关语以及语音现象的基础上,探讨导致不可译现象产生的因素,指出译者只有深层理解语言的文化内涵,明确翻译的目的,努力化解、缩小不可译现象,才能更好地进行翻译腚工作.  相似文献   

13.
译入语语境是原语语言信息和文化信息移植到译语以后新的生存环境。译入语语境对翻译起着明显的制约作用。其具体表现为对原语语言和文化信息的阻塞和过滤,导致翻译中不可译现象、文化信息丢失、文化信息调整等现象的产生。正是译入语语境对翻译的这些制约作用.导致了各种翻译技巧的产生。  相似文献   

14.
在英汉互译的翻译实践中,译者往往会面临各种不对等现象,这些不对等现象体现了翻译的不可译性。如何正确解决不可译性,使译文与原文达到最大限度地趋同,是摆在译者面前的难题。本文通过对翻译不可译性原因的分析,结合对等翻译理论,提出了音译法、直译法、创造法和意译法四种翻译策略,旨在克服不可译性对译文内容造成的影响,提升译文质量。  相似文献   

15.
归化和异化作为文化翻译的两种策略,有效地处理了翻译中的文化现象,但对翻译中由于语言自身(字形、语音等)造成的绝对不可译性,如双关语、言语幽默并不能妥善应对。变通是翻译的基本属性,在文化翻译中协调辅助归化和异化策略,让严格意义上的不可译性变迁为有限度的不可译。从此意义上讲,变通是文化翻译的又一策略。  相似文献   

16.
翻译绝不仅是跨语言的交流,同时也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是一对客观存在的矛盾体。同时,翻译过程中的"忠"与"信"也是相对存在的,绝对中式原文的译文也是不存在的。本文先阐释翻译中的不可译现象,接着提出缓解这些不可译现象的对策,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王文清 《文教资料》2011,(31):36-37
不可译性长期以来是翻译界讨论的焦点问题之一,语言的杂化也是当今社会较为普遍的现象。本文介绍了不可译性和语言杂化的概念,分析了不可译性及语言杂化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语言不可译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中英文产生的文化背景、社会习俗及文化传统等各不相同,因此在汉语和英语互译的时候,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可译的情况,特别是在两种语言的文学翻译中这种现象就更为明显。在翻译实践中,严复的“信”、“达”、“雅”翻译三标准一直是译者们信奉的标准,然而在文学翻译中存在太多“不可译”的现象,如果盲目地遵循严复的翻译标准,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就会变得举步维艰。在英汉互译时,文学作品中诸多不可译现象的存在说明绝对“忠实”的文学翻译是不可能的,“神似”翻译理念为译者们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在文学翻译中做到传神、达到“神似”才是译者们应该遵循的真正标准。  相似文献   

19.
不可译性是指由于源语和目标语存在差异,源语所表达的内容在目标语中找不到相应的对等表达,从而导致翻译困难或无法翻译的现象。不可译现象在翻译中经常存在,目前已有不少研究,但专门针对情景喜剧幽默不可译性的研究不多。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范畴化角度,以情景喜剧《老友记》为例,探讨情景喜剧中英语幽默汉译的不可译性及其造成的翻译的幽默缺失,从语言和文化两个方面分别论述了造成英语幽默不可译性的原因,并试图提出一些补偿策略,降低由此造成的幽默缺失。  相似文献   

20.
可译与不可译的问题向来为翻译界所关注。由于语言和中西方文化差异,中国古体诗英译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可译现象。本文以古诗《清明》的几个英译文本为个案,分析了古体诗中英文表达的差异,探讨了中国古体诗意境的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