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新华日报》是抗战时期党在国统区公开发行的唯一党报。《新华日报》始终关注青年问题,为引领国统区青年进行了实践探索。在引领青年的主题内容方面,聚焦于教育引导理想与信念、组织凝聚共识与行动、服务关爱工作与生活。在引领青年的叙事特点方面,探索了进步灯塔与战斗号角的叙事手法以及集中刊发加日常报道的叙事节奏。  相似文献   

2.
《群众》周刊,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第一个党刊,1937年12月11日在汉口创刊.编辑兼发行人,是筹备《新华日报》的负责人潘梓年(1893-1972).  相似文献   

3.
黄伟 《青年记者》2020,(9):88-89
全面抗战时期,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后方国统区发行的一份具有影响力的报纸.彼时,该报高举民族大义旗帜,始终以“坚持抗战”为主轴进行全方位报道.特别是该报对沦陷区的报道更唤醒了无数国人沉睡的灵魂.当然,该报在硝烟中的呐喊,也增强了全国民众对抗日战争必胜的信念.  相似文献   

4.
《新华日报》作为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中心城市重庆创办的大型日报,通过吸引群众关心报纸并参与办报、反映群众疾苦、积极引导群众等方式,密切联系群众,这也是其独树一帜的一大法宝。  相似文献   

5.
唐筱童 《新闻世界》2014,(12):131-133
《新华日报》作为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中心城市重庆创办的大型日报,通过吸引群众关心报纸并参与办报、反映群众疾苦、积极引导群众等方式,密切联系群众,这也是其独树一帜的一大法宝。  相似文献   

6.
刘岳麓 《新闻知识》2023,(10):75-79+95-96
《新华日报》作为中共中央在国统区开办的第一份全国性报纸,其社论不仅能够体现出新华日报社的主旨思想和观点,也能够反映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的话语主题。然而当前的《新华日报》社论存在数量统计不清、性质界定模糊的问题。据统计,《新华日报》在办报十年间共发表社论2574篇,并且表现出阶段性演进的特点,但是目前学界缺乏相关议题的研究。因此本文在立足《新华日报》社论史料的基础上,梳理《新华日报》社论的历史演变,并总结其在社论出版中的经验,以期探究改善当代党报社论工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翟慎良 《青年记者》2016,(19):16-17
2015年11月17日,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倾力打造的新闻客户端“交汇点”正式上线.这是新华日报一路行来的又一个里程碑.对我个人而言,则实现了一次身份巨变——从“新华报人”到“交汇点君”. 一 新华日报诞生于抗日烽火岁月,1938年1月在汉口创刊,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出版的唯一一份大型机关报,周恩来等人亲自参与了创办.  相似文献   

8.
《新华日报》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1938年1月11日一1947年2月28日)是中国共产党的大型机关报,它是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第一张且是唯一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报纸,同时它也是中共在国统区的喉舌。《新华日报》在揭露日寇暴行,报道抗战事迹,宣传抗战言论,宣传组织国统区的工人及青年运动,以及反击国民党方面组织的三次反共高潮等诸多方面功勋卓著。  相似文献   

9.
刘晓慧 《新闻通讯》2010,(12):59-60
抗战时期,中国两级对立的新闻事业步入一个共处与斗争并存的阶段。共产党的报刊在国民党统治区利用共处进行斗争,利用斗争求得共处和发展。《救亡日报》(1937—1941年)(以下统称“救报”)就是抗战时期在国统区成长和发展起来的一份报纸。  相似文献   

10.
《新华日报》在抗日硝烟中诞生。从创刊起,中共中央就明确了其宗旨是反映党的一切政策。在当时艰苦的斗争环境中,《新华日报》肩负着党赋予的重要历史使命,始终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展开宣传报道,一直牢牢占领着国统区的舆论制高点,发挥了思想向导的巨大作用。毛泽东为此曾高度评价《新华日报》:同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作战一样,抵得上党的一个方面军。  相似文献   

11.
韩红星 《当代传播》2021,(3):109-112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回顾我党办刊历史,总结党在报刊阵地的政治宣传与舆论引导,社论成为记录当时重大新闻与重大事件发表的阵地,是党的思想"号角".1938年1月11日创刊并在国统区持续办报9年多的《新华日报》,被毛泽东誉为"新华军",是抗战时期"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其社论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方式,是共产主义思想传播的舆论先导.  相似文献   

12.
党报舆论宣传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新华日报》华北版作为中共中央北方局机关报,同时也是抗战时期敌后创办的党的第一张铅印大型日报,为敌后抗战宣传作出了突出贡献.本论文从《新华日报》华北版的舆论宣传内容入手,重点分析和梳理了其在抗战时期的舆论宣传技巧,希望为当前党报宣传提供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正>创刊于抗日烽火中的《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第一张且是唯一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日报,同时它也是中共在国统区的喉舌。《新华日报》在反击国民党方面组织的三次反共高潮中功勋卓著,《新华日报》的新闻实践和社会活动以服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宗旨。毛泽东曾给予《新华日报》以很高的评价,称其如同八路军、新四军一样,是党领导下的又一个“方面军”。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信息     
反映《新华日报》历史的电视剧在筹拍中据扬子晚报报道,新中国成立以来影视尚未反映的一个重大题材——在白色恐怖的年代,中国共产党党报《新华日报》在国统区(武汉和重庆)坚持出版发行9年零2个月,这一奇迹最近已被筹措搬上荧屏。  相似文献   

15.
政治动员是现代社会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政治主导(国家政权或政党组织)对社会动员的形式、广度和深度,直接影响着政治目标的实现.在贫弱落后的国家进行反侵略战争尤其如此.抗战时期中共在国统区创办的<新华日报>,因刊登大量工人的自述性文章,对大后方工人进行政治动员,使陷入低潮的工人运动再度兴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1938年1月11日,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第一个机关报《新华日报》,在武汉正式创刊.《新华日报》的创刊是中国新闻界的一件大事.从此,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正义力量,在根据地以外拥有了一个坚强的舆论堡垒.转眼60年过去了,当年从武汉燃起的《新华日报》之火,早已汇成了燎原之势.中国的无产阶级新闻工作者,到现在已经传至第三代、第四代.但是,《新华日报》开创的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在新的形势下不仅没有过时,而且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7.
《新华日报》的筹备与创刊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当天,周恩来飞抵上海,准备在国民党统治区办报.紧接着,周恩来约见刚出狱的潘梓年(潘汉年的堂兄),让他着手在国统区筹办.就这样,有着“中共第一报人”之称的潘梓年为《新华日报》社首任社长.  相似文献   

18.
《新华日报》作为中共历史上第一个公开出版的全国性大型日报和机关报,早期几经停刊、复刊并在多地辗转出版,在中共新闻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研究发现,新世纪以来报刊媒体广泛运用军事隐喻来重述《新华日报》的历史,并通过隐喻表达来勾连中国新闻业的过去与当下,在回溯抗战时期《新华日报》职业精神的同时,也完成了对党报传统的重塑与巩固,以及对新闻权威的塑造。  相似文献   

19.
在《新华日报》的版面上,社会新闻占有相当的比重。但是,《新华日报》的社会新闻,一没有当时国民党统治区报纸竞相刊载的要人、名星的轶闻艳事,二没有刺激感官的色情报道,更没有专以揭露阴私秘事的“锁眼新闻”。与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方面的报道相对而言,《新华日报》的社会新闻是一种“轻武器”,但它同样在国统区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显示出鲜明的特色。这主要表现在:  相似文献   

20.
刘亮 《中国出版》2023,(12):66-69
抗战时期,《妇女生活》以爱国为底色,以民族救亡为己任,以动员妇女参加抗战为目标,在党的领导下,克服内外诸多不利因素,通过观念引导、创新宣传策略、构建强大宣传队伍等方式,展现出强大引领力和影响力,成为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引领妇女抗战的一面旗帜。该刊不仅团结大批爱国妇女和进步群众,还影响了一代妇女同胞,指引她们参加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