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4·14"玉树地震是我国汶川地震后发生的又一次大地震,在全国军民迅速开展抗震救灾的同时,各级各类媒体也立即展开专题报道。在这些报道中,活跃着网络媒体的身影。与汶川地震报道不同的是,这次视频网站更加迅速广泛深入地对青海玉树地震进行了专题视频报道。  相似文献   

2.
在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中,没有出现重大公共事件中常有的舆论“打架”现象,形成了舆论的空前统一。不仅传统媒体舆论统一,新兴媒体舆论也统一,不仅国内舆论统一,国际舆论也统一,众多西方媒体在新闻发布上跟着国内主流媒体走。这种现象值得我们主流媒体进行深入思考,认真总结这次抗震救灾报道的经验,进一步认识和把握规律,提高应对重大公共事件的能力,提高重大公共事件报道的水平。  相似文献   

3.
5月12日,四川汶川县发生8级地震,抗震救灾报道成了媒体聚焦的重中之重。一个月来深圳特区报全力以赴,不惜版面.全面报道灾区一线抗震救灾详情,同时详细报道全国军民和深圳人民捐款捐物支援灾区的热情,在整个抗震救灾战役中,组织有序,层层深入,出现了大量感人肺腑的报道和版面,表现出党报特有的干练和成熟。  相似文献   

4.
"亿万富姐吴英"在短期内聚敛财富的神话曾引起国内外媒体的普遍关注。伴随着法院对吴英的二次审判,吴英财富的来源有了大致的轮廓。纵观"吴英神话"的路径,不难看出媒体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那么,在报道中,媒体应该有怎样的态度和观察,应该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作为大众传媒,在对某事物进行大规模报道时,一定要仔细思量会产生的后果。"吴英神话"的兴起与破灭,应该成为媒体从业人员深刻反思的案例。  相似文献   

5.
转眼间,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半年多了,但是它留给中华民族的记忆仍然历历在目。电视媒体以其报道的直观性和现场性给我们留下了无数关于汶川大地震的鲜活的记忆。在中国电视50年之际,汶川大地震报道成了我国电视新闻传播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而在众多的电视媒体中,中央电视台(以下简称央视)以其主流媒体的优势地位,在抗震救灾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汶川大地震后,中国媒体对于这次地震的客观、积极的报道,得到了包括以灾难报道见长的西方新闻界的赞誉。从媒体介入后,对整个抗震救灾工作的推动作用来看,中国媒体对灾难报道的模式得到了肯定,“总体上看,这场灾难依然是政府信息公开史、传媒灾难报道史、公民慈善凝聚史上值得纪念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7.
汶川地震过去已经一年多了,生命的逝去依然使我们感到忧伤,相比于物质重建的迅速进行,心灵重建更加艰难而漫长。汶川地震报道,媒体发布信息及时公开、内容全面深刻、报道手法人性化,对稳定民心、团结一致抗震救灾起到了巨大作用。但是,在报道过程中,一些媒体和  相似文献   

8.
5月中旬以来,抗震救灾报道一直是媒体关注的主旋律,也是网友讨论的主要话题。在抗震救灾中非政府组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这其中,既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事件。红十字会善款利用、志愿者参与救灾被殴打事件等等是媒体和网民们议论的焦点。  相似文献   

9.
马晶晶 《新闻世界》2010,(11):147-148
本文针对2009年10月以后媒体有关"艾滋女事件"的报道,反思了网络和传统新闻媒体是如何将一则"传闻"变成"新闻"。在这一事件中,新闻真实性遭到践踏,把关人作用发挥不到位,媒体社会责任感缺失,公众的媒介素养和公共意识需要进一步培养和加强。在当下多种媒体交互传播的时代,各类媒体都应从这次事件的报道中吸取教训,提高社会责任意识,共同为营造健康、和谐、理性的社会环境而努力。  相似文献   

10.
在媒介对新闻事件的报道中,新闻自由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发挥着舆论监督作用,促进司法公正,另一方面又可能因为媒体权利的滥用,而影响司法审判。本文通过分析《华西都市报》对"孙伟铭案"的报道,指出媒体在报道司法案件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研究了公众舆论、新闻媒体和司法权力之间的关系,以探求媒体在司法案件中的正...  相似文献   

11.
“以人为本”是我国媒体在汶川地震报道中的突出特点。各级各类媒体都将报道的焦点对准了人,报道以人为核心的抗震救灾活动,聚焦于人的生命价值、人的精神情感、人的尊严与荣誉,尊重人们的知情权和生存权,关注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并且通过新闻报道来激发人民群众抗震救灾的信心和勇气。  相似文献   

12.
陈丽  李本乾 《东南传播》2011,(4):112-114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一个国家的国际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媒体形象,而上海世博会使中国继奥运会后又一次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本文首先对和"英国广播公司"(以下简称BBC),"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以下简称CNN)两家媒体有关上海世博会报道的总体情况进行了描述;然后从报道功能,报道立场等方面对西方媒体有关世博报道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作者分析了西方媒体报道对于我国媒体对大事件报道的借鉴性。全文意在通过对西方媒体"英国广播公司"(以下简称BBC),"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以下简称CNN)有关上海世博会报道内容的对比分析,给中国媒体未来大事件报道提供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报道中,媒体通过不断创新报道内容、报道手段、互动平台实现了新闻报道有史以来的重大突破,体现了尊重新闻规律、正确引导舆论与满足群众需求的有机结合,有效地引导了抗震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极大地提升了媒体在受众心目中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14.
媒体对新闻事实的报道受新闻价值、媒体社会责任等多种因素影响。在"儿童伤害案"和"灭门案"等恶性伤害事件的报道上,对报道与否的争论反映了新闻理论在实践中的矛盾与模棱两可。新闻专业主义体系、强调对新闻自由的尊重的自由至上主义新闻理论和突出媒体责任的"社会责任论"对媒体的性质、功能和责任进行了表述,但却没有也无法为所有新闻事件确定具体的报道标准。在缺乏实证研究以证明报道比不报道更影响媒体社会责任的履行的情况之下,笔者强调媒体对此类事件进行报道的意义,并指出理论困境的解决无法一劳永逸,客观、智慧的报道是媒体规避社会责任风险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媒体发展,突发事件报道经常性跃入人们眼帘。本文试以汶川、玉树大地震抗震救灾中新闻媒体的报道为切入点,从抢夺话语权、树立权威性、提升竞争力等方面对媒体公信力打造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6.
后新闻传播时代,新闻报道活动出现了报道价值观多元、新闻信息把关作用弱化、报道方式过度娱乐化、信息量过载等诸多问题,不仅干扰了新闻传播活动的正常进行,也影响到政府对公共事务的治理。因此,从媒体角度,要加强媒体行业自律,倡导新闻专业精神,利用新技术堵漏,实现"疏";从政府角度,要加强新闻立法,建立完善信息披露机制,充分发挥志愿者的作用,加强公众教育,进行"导",通过"疏"与"导"的结合,妥善解决新闻报道活动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这次规模空前的抗震救灾媒体大行动中,各电视媒体自觉的、及时的、长时间的、打破常规版面推出的新闻直播和特别节目,给媒体面对重大突发事件如何应急反应提供了一个范例,必将在中国电视史上记下浓墨重彩的一页。但是,我们也理性地看到,省级卫视在这次抗震救灾报道中,原本激烈的竞争进入了新的层面,进行了一场特殊的实力大比拼,而这其中所体现出的快速反应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品牌影响力的比拼,正是当前卫视竞争的一  相似文献   

18.
央视汶川地震报道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12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央电视台用客观、高效、平衡、透明的报道于第一时间赢得了电视媒体的话语权,起到了良好的舆论引导作用.本文认为,央视的此次抗震救灾报道取得了重大突破,并对其作法、经验作了初步分析与总结.  相似文献   

19.
汶川大地震:中国媒体的突破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的媒体战中,中国媒体快速反应,第一时间进行信息发布,籍此掌控了全球范围的话语权和舆论主导权.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媒体除了具有信息传播和宣传作用外,还具有替国家、政府组织动员社会力量的作用.中国政府对全球媒体就抗震救灾报道实行开放、公开、透明的政策,既为中国媒体的出色表现创造了条件,也为在全球范围展现一个自信、开放、以人为本的国家形象把握了重要历史时机.而中国媒体此次突破的背后,是国家政策、机制的保障和社会与媒体的持续变革.  相似文献   

20.
5月12日,8.0级大地震突袭四川汶川。哪里灾情严重,哪里就有大众报人的身影;哪里有新闻需要报道,哪里就是大众报人的战场。大众报业集团所属各媒体迅速投入到抗震救灾的斗争中,先后派出52名记者奔赴抗震救灾报道一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