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走近反物质     
<正>什么是反物质?就像质子、中子、电子结合起来形成原子一样,反质子、反中子和反电子结合起来形成反原子。由反原子构成的物质就是反物质。当你照镜子时,镜中的那个你如果真的存在并出现在你面前,有人就把它叫做"反你"。科学家想象,在很远很远的地方有一个和我们的世界很相像的世界,但它是一个由反星系、反恒星、反太阳、反房子和反食物等一切反物质构成的世界,他们称它为反物质世界。  相似文献   

2.
人类探索太空时发现了许多奇妙的现象,其中10大现象被科学家特别关注:   1.组成普通物质的粒子有另一面"反物质".物质和反物质碰到一起会湮没,它们的质量会转换为纯粹的能量.一些未来的太空船设计将使用反物质引擎.……  相似文献   

3.
《科技日报》和《人民日报》联合评选1996年世界十大科技新闻,将科学家合成反氢原子列为头条新闻。1996年1月4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宣布其首次合成出反物质的反氢原子,从而使一种全新的能源——反物质的应用成为现实,人类由此开始进入了反物质时代。 其实反物质的研究早在30年  相似文献   

4.
日本文部科学省的高能加速器研究机构(KEK)宣布,他们成功地直接观测到了电荷宇称失衡(GP对称失衡)的现象。科学家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可能涉及到“小林-益川”理论以外的新粒子。现代物理理论认为,在100多亿年前宇宙大爆炸时应同时产生同质量的粒子及反粒子,两者相遇便会湮灭,同时释放出能量。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现在科学家并未在宇宙中找到与大量物质等量的反物质。1964年,美国科学家克罗宁和菲奇在研究K介子时发现了电荷宇称不守恒现象,于是引起对反物质的研究。有科学家认为宇宙中应存在反物质世界,应有反…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的《易经》把世界的形成归结为“阴阳”,认为阴阳二气演化并操纵着世间万物。这个远古的理论当然只是我们祖先的想象,不过却和当今的粒子研究有一点契合。如果我们把组成我们的物质看成“阳”的话,那么反物质就可以称作“阴”了。理论上讲,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相对称的,有组成世界的物质,就有与之相反的反物质存在。根据大爆炸理论,宇宙诞生之初,应该产生出同等量的粒子和反粒子,正物质和反物质,今天,反物质只能在宇宙射线和质子加速器中才能找到。那么那些反物质都到哪里去了呢?为了解释反物质稀缺之谜,科学家提出了几个假说。反物质…  相似文献   

6.
大力开发和利用新能源,是世界各国能源专家的重要研究课题。1996年1月4日,欧洲粒子研究中心宣布其首次合成出反物质的反氢原子,从而使一种全新的能源——反物质的应用成为现实,人类由此开始进入了反物质时代。反物质是物质的镜像,由亚原子粒组成。众所周知,物质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又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其中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中子不带电。而反物质则是由正电子、反质子和反中子构成的原子组  相似文献   

7.
最要命的“干净”武器 在科幻影片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主人公开着反物质动力飞船,用反物质枪械参与外星战斗。其实反物质早已不是科幻,从1930年代开始,科学家就一直在研究反物质。各种基本粒子的反粒子也早已被科学家发现或制造了出来。我们知道,反物质和物质湮灭时,物质全部转变为能量释放出来,反物质是最有潜力的能量来源,用于武器和动力原料,可以说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相似文献   

8.
宇宙的形成     
在我看来,在我们所知道的宇宙之前还存在着一个近似鸡蛋的宇宙。不过那时是混沌的,里面正反物质交织在一起,大杂烩一般。正物质向外壁运动,反物质向中心运动。因为反物质的质量是负的,所以运  相似文献   

9.
《百科知识》2011,(2):1-1
前不久,欧洲科学家首次俘获了少量的“反物质”。他们利用反氢原子具有少许磁性的特点,在强有力的“磁瓶”中制造出反物质,并设法让反氢原子温度降至接近绝对零度,使其处于低能量状态,最终将其“捕获”。这被科学界视为人类研究反物质过程中的一次重大突破,同时也引发了人们的深思:成功“捕获”反物质的意义何在?这次研究成果是否会对现行物理学理论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0.
正近一个世纪以来,有一个谜团一直萦绕在物理学家的脑海里:反物质都去哪了?物理学中最大的谜团之一就是——为什么宇宙中有物质?恒星、行星、星系和星系团都是由物质构成的,植物和动物也是由物质构成的。本来这是极为自然的事情,但是另一种奇怪的东西出现后,我们就陷入了理解的困境,这种东西就是反物质。根据我们对宇宙起源和反物质的了解,物质和反物质都应该是不存在的。因为,反物质具有一个非常最重要的特点:当它和物质结合时,会相互湮灭抵消,并产生巨大能量(光子)。另一方面,物理定律表明,宇宙大爆炸产生的巨大能量应该创造了等量的物质和反物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是对我们世界存在"物质空间"和"反物质空间"进行框架性猜测和初步论证;本着科学的态度,尽管本文观点太过超越想象或生涩,让人无法理解,在此强烈要求各位读者不要主观去接受或认定;本文的主要读者是科学研究人员,只有通过实验论证,那么下一步深入研究及开发才有可能;如果说在物质世界,我们感觉无所不能的话,在反物质空间,我们防御能力等于零。  相似文献   

12.
《发明与创新》2010,(10):56-56
据报道,意大利国家原子物理研究所的科学家表示,他们已经在地球内部很深的地方发现奇怪的反物质粒子。研究这些粒子,有助于科学家更好地了解地球内部的热流是如何对火山和地震等地表活动产生影响的。研究人员认为,正是反物质粒子导致地球内部发生放射性衰变的。  相似文献   

13.
读者说     
正看过了《大科技·科学之谜》2016年第8期《反物质之谜:宇宙丢失的另一半》一文。我认为,如果有重的反物质,那么它们与正物质是不是会相互排斥,而不是像正物质之间那样存在万有引力?如果反物质和正物质是相互排斥的,那么在我们的周围肯定找不到反物质。这可能才是我们找不到它们的原因。大科技读者yyh5501  相似文献   

14.
正1.人类创造的反物质数量极少物质与反物质湮灭,能够释放数量惊人的能量,比如,1克反物质产生的能量,可以与原子弹爆炸的威力相媲美,因而它是有着巨大潜力的新能源。然而,迄今为止,人类只创造出了极少量的反物质。比如,在美国最大的高能物理研究实验室——费米实验室,这里拥有目前世界上能量输出最高的粒子加速器,也就是著名的Tevatron质子/反质子加速器,它能将质子加速到接近光速。迄今为止,这个加速器创造出的所有反质子加起来只有不到15毫微克(1毫微克  相似文献   

15.
从贵刊2001年第2期28页上看到吴丹同志一篇为“反物质的利用”的文章,其基本内容是利用反物质来产生能量和发电。我很敬佩作者的大胆构思,如能成功,它将是比核聚变更方便,产生能量更大,更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能源。 通过分析,我觉得该方法真要实施,在目前至少有一关键之处行不通——就是反物质的收集和输送问题,我们现在制造的任何东西都是由正物质构成,而反物质一旦碰到正物质,就会进行湮没反应产生能量,故我们制造的任何容器、管道都无法盛装和输送反物质。不解决这一关键问题,该文的构思就行不通。如何收集输送反物质@…  相似文献   

16.
在我看来.在我们所知道的宇宙之前还存在着一个近似鸡蛋的宇宙。不过那时是混沌的,里面正反物质交织在一起,大杂烩一般。正物质向外壁运动,反物质向中心运动。因为反物质的质量是负的,所以运动速度要比正物质快得多.相撞中和的几率非常小,又因为“鸡蛋宇宙”中正反物质数量相等,所以它对外压力不存在,对内压力却很大。在这种力的作用下,  相似文献   

17.
自30年代物理学家狄拉克预言有反电子以来,科学界相继找到了反电子、反质子等反粒子。粒子和反粒子间有一奇妙关系,它俩一旦相遇,就同归于“尽”(称湮灭),百分之百地化物质为能量(γ-射线)。故科幻飞船总是乐于采用物质-反物质作为能源。可是科学界长期来,不用说找到反物质世界,就连反原子的行踪也未见到。这  相似文献   

18.
关于物质世界与反物质的存在,根据推断我认为:物质世界就是引力大于斥力的时空世界.  相似文献   

19.
1998年6月2日,美航天飞机“发现”号载着我国科学院电气工程研究所制造的磁谱仪进行了一个星期的试运行,结果未捕捉到较重的反原子核。而只有寻到它们,才能说明反物质世界的存在。磁谱仪的试运行未获得反物质,并不出科学家的意料。  相似文献   

20.
随着对反物质研究的深入,人们需要迫切知道反质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怎样的,是否与质子之间的作用是对称的。对这个作用力的测量,有助于我们理解反物质原子核的形成机制以及对物质-反物质对称性的理解。为此,我们STAR探测器合作组利用相对论重离子加速器中金核-金核碰撞中产生的丰富的反质子,通过反质子-反质子动量关联函数的测量,并扣除了通过其他粒子衰变过来的次级反质子与其他反粒子关联的污染,精确地构建了反质子-反质子关联函数。然后,结合量子多粒子关联理论,定量提取出反质子-反质子的有效力程和散射长度这两个基本作用参数。研究表明,在实验精度内,反质子间的相互作用与正质子保持一致。反质子-反质子之间的强相互作用存在着吸引,它们可以克服由于同号(负电荷)的反质子-反质子之间的库伦排斥而结合成反物质原子核。这项研究首次实现了对反物质间相互作用力的测量,为进一步研究反原子核的形成和属性奠定了基础。同时为电荷共轭-空间反射-时间反演(CPT)对称性的检验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对人类深刻认识物质世界的构成及其运动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