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谓“理性新闻”就是新闻事实所提供确信息,要使人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后,能受到某种(或某些)教育、启迪,明白一点(或一些)道理,让人有所学,有所感,有所悟,有所获,在思想上打上较深的烙印,收到“雨过地皮湿”而不是“雨过地皮干”的宣传效果。 怎样才能多写出一些“理性新闻”呢? 一、立意侧重明理。就是要在确定稿件意境时,要侧重于让受众明白某一(些)道理。平铺直叙,就事写事,清汤寡水,味同嚼蜡,就会陷于“一般化”,在预选中就淘汰,寓理干事,事中有理,编者相中,读者(听众、观众)喝彩,即为佳作。诗有“诗眼”,文有文  相似文献   

2.
作为新闻记者,工作中一个主要活动就是采访。“采访”顾名思义“采”就是采集,“访”就是访问,而“采”的主要手段就是看,“访”的主要手段就是问。这里先说“看”。众所周知,新闻是以客观反映事物真实面貌为己任的,就是说: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是就是是,非就是非,道理就这么简单。因此记者要想了解事物的真实情况,就是得好好看,练就一双“新闻眼”。关于看的方法很多,这一讲我们说说“到现场看个明白”。俗话说:“耳听是虚,眼见为实。”不到事件发生的现场看个明白,只是道听途说是写不出好新闻的。“吃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  相似文献   

3.
信息动物     

  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人会上网、会使用手机,动物不会!
  当然,这只是开个玩笑。但离开了网络和手机,人还能活吗?肯定能,只是活得不舒服、不自信、不踏实。你有没有在吃饭或者聊天的时候突然翻出手机查看,然后发现其实并没有响?并没有人找你汇报工作或者指派任务(让人沮丧的是你分明很清楚即便漏过了某些电话也无大碍,因为你并不是某国总统,也不是跨国公司的CEO或全球瞩目的UFO),但你就是担忧,仿佛随时会错过生命中很重要的事情。或者,你一进家门就顺手打开电视机调到新闻频道,一上车就调到新闻频率,一进办公室就打开电脑浏览新闻,虽然你明白自己不是报社总编或电视台台长,但就是潜意识里不愿错过任何重大新闻(哪能天天都有“重大新闻”!我们害怕把新闻“落下”,其实是我们害怕自己被“落下”)。以上症状,传播学上应该叫“信息依赖症”。  相似文献   

4.
写新闻的目的就是要传播一种信息,让人知道在什么时间以及什么地点发生了什么事。新闻的概念有多种表述方式,所揭示的内涵也不尽相同,但基本的特点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是要写事。二是要写清楚事。不写事的新闻恐怕没有,写不清楚事的新闻,用毛主席的话说就是发誓不让人看,因为看了也不明白。如果在新闻写作中没有抓住这两点,恐怕算不上是好  相似文献   

5.
干了十几年电台、电视台新闻播音工作,曾多次遇到同行以及关心新闻播音的朋友提出这样的问题:“播新闻要不要感情?”最初,真的不知道该怎样回答,因为拜读过的资料对此问题不是避而不谈,就是倾向于客观地传递信息,适当融入自己观点(观点包含情感因素),加之有些同行也持有同样的观点,再说,这个“适当”也不太好把握。因此,在没有弄明白“情感”一词定义的情况下,就草草地回答“不用”或“用不用无所谓”是不妥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积累了一些工作经验后,自己深切感受到新闻播音需要情感!受众之所以喜欢新闻节目,主要原因是他…  相似文献   

6.
冷静、尖锐、活跃的“冰点时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冰点时评”栏目是中国青年报自1998年11月起创办的时事评论栏目,先后在“冰点新闻”和“青年话题”版以每周三期的频率刊出。2001年获中国新闻名专栏奖。 这个栏目的定位,就是“对新闻事件清晰的理性判断”。 这是指:判断的形式应该是清晰的,不是模糊性的;而判断的根据,不是出于(或不能仅仅出于)情感、情绪性的反应,要有对清晰的认识过程的表达,要有论据、逻辑和推理,在这个认识和表达中,体现作者对民主与法治精神的理解。它的标准的低限,是合国情、有道理的判断。有些同志对“冰点”的“冰”字有疑惑:作为新闻纸…  相似文献   

7.
为了减少主观色彩对新闻事实报道的影响,在消息写作中,一般不提倡作者直接议论或抒情。新闻报道被称作是“藏舌头”的艺术,发表的应是“隐形意见”或“无形意见”。如果新闻中有太多观点、态度和情感的直接流露,就会影响新闻的客观性。这已成了消息写作理论中的定论。然而,消息中是否就完全不能有议论呢?其实,早在1931年,毛泽东在《普遍地举办〈时事简报〉》中,就消息写作发表过这样的观点:“也不是完全不发议论,要在消息中插两句议论进去,使看的人明白这件事的意义。但不可发的太多,一条新闻中插上三句就觉得太多。议论要插得有劲,疲沓疲沓…  相似文献   

8.
新闻,早有人说过是“明白文”,要用最明白的 文字记人言事,怎么还会有看不懂的呢?是的,就我 几十年看报体会,是有看不懂的新闻,下面列举三 例,以供思辨。 (一)文题不符 常见有些新闻起了一个很耸人听闻的标题,但 看完内容又找不到起此标题的根据与缘由,因为此 题与内容似乎不沾边、不搭界,作为读者常有被人 耍了一下之感。 例如:8月 19日看中国体育报,有一报道“剃刀 边缘的生活”,报道美国NBA赛公牛队的著名篮球 明星皮篷的体育生涯,但看遍全文总想找与这剃刀 有关的内容,也许我看漏了眼、总之看不懂、就是找 不到…  相似文献   

9.
案头上放着一本《新闻失实论》的书.书中列举了古今中外有关新闻失实的典型事例。其中,尤其以“打动编辑心”的“离奇”新闻占了大半。究其原因,主要是作者迎合了一些人的离奇心理,编造情节、张冠李戴。加之新闻审稿时把关不严,最后被推上了版面,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离奇新闻的出笼,从主客观原因上都有教训可吸。从主观上说,有的作者认为新闻要“新”,就得要“奇”。于是,便挖空心思去追求“离奇”。殊不知,一些离奇的故事大都是道听途说,见风就是雨,不经调查就动笔。结果,这种新闻是十有八九是靠不住的。过去,报纸曾揭发…  相似文献   

10.
自1988年开展档案工作日标认定(原称升级达标)以来,档案工作从领导、机构到基础业务建设、开发利用都取得了明显成效。为使该工作持续、科学、健康发展,既要实行动态性管理,又要合理安排周期,并注意标准的科学性;既不能采取一哄而上、雨过地皮干的“速决战”,也要避免无头无尾的“疲劳战”。  相似文献   

11.
1.在“新”字上下功夫。新闻要“新”,但是真正做到记者、编辑采编的每一条新闻都是新的,实际上很难。也就是:让记者采访一件新近发生的事很容易,但是在新近发生的事中发现新意并加以报道却很不易。那么怎么办?我们引导记者、编辑认识这样一个道理:要善于在重复发生的事件中发现新的变动。俗话说:变动出新闻。真正的好新闻并不是只包含“新近发生”这一个概念。它还包括:报道观点的新变动,报道角度的新变  相似文献   

12.
正虽然读者在阅读报纸时会有所侧重,但如果通篇是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专业术语,通篇是动辄成亿的数字,恐怕没有多少人耐着性子读完。著名报人穆青曾经说过:"要在读者心中立起一个形象,报道也必须是形象的。我们在新闻写作上要有所突破,要善于把概念的表达诉诸充实具体的形象,使报道的内容可闻、可见、可触、可感。"但是,并不是仅有可读性就足够了。新闻工作的职能在于反映和引导社会生活。这种反映和引导必须是理性的,因为只有理性思维,才  相似文献   

13.
笔三年前曾于《人民日报》“今日谈”发表过一篇小言论《“红色之旅”火起来》。这篇稿子从投寄编辑部到刊发出来,压了四个月,反而让我明白了一些道理。  相似文献   

14.
俄国现实主义大师契诃夫要求作家:“自管喜爱您的人物,可就是千万不要说出声来。”对新闻记者来说,何尝不应如此。(一)新闻要报道事实,又不能就事论事;新闻要反映现象,又不能自然主义;新闻要记载今天,又要预测未来;新闻要以事实教育人,又要以道理说服人。新闻似乎不能不“说”。记者采访新闻事实,形成一定的观点,记者选择新闻事  相似文献   

15.
人说往事如烟,其实也 不尽然,有些事就让人刻骨 铭心,会给人留下不可磨灭 的印象。我在新闻战线从业 三十余年,虽未成为“名 记”、“名编”,只是小有所 成,但也悟出了一些真谛。 那一件件令人难以忘怀的 往事,足以成为刚迈进新闻 门槛的同事们前进道路上 的警钟与灯塔。 搞新闻工作必须时刻 提高警惕防上当,还要有足 够的科学意识。有件事至今 让我羞愧难当。大家知道: “水是农业的命脉”。农民为 了打井浇地,要投入一笔很 大的财力,打成井后,不仅 要安装水泵,还要安装动力 设备,如柴油机和电动机, 叫“机电双配套”。20…  相似文献   

16.
新闻的端庄     
有一则新闻,载于法制文萃报2001年12月 27日社会新闻版,题目是《“汉语托福”笑话百出(主题)考生不明白歌星会“红”(副题)》。 这则新闻,除首尾各一句,便全是“笑话”。“笑话”列举了五个,算是“百出”的举例。几个外国人,抱着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学习汉语,由于举世公认的汉语难学而在考试中答错了几道题,这不是正常现象吗?有些“就算让中国人做也有点难度”、“甚至是帮忙辅导的中国学生”也没答对的试题就不许“外国人”错?错了就可笑? 由此,我想到了新闻的端庄。 端,正,不偏侧,不歪斜;庄,重,不轻挑,不…  相似文献   

17.
有朋友建议我编一本《看不懂集》,将近年来见诸报刊的新闻、评论、文章、诗歌、小说等,凡是作者下决心让读者看不懂的,或对看不懂作品有精辟分析和独到见解的,或在词不达意、言之失理、逻辑混乱、浅入深出等方面自成一家的,征集成册。一来为看不懂作者们树碑立传,留下“历史的痕迹”,二来以飨读者,清世人之耳目。我想这是一件功德无量、荫泽子孙的事,愿为其出力流汗、不计甘苦。写文章本来是要给人看的,达到让人看不懂的“水平”,不外两种情况,一是作者“本钱”不足,没有能力把要说明白的问题说明白,二是作者下决心不想让读者看明白,“众人俱醉,唯我独醒”,以别  相似文献   

18.
尹明珠 《大观周刊》2011,(32):151-151
寓言,是一种隐含有劝喻或讽刺意义的故:事。“寓”是“寄托”的意思,即把作者的思想寄寓在一个故事里,让人从中领悟到一定的道理,获得一些教训。《索寓言》,历来为世界各国所传诵。  相似文献   

19.
四、理直辞达。新闻的倾向性要求消息不能只是客观地堆积事实,而是要通过报道事实告诉受众一定的道理。“事实说话”是新闻体裁的基本风格之一。这“说话”便是作者在消息中要告诉受众的道理。理直,是道理要正确合理,不是歪道理、错道理,这要求作者立场坚定、观点正确。辞达,就是要把事理表达得清楚明白,不隐晦曲折,不艰涩难懂,不会产生歧义或误解。这要求作者按照语言规律写作,语法正确,修辞讲究。毛泽东同志写的消息,以及历年获奖消息,一般都具有理直辞达的风格。理直、辞达是紧密联系而又互为条件的。一般说  相似文献   

20.
新闻文摘     
何为新闻由头非事件性新闻得以成为新闻的缘由、引子。“由头”即可以作为借口的事。新闻事实要求有较明显的变动性和时间概念,而非事件性新闻在这两方面表现都不充足,因而写出来就会“不像新闻”。在这个意义上,“由头”很重要,它会给人一种新鲜感和接近感。常见的“由头”有:(一)尽可能由近及远,找一个最新的、时间概念较为明确的事情作为新闻由头。(二)以作者的现场观察到的材料作为带动其他材料的新闻由头。(三)避免陈;日的时间概念,以有新意或易受人关注的新闻事实为新闻由头,如权威人士的见解、评议,不寻常的数据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