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正北京空间环境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是2007年经科技部批准建立的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是中国科学院日地空间环境观测研究网络骨干台站,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东半球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子午链(简称子午工程)的重要节点站。北京空间环境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拥有地磁、电离层和中高层大气等多学科综合观测手段,以建在北京十三陵的空间环境观测站(始建  相似文献   

2.
<正>华北香河气候与环境综合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香河站”)位于河北省廊坊市香河县淑阳镇大罗屯村(39°47′54″N,116°57′28″E),占地约100亩,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香河站实验观测和科学研究工作始于20世纪70年代,之后不断发展壮大,21世纪初加入了中国科学院日地空间环境观测研究网络,成为中国科学院对外开放野外台站。香河站是国家重大科学科技基础设施“子午工程”(以下简称“子午工程”)、全球气溶胶观测网络(AERONET)、  相似文献   

3.
野外站是分布式的野外科技基础设施,是中国科学院具有相对优势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特别是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主导、引领着我国生态系统领域国家站的建设和发展方向。"十四五"中国科学院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网络(以下简称"野外站网络")的建设更加重视顶层设计与全面布局,进一步明确野外站网络的定位和目标,提升野外观测数据的质量及其对外服务和共享;面向学科前沿、针对国家重大需求、突出科学内涵,重点建设野外站重点科技基础设施,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陆地生态系统观测实验网络("坤脉工程")的立项,提升野外站网络的装备水平,增强野外站的核心竞争能力;全面推动野外站的信息化建设,加强运行保障能力建设,改善野外站网络的科研环境;深化面向学科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的科学研究,凸显野外站网络的科学价值;建设与拓展专项观测网络;重视野外站网络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4.
正武汉大地测量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武汉大地测量站")经科学技术部批准成立于2007年,隶属于国家地球物理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网络,其前身为1986年经中国科学院批准建设的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动力大地测量观测站。武汉大地测量站拥有国际上最先进的重力、空间大地测量观测仪器,是目前国际上同类观测台站中测量手段最完备的台站之一。  相似文献   

5.
赵涛  翟金良  黄铁青  谢昌卫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8,23(5):469-473,477,382
中国科学院特殊环境与灾害监测网络是我院4大野外站网络之一,现包括高寒地区冰冻圈观测研究野外站5个、特殊灾害野外观测研究站2个、极端干旱区监测研究站1个和遥感试验研究站2个。6年来,各野外站在科研平台建设、人才队伍培养、科研项目实施与成果产出等方面成效显著。今后,我院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特殊环境与灾害监测网络建设,全面提升其监测和研究能力。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学院珠穆朗玛大气与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珠峰站”)位于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域,围绕我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科技需求,致力于地球“第三极”复杂地形山地大气过程和环境变化研究。珠峰站以气候变化下青藏高原地-气相互作用过程研究为主线,开展了针对地表、大气、环境、冰川、生态和地球物理等过程的长期定位监测和野外科学观测试验;构建了珠峰地区多时空、多手段、高精度、多要素一体化地-气相互作用综合观测研究平台,显著提升了青藏高原特别是珠峰地区的气象观测能力。珠峰站是喜马拉雅山区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为深入系统地开展青藏高原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同时也为认识青藏高原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和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提供了支撑平台。  相似文献   

7.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为生态系统评估提供科技支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是我国从事生态系统研究和生态系统评估的重要平台.在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就开始建立野外站,在全国各地开展观测、试验和示范推广工作.为了加强这些生态站的综合研究能力,进一步形成合力,1988年中国科学院决定组建CERN,由29个生态站组成,目前已经增加到36个(图1).2005年在科技部领导和组织下,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也已组建完成,由分布于我国不同生态区、代表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包括CERN在内的53个生态站组成,分别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和教育部等,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国家生态系统研究网络.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学院区域大气本底观测研究网络(Global Atmosphere Watch.CAS-GAW)立足于中科院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的创建与发展,已完成了5个区域大气本底观测站和一个联网观测质量控制与管理(QA/QC)中心的建设,创新完成CERN大气气溶胶光学特性地基观测网和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观测网络建设。CAS-GAW将建成国际标准的特色区域大气成分观测基地及环境、气候效应综合研究平台,继续主导和引领我国大气环境科学地基联网观测、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和应用示范,为大气科学以及相关科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外交谈判等战略需求提供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学院近海海洋观测研究网络建设概况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洋技术、海洋生态等被列为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重点发展领域,也是中科院创新三期资源与海洋基地建设的重要任务。中科院在创新三期部署建设近海海洋观测研究网络,重点对我国东海、黄海、南海北部海域进行长期定点综合观测。该网络是中科院五大基础平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在建的黄海站、东海站、西沙站、南沙站、现有的3个国家近海生态环境监测站以及中科院开放航次断面组成,实现点、线、面结合,空间、水面、水体、海底一体化的多要素同步观测,同时兼有全面调查与专项研究功能,将为海洋科学研究和区域海洋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和保障。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在“八五”期间,将包含不同生态类型的29个野外观测试验台站和水份、土壤、大气、生物4个分中心及十个综合中心,分布在我院21个研究所。为了加强对我院生态系统研究的组织领导,发挥我院在资源、环境、生态研究方面的多学科综合优势,决定成立“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科学委员会”,具体组织各有关研究所实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5,20(6):90-90
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项目“子午工程”正式启动8月25日,国家发改委批复了中科院报送的《东半球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子午链(简称子午工程)项目建议书》,同意建设子午工程,并将该项目列入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建设计划。该项目由我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牵头负责,中科院、教育部、信息产业部、中国地震局、国家海洋局、中国气象局等院(部、局)所属有关单位共同参加。子午工程精选东经120°和北纬30°附近15个台站,是一个大型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系统。该工程的建设将为我国建立独立自主的空间环境监测和保障体系奠定重要基础,对发展我国空间科学…  相似文献   

12.
野外定位站(台)是中国科学院科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49年建院以来,根据经济、社会和科学发展,特别是地球科学、生态环境科学、天文与空间科学等学科发展的需要,中国科学院相继组建了一批野外定位站(台),目前共有105个。其中从事农业生态研究的22个,林业生态11个,草地生态4个,江河湖泊湿地8个,海洋7个,沙漠与荒漠化防治11个,冰川积雪冻土与滑坡泥石流5个,生态环境保护8个,大气、遥感及空间观测8个,地磁9个,天文10个,腐蚀2个。有15个站通过院的论证和批准,成为院级开放站。有一些站(台)…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实验站(以下简称"沈阳站")位于辽宁省沈阳市苏家屯区十里河镇(北纬41°31′,东经123°24′),现隶属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致力于农业和生态环境研究。沈阳站于1987年开始选址、征地、规划和建设,在1989年首批进入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1992年被批准为CERN重点站;1997年被批准为中国科学院野外开放试验站。2005年正式被批准为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并命名为"辽宁沈阳农  相似文献   

14.
中国科学院东海海洋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东海站”)围绕我国东海海域重要流系和复杂海洋现象研究、台风预警预报、海洋权益维护及保障等需求,组建了科学合理的东海浮标观测网络。东海站的主要成果体现在:积累了10余年的连续实时观测数据,有效揭示了区域海洋环境长期演化过程;建立了台风实时观测数据库,有效改善了台风路径预报的准确性;验证了国际风速模式和流场模式在我国近海区域的适用性;阐释了东海海洋环境季节变化特点,提高了灾害性事件对我国海洋环境危害的预报能力;研发了我国首套超大型三锚式浮标综合观测平台,开拓了智能观测在海洋剖面观测领域的应用示范。东海站始终坚持综合性海洋科学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并举,立足我国近海环境演变与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论创新与关键技术的综合交叉与系统集成的前期基础,面向我国近海海洋生态文明建设、透明海洋计划等国家重大需求及物理海洋学、海洋生态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学等学科前沿问题,东海站开展了系统的长序列定点连续实时观测、试验研究和科普示范,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为我国近海海洋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预报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经中国科学院批准 ,中国科学院天文地球动力学联合研究中心 (以下简称“中心”)于 1 999年 1 2月 1 0日正式挂牌成立。中心是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和同济大学联合倡议组建的。它的成立是院知识创新工程的重要举措 ,是为促进我国新的交叉学科——天文地球动力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巩固和加强我国在该领域的学术地位 ,进一步推动院内外科研力量的联合 ,合理利用现有资源 ,而进行的跨地区、跨研究所建立新体制和新机制的有益尝试。80年代以来 ,以上海天文台为中心 ,相继建成了 SL R、VLBI、GPS等现代空间观测设备的全…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的首颗卫星——"高分一号"于2013年12月30日正式投入使用,这标志着我国对地观测新时代的开启。"三高"卫星所谓高分辨率,主要体现在空间、时间和光谱分辨率3个方面。高分工程由天基观测系统、临近空间观测系统、航空观测系统、地面数据中心系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科学院天山冰川观测试验站(以下简称"天山冰川站")是我国历史最长的专门以冰川为主要观测、研究对象的野外台站,现隶属于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该站的基本站地处中国天山中段北麓,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境内。天山冰川站于1959年由已故知名冰川学家施雅风院士创建,1982年进入世界冰川监测中心(WGMS),1988年成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对外开放台站,1999年经科技部遴选,成为首批国家级重点野外试点站,2006年经认证后进入大气本底与特殊功能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系列,在国家站系列中的名称为"新疆天山冰川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是2013年世界气象组织(WMO)创建的全球冰冻圈监测网络(GCW)的首批站点。  相似文献   

18.
中国科学院神农架生物多样性定位研究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中国科学院神农架生物多样性定位研究站(以下简称"神农架站")于1994年建站,隶属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现为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和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网络(CNERN)成员,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网络的重点站。神农架站区位于鄂西神农架地区(东经110°03′—110°34′,北纬31°19′—31°36′,海拔420—3105m),属秦巴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林生态区,以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主,代表了秦巴山地地带性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神农架地区植被垂直带谱完整,不仅是全球14个  相似文献   

19.
《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12,(7):F0002-F0002,I0001
东半球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子午链(简称子午工程)是我国“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是由中国科学院牵头,联合12家法人单位共同建设的大科学装置。中国科学院空间中心作为子午工程项目法人,总体负责子午工程的建设、运行以及后续发展工作。  相似文献   

20.
<正>中国科学院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以下简称"长白山站")位于吉林省安图县二道白河镇(128°28′E、42°24′N),隶属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长白山站于1979年正式创建,并加入了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划(MAB)。1989年长白山站被批准为中国科学院开放站;1992年被批准为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重点站;1993年加入"国际长期生态学研究网络(LTER)";2000年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开放实验站试点站;2005年被批准为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定名为吉林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010年被评为优秀野外台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