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张建军 《考试》2009,(1):88-88
课堂教学反馈,是教与学之间的信息传递与反馈的控制过程。《论语》中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里的“愤”、“悱”和“不以三隅反”的情况,正是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及时抓住有利时机,迅速有效地处理来自学生的各种反馈信息,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才能更有针对性进行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2.
顾文薇 《考试周刊》2010,(7):179-179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里的“愤”、“悱”和“不以三隅反”的情况,正是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教师如果不注意正确地观察学生是否处于“愤”、“悱”的状态,那么就不可能恰到好处地去启发;如果教师“举一隅”而没能觉察到学生是否能够“以三隅反”,又如何确定是继续讲下去还是应该变化角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教师的“一隅”?  相似文献   

3.
陈克元 《湖南教育》2004,(11):33-33
要提高化学教学的感染力,关键是创设化学知识与教学情感相结合的美妙情境。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解释为:“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这些话告诉我们:“悱”、“愤”之境十分重要,而入境离不开赋情。化学教学中  相似文献   

4.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所谓“愤”,就是当学生心求通而未达的时候才去开导他;所谓“悱”,就是当学生口欲言而未能的时候才去启发他。那么,在启发式教学中应如何主动地引导学生“愤”、“悱”,着力于“愤”、“悱”状态的构建呢?试作肤浅论述。(一)创设情境,把学生引入“愤”、“悱”状态  相似文献   

5.
一、反馈调节原则的思想来源与基本概念在目前已明确提出的教学原则中还没有反馈调节这一原则。但有关的思想还是相当丰富的。如孔子就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达而》)“愤”是积极思考但思路不畅,问题未得解决的心理状态;“悱”是欲求表达但遇到困难,想说而说不出来的心理状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说,不等到学生有了心求通而未得的状态  相似文献   

6.
“举一反三”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湖北江汉石油教师进修学校张运辅“举一反三’堤拓宽思路,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教学原则和工作方法。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谓当学生处于“愤”、“悱”(即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  相似文献   

7.
启发学生思维,是当前各科教师的热门话题。但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启发,才能取得较好效果呢?孔子早就提出了启发思维的教学原则,这就是“心愤口悱”和、“举一反三”。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七》中具体论述了他提出的教学原则: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南宋著名教育家朱熹对孔子这段教学的精辟论述  相似文献   

8.
一《论语》中的启发式教学思想概述(一)启发式教学思想的内涵《论语》中的启发式教学思想的要义体现在孔子的名言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1]其中,愤是指苦苦思索而未想通的样子;悱是指口里想说而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整句话是说,学生在学习过程  相似文献   

9.
一、孔子启发式教学思想的实质  “启发”一词源于《论语·述而》中“子曰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其本义包含四个基本观点 :其一 ,“启发式”教学要选择最佳的施教期。所谓“愤、悱”。按朱熹的解释 :“愤者 ,心求通而未得之状 ;悱者 ,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启谓开其意 ,发谓答其辞” ,即学生很想弄懂但又无法弄懂 ,很想说清但又无法说清。处在这种“愤、悱”心理状态的学生 ,其大脑思维异常积极活跃 ,也亟须教师引导。如果教师此时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启”和“发”的引导 ,就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是孔子。这就是:“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众论语·述而》)按一般的解释:“愤” 就是心求通未得而有激愤之意。“悱”是口欲言而未达之貌。“启”是开其意。“发”是达其辞。“复”照朱熹的解  相似文献   

11.
孔夫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启发式”教学的出处。但后人对孔子所说的“愤”和“悱”究竟是什么意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颇有争议。其中以朱熹的解释影响最大,逐渐也就形成一种权威性的解释了。朱熹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就是说,教学必须首先使学生进入一种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心里想知道可又一下子弄不懂,口上想表达可又一下子说不清楚。不到这个时候,就不教给他。  相似文献   

12.
关于教学 ,孔子有一则非常经典的表述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论语·述而》)。中国古代的教育智慧在这里得到了最凝练的确证和表征。先贤教喻法涉及到教学的三个最基本的要素 :一是教学的时机 ,即“愤”和“悱”。所谓“愤” ,就是指人们苦苦思索而未果的状态 ;而“悱”则是想表达而又力不从心、难以表达清楚时的状态。这样的时机标识着教学过程的探索性———不是现成结论的简单展示 ,而是从“存疑”到“释疑”并在新的基础上“生疑”的过程。这样的时机正是有效的教学必须努力营造的。二是教学的原则和…  相似文献   

13.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孔子倡导的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他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启发”一词就由此而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含义和实质是什么呢?按照它的原义,所谓“愤”是“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即学生发愤用功,一心想把知识弄懂却没有弄通的意思。而“悱”则是指“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即学生经过思考想要表达,而又讲不清楚的样子。所以从字面上看,“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指学生没有达到“愤”、“悱”状态,就不必去启发。反过来说,应该“愤”则“启”,“悱”则“发”,在学生“心愤愤”、“口悱悱”的时候,  相似文献   

14.
教育家孔子曾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也说:“愤是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是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必待其如此乃启发之。”孔子这话不是单单强调“启发”本身的功能,而是强调启发前学生要具备足以使“启发”成功的条件,也即“愤”、“悱”的状态。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进一步说:“教师之教,不在于全部讲授,而在于相机诱导。”可见,  相似文献   

15.
教学情境,是指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它必须是师生在课堂上的双边活动,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高明的教学情境应该是情与境的高度的和谐与统一。创设好的教学情境是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重要途径。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注曰:“愤者,心求其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必待其如此乃  相似文献   

16.
"启发"一词最早由孔子提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指出了启发的时机,即非得学生"愤"和"悱"的时候才对他们进行"启"和"发"。启发式教学是先让学生产生疑问并提出问题,而教师只是引导、指点学生,帮助他们自主解决问题,强调学生质疑在先,教师指导在后。本文主要探讨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的教学策略和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启发”解     
有的教师对“启发”一词搞不清楚,认为“启发式”教学是教师“启”,学生“发”。这就错了。据《论语·述而》记载:孔子谈到教学方法时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郑玄作注说:“孔子与人言,必待人心愤愤,口悱悱,乃后启发为说之。”由此可见,孔丘讲的意思是:学生们不是苦苦思索到想不通的时候,我是不去开导他们的;不是到想说却说  相似文献   

18.
学生“不愤”、“不悱”的时候不谈。《论语》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句话启示我们与学生谈话,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要选择最佳的教育时机,这个时机就是在学生“愤”和“悱”的时候。如果班主任能在这个时候与学生谈话,向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自己“理”“礼”不一致的时候不谈。教师对学生谈话要坚持讲“理”,讲正理、明理,不讲歪理、蛮理;同时教师也要坚持讲“礼”,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看法、建议和合理的辩解。我们不能在处理具体问题时只…  相似文献   

19.
<正>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启发式"教学的出处。但后人对孔子所说的"愤"和"悱"的意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颇有争议。朱熹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就是说,教学必须首先使学生进入一种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心里想知道可又一下子弄不懂,口上想表达可又一下子说不清楚。不到这个时候,就不教给他。学生的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  相似文献   

20.
启发式教学是传统教学方法之一,是我国教育家的卓越贡献。最早,孔子在《论语·述而》中明确地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教也”。“愤”表现为思考未通,“悱”表现为表述未畅,二者都是心理活动。“启”即使之通,“发”即使之鲜明、生动地表述。继孔子之后,《学记》又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达”的见解,即教师要善导而不要强拉,要严格要求而不要压制,要指点疏通而不要代替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