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传媒》2012,(10):9
正"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古时,一封封家书承载着远行游子最深沉的情感。但在现代社会,这个萦绕着乡愁的表达方式被使用的频率却越来越低,城市快速的发展,正在淹没居民最朴素的期待。2011年9月,大连《新商报》发起"城市家书——写给大连的一封信"大型民意民智征集活动,只要心系大连,就可以用一封温情的家书说出自己对大连这座城市的意见和诉求。2148封家书,是2148个故事,更是2148个城市建设中的民心民意。《新商报》的"家书"创意连接了普通市民与政府部门,媒体的责任、担当与公信力也在对一封封家书的刊登中得到了重塑。因此,"城市家书"引起了本刊的关注,它是不是徒有一  相似文献   

2.
国家与家书──北平邮政管理局全宗档案解读张文武“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好吗?……我现在广州挺好的,爸爸妈妈不要太牵挂。”李春波的一封家书,一声问候,一句报平安的话语,透出无限亲情。然而,如果你翻开北平邮政管理局的全宗档案,你就会走入一个兵荒马乱的时代,...  相似文献   

3.
“傅雷家书墨迹展”在香港举办《傅雷家书》出版后,大受海内外读者的欢迎。为了使港澳读者进一步了解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三联书店香港分店于今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举办了“傅雷家书墨迹展”。展场中,摆出了傅雷的书信原件,包括家书和致友人书;他一家的生活照片;通信、文章的复印件;译稿、笔记手稿和版式手稿等。在展览举行的同时,三联书店香港分店出版了《傅雷家书》繁体字  相似文献   

4.
1916年1月至5月间,蔡锷将军在护国战争中的川南前线先后写给家在昆明的夫人潘蕙英的九封战地家书,彰显铁血柔情和家国情怀。把一个血肉丰满、感情丰富的护国大将军生动形象活脱脱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九封家书体现出蔡将军运筹帷幄、举重若轻的大将风度,体现出蔡将军与潘蕙英缠绵恩爱的心路情缘,体现出蔡将军对妻儿体贴入微的关爱和念想,体现出他对袁世凯复辟帝制倒行逆施的阻止讨伐和探戈亮剑,对国家命运的思考的担当,对新生的共和制度的捍卫与探索。九封家书与同年7月蔡将军在四川永宁河畔大洲驿的巨石岩上,铭刻下的"护国岩"序文与铭文一道交相辉映,供人景仰和缅怀,更励来兹。蔡将军家人的云南情缘与励志人生,同样反映出蔡氏家庭在蔡将军"克己奉公、治事精勤、操守纯洁、忠心爱国"伟大人格的熏陶下形成的良好家风与优秀传承。  相似文献   

5.
题记 2000年春,我在英国剑桥与几位清末民初英国入华传教士的后代的接触中,获得英国入华女传教士埃米莉·M·尤因斯(Emily Marry Ewins)的《辛亥家书》,由尤因斯的长子H·M·拉滕伯里(H.Morley Rattenbury)于1989年12月编辑作注成册,共辑录尤因斯从中国汉口、武昌英国租界循道会(Wesleyan Mission)发回英国的八封家书,分别写成于1911年10月15日、10月17日、10月29日、11月9日、11月19日、11月26日、12月10日和1912年11月3日。前七封家书是尤因斯在辛亥革命爆发期间(内容所述的时间起始于1911年10月2日,迄止于12月10日)、在辛亥革命爆发地(武昌与汉口)的所见所闻所历。第八封信写于1912年11月3日,内容则是对1912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一周年纪念日的追忆。  相似文献   

6.
民间家书的定位及分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丁 《山西档案》2012,(2):64-69
本文结合抢救民间家书的实践对家书和民间家书的概念进行了解析,并将民间家书分为八个大类,认为民间家书是集档案学、文学、历史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学科属性于一体的综合载体,是以家书实物为征集对象、以家书文化为传承对象、以家书内容和形式为研究对象的新学科。对民间家书进行定位和科学分类,无论是对家书遗产的抢救与保护,还是对家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杨稀贵 《出版参考》2006,(6S):15-15
2006年12月1日是朱德同志诞辰120周年纪念日。为了深切缅怀朱德的丰功伟绩,纪念这位从四川走出去的人民军队的总司令,四川出版集团将于6月至11月陆续推出《朱德画传》、《人民的光荣——朱德》(大型文献画册)等12种全方位、多角度、图文并茂地反映朱德丰功伟绩和人格风范的纪念图书。  相似文献   

8.
本刊讯2006年12月1日是朱德同志诞辰120周年纪念日。为了深切缅怀朱德的丰功伟绩,纪念这位从四川走出去的人民军队的总司令,四川出版集团将于6月至11月陆续推出《朱德画传》、《人民的光荣——朱德(》大型文献画册)等12种全方位、多角度、图文并茂地反映朱德丰功伟绩和人格风范的纪念图书。《朱德画传》和《人民的光荣——朱德》(大型文献画册)是这批图书中最厚重的两部。前者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四川省委编著,系统地介绍了朱德光辉的一生,是迄今为止最权威、最全面地反映朱德革命历程与丰功伟绩的图书,其中不乏首次公之于世的珍贵资…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民间家书的档案价值,提出档案化管理是抢救民间家书的重要途径,同时结合中国人民大学“抢救民间家书项目”,从民间家书的征集、整理、保管、开发利用等环节,探索民间家书的档案化管理路径,并提出在民间家书档案化管理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2006年9月,我们得知中共一大代表包惠僧家书的线索,有幸在包惠僧的侄外孙熊渭川家里,征集到了包惠僧写给侄儿及侄外孙的家书共88封。这些家书,年代最早的一封是1955年10月18日写给侄儿包春芳的,最后一封是1972年1月4日写给侄外孙熊渭川的。其中大部分家书是写给侄外孙熊渭川的。这些家书,除10封是用钢笔书写的,其他78封全部是用毛笔书写的。这些家书,时间前后跨越18年,(听熊渭川说远不止这些家书,遗失不少,他也感到很遗憾)。  相似文献   

11.
张扬践 《档案时空》2014,(11):39-39
朱德领导的南昌起义、湘南暴动部队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胜利会师,是中国革命史上一个十分重大的事件。当年,朱德在湖南省安仁县城的桥顶屋作出了同毛泽东秋收起义部队会师这一重大决策,并从此地走上了井冈山。为了贯彻落实这个重大决策部署,朱德用奇兵,袭强敌,巧妙周旋,机智灵活地实现了战略大转移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她是一位身患癌症的母亲,在弥留之际,她唯一放心不下的是三岁的儿子,病床上,她写下了留给儿子的四封家书,意外出现了;这四封家书感动了整个宁波城,爱如潮水般地向她涌来……  相似文献   

13.
李志君在《山西档案》2005年第3期上撰文指出,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单位联合发起的抢救民间家书项目公开在民间征集100封最有价值的中国家书,不限字数、年代、地域,供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而其余征集来的家书,都将捐赠给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在此次征集家书的活动中,档案馆悄然缺席。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更有资格征集家书,换句话说,档案馆收藏家书更合适一些,因为家书毕竟是原始文献。  相似文献   

14.
美国进步作家史沫特莱《伟大的道路》一书所展示的历史画卷是朱德同志一生走过的革命道路。作者曾经说过:“我一直忘掉了我不是一个中国人”,她是充满了对中国革命的同情与热爱来写这本书的,一直到她逝世前的最后一天,还在校正这本著作。朱德同志出身在朴实勤劳的农民家庭,一生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朱德同志的道路有如他所  相似文献   

15.
家书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是人类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开展家书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并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本文试图对家书的特点、价值及如何开展家书收藏、整理等方面作些论述。  相似文献   

16.
书评琐语     
评析廖盖隆《评史沫特莱著〈伟大的道路〉》(《读书》1979年5期) 《评史沫特莱著〈伟大的道路〉》是一篇以介绍原书内容为主的书评。史沫特莱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1937年到达延安,1941年回到美国。她用几年时间,采访了朱德同志,回国后仍然从报章、广播中了解朱德的情况,将朱德从出生到1946年12月1日止60岁的生平,写成《伟大的道路》一书。评论着重介绍了《伟大的道路》的重要内容,介绍时并不是平铺直叙,而是抽出主要情节,再现朱德的伟大品格与不朽功  相似文献   

17.
家书是一种具有教育意义的文献,在构建家文化中具有重要、独特的价值,收集、整理、宣传家书,挖掘家书蕴含的内涵和价值,有利于打造端正高尚、和谐宽仁的家文化。地方图书馆是文化机构,可以利用馆藏资源和多种途径传播家书,助推地方文化建设,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材。  相似文献   

18.
《党史文汇》1986年第5期,在“纪念朱德诞辰一百周年”专栏中,发表了一篇署名为朱德的《八路军抗战中的经验教训》的文章。此文摘自1938年8月25日《新华日报》“本报记者何云记”的《朱德总指挥谈三期抗战与争取华北抗战的胜利》。该刊发表此文的动机,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从史料学的角度来看,从已经发表的他人著述中,摘录出关于某人的谈话,作为某人的“作品”重新发表,则是值得商榷的。首先,谈话本身并不是作品,因为人们几  相似文献   

19.
在纪念朱德同志诞辰110周年之际,《朱德军事文选》、《朱德》(画册)、《朱德手迹选》出版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新华社、中央档案馆合作编辑的《朱德军事文选》、《朱德》(画册)、《朱德手迹选》,分别由解放军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北京出版社出版,12月10日起陆续在全国发行。  相似文献   

20.
韩曾丽  田蓁子 《图书馆》2023,(9):66-70+105
红色家书中展现的革命信仰、家国情怀、民族精神生动描绘了共产党人的璀璨精神图谱。红色家书中关于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有关阅读价值、阅读内容、阅读书目、阅读方法、阅读计划、阅读评价的论述,形成了系统的阅读思想。文章深入挖掘红色家书资源,整理、组织、统计红色家书中的阅读相关史料,以“为什么读、读什么、怎么读、读后的认知”这一阅读过程,分析红色家书中蕴含的阅读思想,指出要从个人、学校、社会三个层面探索红色家书中阅读思想的新时代内涵,激励当代人从历久弥新的阅读文化中树立正确的阅读观念,为学校的阅读推广、阅读教学、思政教育提供思路,促进全民阅读的深入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