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儿童的生活是小学生习作的基础,只有让孩子用眼睛关注身边的生活,充分地体验生活,经历真实深刻的独特感受,才会有学生个性化的习作。只有学生用“真实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用“真实的耳朵”去聆听生活,用“真实的头脑”去体会生活,用“真实的笔触”去叙写生活,用“真实的心灵”去感悟生活,学生的习作才能多一层感悟,多一些色彩,多一份理性,学生才能成为一个真真实实的人。我的具体做法是:  相似文献   

2.
【适用年级】五、六年级【设计思路】让小学生根据真实的生活情景自由习作,可以消除儿童对习作的恐惧心理,提高他们的习作兴趣。《那一刻,我真》就是一次贴近儿童生活的随机习作。从习作题目来看",那一刻"生活情景的再现是习作成功的关键。在评讲课中,我们通过"用具体问题引入,还原生活情境"的方法引领学生回忆"那一刻"的细节,回放整个生活的画面,  相似文献   

3.
宗文菊 《生活教育》2012,(17):47-48
当前我们的小学习作教学因为比较脱离儿童的现实生活,疏远了儿童的亲身经历,导致习作言之无物;疏远了儿童亲身经历中的真切感受,导致习作言之无情。我们老师习惯了将成人的体验强加给学生,过分地拔高要求,追求一些不切学生实际的表达形式,久而久之,学生习作逐渐远离了儿童的真实生活,失去了儿童的纯真本色,因此,习作质量提高缓慢就不足为奇了。想要改变这种状况,习作教学就亟须回归学生的生活——"儿童世界"中去,这样才能使习作真正达到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表达与沟通,才能真正呈现学生思维火花的碰撞,呈现学生生命灵动的轨迹。  相似文献   

4.
<正>"让我们玩捉迷藏吧。你如果藏在我的心里,就不难把你找到。但是如果你藏到你的壳里去,那么任何人也找不到的。"个人以为,纪伯伦的这句话恰切地反映了当下小学生习作的某种困境。习作教学的一个个硬"壳",使儿童难以找到真实的自我。习作与习作教学,应当是"心心相印"的一件事情,教学就当"顺心而为",即顺着"童心",顺着"文心",用最恰当的习作内容,逐渐铺开儿童写作的心灵地图。下面笔者将从小学生习作常见的几种文体出发,从"内容"的角度,厘清这些文体在不同的年段应有的关注点。  相似文献   

5.
当下的小学习作教学必须站在儿童的立场,关注儿童真实的生活样态,科学合理去弥补、丰富和延展他们富有童真且充满生命意义的生活"田园",注重强化聚焦学段的主题性习作目标,精心策划和建构学段序列化、项目式的主题习作生活,让他们在真切有意的实践体验中完成充满儿童意义世界的主题生活建构.有了指向习作丰富真切的主题生活浸润,再加上单...  相似文献   

6.
一次习作教学,两次深度研思,紧扣学生生活的实际,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情感去表达自己要歌颂或赞美的人物,让学生在创设的特定教学情境中徜徉,头脑中的表象被激活,生活中小能人的典型事例一下子跃然纸上,同时让学生迅速确立了"童年生活"的内容取向,找到了"儿童言语"的成长路径,实现了"言语交往"的语用目标。  相似文献   

7.
基于让习作成为儿童生活、娱乐、心灵愉悦方式的思考,我们以"赏识学生"为目标,展开作文教学研究,旨在为学生创设抒发情感、谛悟人生、萌生创见的习作情境,让想象和才情尽情挥洒,在赏识的情感中促学生  相似文献   

8.
【适用年级】五、六年级 【设计思路】让小学生根据真实的生活情景自由习作,可以消除儿童对习作的恐惧心理,提高他们的习作兴趣。细晤一刻,我真》就是一次贴近儿童生活的随机习作。从习作题目来看,“那一刻”生活情景的再现是习作成功的关键。在评讲课中,我们通过“用具体问题引入,还原生活情境”的方法引领学生回忆“那一刻”的细节,同放整个生活的画面,以此帮助学生掌握习作修改的金钥匙,突破习作修改的瓶颈,培养学生修改习作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现实生活是学生习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资源.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特征,让学生用"慧眼"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在习作中自由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学生的作文就会多姿多彩.  相似文献   

10.
"童化作文"是用儿童的精神去阐释作文,用儿童的文化去观照作文教学,用儿童的生态去构建作文课程,使小学作文成为真正的儿童作文.在这"以童化之"的习作课程建构之路上,儿童精神得以彰显,童年生活得以丰盈,童年的内涵得以延展,童年正成为人一生成长的力量.本文试从"童化作文"课程建构的基点、向度、模块三个层面去丰富一个人童年生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人,有效课堂教学便成为我们评品一节课成功的首要条件,但是综观当下的习作教学,我们不难发现,它仍然没有走出"从课堂到课堂"、"从作文到作文"的思维定式,因而导致学生的生活体验严重匾乏,作文内容与儿童生活严重脱节.此外,大部分教师在作文课上只是布置一个题目.讲一下要领,就让学生写,也让学生苦不堪言.  相似文献   

12.
黄平 《甘肃教育》2020,(2):142-142
儿童的习作,就是儿童的作文,其透过儿童的视角,用儿童的语言来描述儿童的生活,表达儿童的情趣。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教会学生们谋篇布局、遣词用句、表情达意,用"我笔写我心",一直是笔者研究的课题。下面就儿童习作,笔者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一、教材课文,儿童习作的范文要让学写习作的学生把作文写得有模有样,离不开教师对课文的精心讲解。  相似文献   

13.
“儿童生活习作教育研究”是我校参加的一个省级课题。儿童生活习作是指在生活教育理论与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赋予教学浓郁的生活气息,让学生可以轻松愉快、自由地从事习作活动,尽可能地描写真实生活,表达真实思想,抒发真情实感,使习作变成丰富有趣、生动活泼、令人向往、其乐无穷的现实生活。以“儿童生活”为根本价值取向的习作教学研究是尊重和张扬学生个性的习作教学,是从学生现实生活出发、为了学生未来生活的习作教学,是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的习作教学,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习作教学。  相似文献   

14.
我们已悄然进入了一个"微时代",习作教学中的"微活动"应运而生。我们尝试着,力求让"微活动"成为儿童的习作"素材制造机",成为提高儿童习作水平的"小确幸"。本文从"微活动营造微环境""微活动触动微性情""微活动唤醒微表达"三个角度阐述"微活动"在习作教学中的作用,让"微活动"成为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小确幸"真正发生。  相似文献   

15.
生活是学生习作之源,习作过程是学生走向生活的过程,是学生对生活的再创造与审美的过程.因此,叶圣陶先生精辟地指出:"训练学生作文,必须注重于倾吐他们的生活积累."作文教学必须密切结合学生的实际,必须涉及其生活积累,挖掘其生活库藏,从而触发他们的情感和神经.这恰恰是"生活即教育"的最佳诠释.生活教育理论为开发与利用生活资源提供了理论借鉴和广阔的研究天地.所以在平时的习作教学中,教师要将习作教学的目光投向窗外,让课堂外的生活和习作教学有效链接,让真实的生活场景来活化习作内容,激发学生写作欲望,丰富学生的习作内容,让生活和教育自然交融,从而摒弃将学生关在教室里,用枯燥的章法技巧讲解或大量的空洞命题来塞满他们的写作教程的窗内习作教学的单调做法.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成人对儿童世界的过多介入,很多儿童已不再具有童真,他们的世界由不得自己做主,文章自然也缺少了一分儿童的视角。要找回儿童的那部分童真视角,就必须去探索童年的乐趣,把学生们从课堂中解放出来,把富有童趣的生活还给他们,让他们通过学会追寻生活的本源,感受习作的快乐。本文尝试通过建构儿童特有的写作视角,还原写作的"童性"、让学生童心回归、丰富写作素材、唤起写作本真、增强写作自信,让作文教学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然而,翻看学生的作文,我们会发现学生的习作与生活严重脱节.我们的很多学生常常对大自然的风霜雨雪、花鸟虫鱼熟视无睹,对路上车来人往、世事变迁麻木不仁,对世界的风云变化、纵横捭阖漠不关心.以致他们的作文"千人一面,千口一腔".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去关注生活,体验生活,把生活与习作紧密地联系起来,让多彩的生活成为作文的源泉.  相似文献   

18.
让学生回到学生生活中去,使学生从习作实践中真实地感到,习作是生活的需要,不仅将来要用,而且现在就有用,教师必须通过这多种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习作情感,使他们乐于习作。那么,如何让小学生习作回到生活中去,真正变成学生生活的需要呢?  相似文献   

19.
习作教学一直是语文课堂的"老大难"问题,费时费力,效果差强人意。笔者尝试发掘校园生活资源,寻觅与学生情感、趣味相结合的"生活",开通渠道,指导学生观察积累;把握习作契机,引导学生勤思巧练;开展多元评价,进行花样展示。让儿童写熟悉的校园生活,让儿童的习作有话可说,有话会说,有话想说,更加真实、鲜活、富有创造力。  相似文献   

20.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多年的《品德与生活》的教学,笔者深切感受到一定要从真实的生活源头出发,以活动为纽带,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去认识,用自己的思维去碰撞,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体验,让体验成为架起品德与生活的彩虹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