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尚书》《竹书》《归藏》等书以为唐虞夏都皆在冀方,即今之山西运城市盐湖区安邑一地,与俗传在今临汾、永济、夏县三地相抵牾。据郤犨"苦城叔子"和夏启"璇台之享"可知,冀方乃是今之盐湖区安邑。又据"服泽之阳"和"明都之泽"可知,蒲坂即"盐坂之泽"的北岸盬城安邑。另据"平、冯声近,冯、鬷合韵"及鬷川、晋水,又可推知尧都平阳即鬷川北岸的晋阳。我们认为确立唐虞夏都的根本主要是缘于运城盐池远古时期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相似文献   

2.
大禹是我国远古神话中的英雄人物,在汶川及其周围的羌族地区,大禹一直被群众记忆。羌族释比经典里,也一直传唱着大禹治水的故事。释比经典神化了大禹的出生,塑造了一位英雄典型,记忆了禹生汶川事。  相似文献   

3.
先秦两汉古籍中都记载了大禹无与伦比的功绩的神话传说。这些零散、简短的神话传说以不同的主题为线,以大禹为中心呈现某种内在联系性与变化性。长期以来,历史学家、文学史家和神话学家都曾进行过专门的研究。各家说法虽不一致,但对于在民族历史上的影响是给以足够肯定的。相对来说,文学史家和神话学家论及的仅限于大禹治水这一单一主题的神话。治水神话只是大禹神话传说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忽略其他有意义的神话传说资料,这对于理解禹这一文学形象与演变过程显然是不全面的。本文试从各种不同主题的神话传说入手,更深入、多侧面地展现大禹这一形象。  相似文献   

4.
目前大禹治水的孟门有三说,其一为柳林孟门镇,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过去学术界及社会上对柳林孟门了解不多。通过查史与考察,古代文献中记载的大禹治水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为二中的孟门就是今天的柳林孟门镇,大禹在柳林县孟门治水有记载、有遗迹、有传说。  相似文献   

5.
目前大禹治水的“孟门“有三说,其一为柳林孟门镇,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过去学术界及社会上对柳林孟门了解不多。通过查史与考察,古代文献中记载的大禹治水“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为二“中的孟门就是今天的柳林孟门镇,大禹在柳林县孟门治水有记载、有遗迹、有传说。  相似文献   

6.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史记>选读》中收录了《夏本纪》一文,节选的是有关"大禹治水定九州"的部分内容。"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大禹治水"的业绩早已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树起了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其"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伟大奉献精神,也早已传颂千古,成为一种中华传统美德的代名词。文本从几个方面来刻画了大禹的形象,在写"大禹治水"前有一段文字,是从正面来表现大禹品德的。其内容非常简短,兹引录于下:  相似文献   

7.
<正>"当年大禹治水治理的是‘水多’的问题,而我们现在治理的是‘水少’的问题,用‘大禹’为公司命名,就是要用大禹治水的精神,做大禹节水的事业。"京城十月,秋高气爽。在何梁何利基金201 6年度颁奖大会上,记者又一次见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大禹节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禹节水集团")董事长王栋。继今年1月获得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之后,这次,他又获得了201 6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不得不说,在许多人眼中,王栋的人生确乎是带有一些传奇色彩的。  相似文献   

8.
祭禹小史     
浙江绍兴,旧称会稽,是一座名闻遐迩的历史文化名城,出绍兴南门,东南行6公里,便到了会稽山麓禹王山边的禹陵乡禹陵村。禹陵和禹庙就座落在这里,习惯上通称为禹陵。 禹即大禹,姓姒,名文命,生活在公元前23世纪,《史记·夏本纪》说他是黄帝的玄孙。因开创夏国,史亦称“夏禹”。大禹是中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治水英雄。尧、舞时期华夏大地水患成灾,夏族部落的首领鲧奉命治水,9年而水不息,被舜处死。此后舜又举鲧之子禹续鲧之业。禹受命于危难之时,自知责任重大。他自冀州开始,辗转南北,一改其父“雍防百川”的笨办法,采用疏导之策,导小水入于川,导川水致于海,终于获得成功,不但消除了洪水之灾,还使浅海沼泽之地重新变成可耕的平原,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9.
走,到羌寨去     
羌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中,历史最悠久、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你一定知道神农氏尝百草和大禹治水的历史故事,神农氏和大禹都是古羌人最伟大的祖先,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夏,就是羌族人在黄河流域建立起来的。羌族目前主要的聚居地是四川省西北部高原,总人口约12万人。他们仍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鲧禹治水的传说源于昆仑神话。大禹出于羌戎,又是夏族的宗神。夏族兴起于西部甘青河湟地区,羌戎文化即先夏文化。随着大禹率领的以羌戎为主体的治水大军由黄河上游向东推进,先夏文化也东渐至晋、冀、洛、伊地区,在那里形成了夏文化。  相似文献   

11.
杨玉娟 《山东教育》2013,(Z3):34-35
"大禹治水"是一个童叟皆知的故事。大禹的父亲鲧采用"堙",即"堵"的办法,治水九年而不息,而禹则通过"疏",即因势疏导的办法,终于治水成功,为民谋福,万代颂仰。而"大禹治水"的故事,也给予现在的管理工作者深深的思考。管理是一个古老的话题,科学规范的管理过程,是实现好的管理结果的直接决定因素。作为幼儿园的一名管理者,  相似文献   

12.
因《百家讲坛》而走红的“明星学者”纪连海目前在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文化中国》节目中,和主持人共同讲述《历史上的非凡女人》。第五集节目叫《三过家门而不入》,纪连海讲述了大禹和妻子女娇的浪漫爱情故事。但是对家喻户晓的大禹婚后“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一典故,纪连海却抛出了惊人观点,他称这其实另有隐情,大禹生命中还有另外一个女人一瑶姬,相传瑶姬曾献有治水妙法的“红宝书”(丹玉之书)给大禹,帮助大禹治水成功。而纪连海解释,  相似文献   

13.
犤教材解读犦《大禹治水》(苏教版第三册)是一个古代传说。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依“治水前———治水———治水后”的线索,展现了大禹为百姓谋利益的感人形象。从全文看,作者时时处处紧扣“治水”,突出重点,详略得当,把大禹治水前前后后的过程写得细致、生动,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深切感悟大禹治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使其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第二小节,了解大禹是如何治理洪水的。教学难点:在朗读中感悟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犤目标预设犦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  相似文献   

14.
高晓 《文教资料》2014,(32):28-29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大禹治水》阐述了"奉献"这一主题,塑造了治理洪水、为民除灾的英雄大禹的形象。作者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发了整个课堂的"轰动",并引发了一场"唇枪舌剑"的争论。文章介绍了由"在"字引发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一) 晋水发自何山,绵山位于何处,历代对这两大问题,争论不体,说法各异。《水经注》:“晋水出晋阳县西悬壅山。”这一提法早已在群众中造成了深远影响,主此说者颇多。由于晋水直接牵连到唐叔虞的封地问题,故争论的焦点,也大都集中于此。而主晋阳说最早的根据始见于《汉书·地理志》太原郡晋阳下:“故《诗》唐国,周成王灭唐,封弟叔虞。……晋水所出,东入汾”。此说一出,历代相沿,在人民群众中造成了  相似文献   

16.
2010年3月,一尊巨型的青铜雕塑——大禹铜像,在汶川饱含沧桑的大地上矗立。这尊巨型大禹铜像,耗铜近30吨,高12米,是广东援助震后汶川项目之一。几千年前,大禹治水的传说从、铜像背后的岷江流域传出,  相似文献   

17.
导读学完了课文《大禹治水》,你一定对一心造福百姓的大禹留下了深刻印象。关于大禹的神话传说其实有很多,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其中一则——  相似文献   

18.
一复习词语,再现情境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大禹治水》。看老师板书课题,"治"是个生字,左边的"氵"要注意写得略有弧度,右边"台"字要写得略宽些。来,一齐把课题读一遍。生:(齐)大禹治水。师:(出示:淹.没、冲.倒)加点的字是多音字,注意把它们的字音读准了。谁来读?  相似文献   

19.
游会稽山     
会稽山,位于浙江绍兴市东南约四公里处。据说,大禹治水成功后,曾召集各路诸侯在此开庆功会,论功行赏。后人故名此山为“会稽山”。大禹看到此山风景秀丽,环境幽雅,便说死后要长眠于此处。后人为了纪念大禹,在这里修建了大禹陵、大禹庙。  相似文献   

20.
“夏传子,家天下”,这是《三字经》中提到的。大禹治水成功,得到了舜的信任,随后舜把天下禅让给禹,大禹建立了夏王朝。这是人们都知道的历史,但是夏朝传到了大禹的曾孙相时,却亡国了,40年后夏朝才得以恢复。那么,完成夏王朝中兴复国大业的是谁呢?这段历史就不见得人人都知道了。他就是相的儿子少康,而少康所以能完成复国大业,又仰仗着他的母亲缗氏。要说这段历史,还得从相的伯父太康说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