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借鉴布卢姆目标分类学情感领域的分类理论,参照国内相关研究进展,制定的写作情感维度层次分类评价标准,主要分为前自我情感、自我情感、审美情感、理性情感、道德情感七个层次标准。按照这一分类标准对4000多名八年级学生的作文进行抽样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大部分学生处于“自我情感”状态,情感表达品质有待提升,但审美与理性情感已作为重要的发展趋势呈现。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让学生学会反思自我情感,追求审美与理性情感,并适当关注道德情感,要理解真情实感之于写作的意义,并以之作为作文情感表达不变的追求。  相似文献   

2.
翟丽 《甘肃教育》2013,(24):34-34
审美化的阅读教学是在审美情感的参与下,充分挖掘教材的审美因素,把课程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抽象概念与鲜活形象有机地统一起来,把深奥的知识与积极的情感体验结合起来。因此,审美化阅读教学应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情感为内涵.注重教学的运行美。下面结合我国语文阅读教学的具体实情,对这一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3.
审美能力作为从事审美活动的基本心理特征,具有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情感特征。情感在整个审美过程中普遍存在并贯穿始终。审美情感力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时持肯定或否定态度的心理体验,是审美结构中的核心因素,具有情绪感染性。教师可从"入境动情"、"设境传情"、剖析作品形象、增强情感体验等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力。  相似文献   

4.
音乐教学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课堂便是实施审美教育的主阵地。音乐教学中的教学规律和审美规律是相辅相成有机结合体。音乐教学通过音乐艺术的各种特定的表现手段(节奏、旋律、力度、速度、音色、和声、曲式等)将美的特质诉诸于学生的感情、心灵、思想,从而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本文仅从音乐教学审美情感的理性升华、音乐教学内容的美感作用、音乐审美教学过程的多项思维三个方面,论述如何通过音乐教学实施审美教育。 一音乐教学审美情感的理性升华 在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首先应该知道,音乐特定的音响变化与人特定的情感存…  相似文献   

5.
情感对理性的超越和向理性回归是小说创作的重要审美范式,它是小说创作的必然规律,情感超越必须制约于理性,超越的回归是多向的、终极的,而回归于深层的民族化心理中和无意识潜意识心理层面。  相似文献   

6.
小说创作有主情说、主智说两种倾向,它们都不同程度地偏离了小说的审美规范。只有情感,那不是好小说,或者构不成小说;只有理性(主智说),那恐怕就是议论文了。小说应该是情感与理性的辩证统一。所谓情感与理性的辩证统一是指情感产生于理性,制约于理性,理性以情感的形式得以寄托、显现,它们既对立又依存,互为因果,共同作用于小说,促进小说的成功。  相似文献   

7.
本文所谈的理想主义,首先指作者着力赞美的既符合历史理性又符合道德情感的理想式人物中所体现的作者的理想主义审美趋向。其次是当历史理性与道德情感发生悖反时,作者不惜牺牲历史理性而坚守道德情感的道德理想主义。  相似文献   

8.
审美重在情感的陶冶和修养的提高,着力于培养有高尚审美修养的人,具有促使道德认知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涵养道德情感、磨练意志、提高道德修养的功能。以审美教育唤醒学生的道德情感,从而促进道德教育是课堂的一个重要的着力点。这样就可以使学生的思想境界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并为学生提供自主道德判断的机会,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实现道德自律。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个体的情感能够得到充分的释放和满足,把情感和理性完美的结合起来,使审美变成了一种行为动力,推动学生向美的、善的道德行为的转化。  相似文献   

9.
散文的审美理趣,常由“理”附着于情感、趋赴于物象而形成。《我与地坛》通过对地坛风物的深情凝视,对残损生命的理性思考,对物象情理的融通化合,获得了蕴藉深邃的艺术效果。在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情感活动和理性思维活动,在对象、情、理浑融的艺术境界的探寻中,把握作品的思想,领略作品的理趣,从而进入到散文审美的境界中去。  相似文献   

10.
文学理性应引起高职语文教研与实践运用。高职生具有启蒙、思辨、审美、职业精神的特殊需求呼唤语文教学的文学理性。高职语文教学应塑造高职生思想功能和心灵感知能力,健康向上的情绪与情感,以及想象能力与抽象能力等理性素养。  相似文献   

11.
聚焦中华和合文化国际传播的用户内容感知与情感体验,为建立与海外用户可沟通的“和合”话语体系提供优化策略。通过文本分析方法,利用Nvivo12Plus对YouTube滇西小哥短视频的2500条评论,6万余字文本进行编码分析,构建4个核心范畴,10个父系节点和25个子系节点。从传播效果评价的信息传递层次、情感层次、行为层次、知识理解层次,提炼文化内容感知、文化情感态度、行为影响趋向、跨文化沟通障碍为核心范畴分析中华和合文化短视频国际传播效果。通过分析发现:在用户文化内容感知上,海外用户通过和合文化的物质符号、行为规则、精神价值感知了解和合文化;在文化情感态度上,对短视频传达的中华和合文化精神呈现出正向感情色彩和情感信息;在行为影响趋向上表现出持续关注行为、文化体验向往以及文化交往行为;在跨文化沟通障碍上,也面临着语言障碍和文化误解的文化折扣。  相似文献   

12.
以明清易代为界,傅山的情感心理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其悲壮与浪漫的情感心理与儒释道合一的审美理性,在矛盾变化中达到感性与理性的平衡,最终形成傅山收放自如、动静相生、刚柔相济的情与理和谐统一的悲壮浪漫书风。  相似文献   

13.
一、研究的目的 审美思维是实践主体对具有审美价值的客体对象所作出的能动反映,它是审美主体通过感觉、知觉、想象、情感、理解等形式而达到感性和理性的统一、认识和情感的统一、愉悦性和功利性统一的特殊思考过程。它能促使人将道德感和审美感相统一,激发人的创造热情,培养和发展创造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4.
人类的审美活动尽管受直觉、情感、非理性和无意识等因素的作用,但总是以理性为基础的,因而具有理智性。具体而言,理性,是审美的客观基础;认识,是审美的前提和灵魂;思维,是审美心理活动的有机因素。这是审美理智性的三个基本方面。  相似文献   

15.
汤婕 《广西教育》2009,(25):42-42
古诗文是灿烂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小学教材选编的古诗,集思想美、语言美、艺术美、情感美于一体,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载体。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古诗的体裁特点,采用自然、活泼、形象的教学方式,充分挖掘古诗中的美育因素,融阅读与审美、感性与理性、赏识与情感于一炉,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尽情地感知、领略和欣赏美的情愫,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朱光潜认为,只有情感和理性均衡发展,才能形成健全的人格,因此,“美感教育就是情感教育”即成为朱光潜美育思想中的一个基本命题。朱光潜据此进一步分析了情感内涵的层次性、审美情感的独特性以及审美情感既作为手段又作为目的的两重性,从而在美育范畴中赋予情感以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该文以声乐教学语言为着眼点,阐述了声乐教学语言的构成及其审美价值,并主要从理性美、形象美和情感美三方面论述了声乐教学语言的审美特征,对提高声乐教学语言审美的实用性和艺术性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审美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高级精神活动,是人类自身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认知与超越。审美能力又是人类所独具的,审美是以人的心理为基础的。虽然人们在审美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美感具有差异性,但是审美无意识、审美感知、审美直觉、审美情感、审美想象、审美理性等心理活动却是构成人类审美经验活动的几种最基本的心理要素。准确把握人类审美心理活动生成过程中的特点和规律,将对人们审美能力的提高有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19.
马莹 《教育评论》2012,(4):63-65
在教师理性信念形成过程中,情感能够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良好的情感素养,可以促使教师获得将个人价值与职业价值追求相结合的理性认识,产生对理论学习的持续兴趣,有利于将所学知识转化为个人的理性信念,引导教师进入专业成长的良性轨道。教师教育中的审美教育活动,是提高教师及师范生情感素养的有力手段,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学习者高尚情感的激发与陶冶。  相似文献   

20.
<正>语文教学应充分挖掘文本资源,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和创造性见解,借助课堂内外、阅读与写作、情感和理性诸多方面,激发学生研读文本,体味作者的内心世界,探究不同时代生命个体的生存价值。激活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体验美,提升审美精神。一、步入文本,情感浸濡语文是一种感动,是心灵与心灵碰撞后激起的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