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孙昕昕同学问:《口技》一文中,作者是怎样运用侧面描写来烘托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的?《口技》是清初作家林嗣环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他用简约的文字描绘了一场令人拍案叫绝的口技表演。文中作者不仅从正面描绘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而且还从侧  相似文献   

2.
林嗣环的《口技》以寥寥三百余字,绘声绘色地记述了清代顺治年间京城里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口技艺人高超精湛的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艺人的智慧和才能。在盛赞口技表演者的同时,不能不为作者侧面烘托的表现技巧所称道。文章紧扣篇首语“京中有善口技者”中的“善”字,多侧面地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擅长的技能。先从口技艺人的表演空间看。文章开头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交代了口技艺人施展本领的场所是临时设置的“八尺屏障”之中,再除去“一桌、一椅”的位置,可利用的空间是极其有限的,而在这极有限的空间里,口…  相似文献   

3.
清人林嗣环的《口技》一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赞扬了口技表演者精湛的技艺,表现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智慧和才能。对这篇文章,人们往往只注意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所表现的口技表演之"善",而忽略了这场口技表演的艺术设计之"善"。下面,笔者对它的艺术设计之"善"作一简略的分析。 一、从演出地点的选择看 这场口技表演,把演出的地点放在"宾客大宴"的厅堂上,是非常巧妙的,"宾客大宴",  相似文献   

4.
《口技》一文紧扣文眼“善”,形象逼真地描述口技艺人精心摹拟的复杂多变声响所构成的三个场景,令人拍案叫绝。表演者高超的技艺令人称绝——这描摹的艺术不仅指作者对口技表演绘声绘色的描绘,也指作者在描摹中所驾驭的衬托艺术。俗话说:红花还得绿叶扶,绿叶衬花花更红。《口技》的作者巧妙地运用人  相似文献   

5.
清代人林嗣环著的《口技》,通过描写一场口技表演的宴会,展示了口技艺人高超的表演艺术。读罢此文,为表演者的表演艺术惊叹不已,更为作者对本文的精巧构思折服。思索后,我认为有以下四点特别值得学习。  相似文献   

6.
清代人林嗣环著的<口技>,通过描写一场口技表演的宴会,展示了口技艺人高超的表演艺术.读罢此文,为表演者的表演艺术惊叹不已,更为作者对本文的精巧构思折服.思索后,我认为有以下四点特别值得学习.  相似文献   

7.
在数学的天地里,数字变化无穷,具有独特的魅力。而它们一旦被一些别具匠心的文学家、艺术家引入艺术的天地,就更加别有一番情趣,往往能获得令人拍案叫绝的表达效果。在《口技》一文中,为了从侧面烘托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作者在描写中四次巧妙地运用了数字。文章开头已交代口技表演的地点是"厅事之东北角",  相似文献   

8.
写人,是记叙文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学生写作的基本技能。那么,如何写人呢?从描写人物的角度看,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就是直接描绘、刻画人物,主要包括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细节等描写。如《一面》对鲁迅先生的外貌的多次描写,《背影》中对“父亲买橘子”的动作描写等。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通过描写对象周围的人或事物来衬托,使人物更形象,更鲜明。常用的侧面描写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以景衬人,就是通过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性格或渲染人物心理;一是以人衬人,就是通过其他人的反映,从侧面来衬…  相似文献   

9.
特级教师余映潮的"板块式教学设计"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下面是他在《口技》一课中的朗读教学片段描述。师《:口技》这篇课文写的是古代艺人——一个没有名字的表演者的表演,由作者的笔记录了他精湛的技艺。我们先把文章朗读一遍,  相似文献   

10.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从审美心理的角度看,听觉所感受到的声响与人的情感反应联系特别紧密,它能够迅速诱发人的美感共鸣。林嗣环的《口技》一文,描写的是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读罢,我们一方面为口技表演者技艺的精湛而震撼,另一方面更为作者对声响描写的精彩而赞叹。正是他的捕写把读者从生理的耳朵到心灵的耳朵都给叫醒了,使人们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作者是怎样把读者的耳朵叫醒的呢?  相似文献   

11.
《口技》选自清代张潮编选的笔记小说《虞初新志》,描写的是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京中善口技者的高超技艺;节选刘鹗的小说《老残游记》第二回的《绝唱》,再现了一个民间艺人高超的说书艺术。这两篇主题思想相同,又同时问世清代的小说,笔者在分析时发现它们在写作艺术上同中有异。  相似文献   

12.
谈《琵琶行》中音乐描写的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起始、发展、跌宕、高潮、结束"五个环节赏析<琵琶行>的音乐描写,在与刘鹗的<明湖居听书>、林嗣环的<口技>比较中,突出<琵琶行>正面描摹音乐的高超技艺.  相似文献   

13.
初读《口技》,有几处令人颇感费解。一是古人表演口技为什么与今人不同,要躲在“屏障”后面?二是文中“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一段描写有浮夸不实之嫌。三是《口技》赞的是口技表演者的非凡技艺,读者赞的也是口技表演者的非凡技艺,当我们只专注于口技表演之“善”的时候,无形中就有了一种误解,似乎《口技》描写得精彩主要是因为作者有幸遇上了那样一场绝妙的表演。但反过来想,并不是每个有幸欣赏到那样一场精彩表演的人都能写出脍炙人口的作品的。那么,《口技》作者的过人之处在哪里呢?难道仅仅是…  相似文献   

14.
<正>近来,观摩了一节以《口技》为题的公开课。这节课上完,学生们都较为震撼,叹服于口技表演者高超的技艺。应该讲,教者为这节课花费了心思,为使学生了解口技,他还特地从网络上下载了一段有关口技表演的视频。但是,最让人受到震撼的是教师竟然没有从中为学生挖掘更多有益的东西,例如  相似文献   

15.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写人记事常用的手法之一。它是一种正面写尽,荡开笔墨,换一个角度,间接再写的一种描写方法。这种烘托的方法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天地,读者可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补充、丰富描写对象,达到“未著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纵览中学语文课文,侧面描写有多种类型:(一)正衬式侧面描写用同类事物或人物正面衬托所要写的事物或人物,是谓正衬式侧面描写。此法犹如古人所云“水涨船高船更高”。例如高中第四册课文《明湖居听书》,为了刻划民间艺人“白妞”王小玉形象,用其同类(徒弟)“琴师”、“黑妞”…  相似文献   

16.
【术语解析】描写是文学创作的基本手法之一。描就是描绘,写就是摹写。描写就是作者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描写的方法不同,又可分为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直接描写,又称正面描写,是对人或环境的直接描述。侧面描写,又称间接描写,通过对其他人或环境的描写,从侧面烘托所写人物、所写之景,从而收到"烘云托月"的效果。比如汉乐府《陌上桑》对秦罗敷的描写:  相似文献   

17.
杨利群 《考试周刊》2013,(18):33-34
场面描写是对特定场景的总体描述,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本文以《口技》这篇文言文为例,说明场面描写的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18.
刘春 《现代语文》2011,(2):60-61
《明湖居听书》是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审定教材《语文》第三册中的一篇必读课文,本文节选自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的刘鹗的《老残游记》第二回。课文记叙了老残游历济南时听大鼓书的情景,重点描绘了女艺人白妞精湛的演唱技艺和艺惊四座的表演效果。为了描写白妞说书的高超技艺,作者运用了烘托映衬、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产生了引人入胜的效果。尤其是文中运用“比喻”手法对人物和演唱的描绘,特别是通过整段的多种不同的“比喻”来描摹声音,使音乐形象更加丰富,描写得精彩传神、新颖独到。  相似文献   

19.
<正>在记叙文写作中,对主要人物的言行、神态等方面进行描写是检验考生写作能力的主要评价标准。那么,如何强化对主要人物的描写?我从侧面描写的角度给同学们介绍几点技巧。一、侧面描写的空间更广阔,更能激发读者的想象力清代学者刘熙载在所著《艺概》中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这一论述形象地指出了侧面描写的重要意义及具体操作方法—将主要人物虚化的精神品质落实到周围人物和事物的具体反应。一看见丈夫瞪着金子的眼光,葛朗台太太便叫起来:“上帝呀,救救我们!”这是世界名作《守财奴》中的精彩描写。作家巴尔扎克在刻画“葛朗台”这个人物形象时,先采用正面描写,即“瞪着金子的眼光”来突出他对金子特有的敏感和强烈的占有欲。之后有一个侧面描写,即葛朗台太太的“叫”。这一“叫”其实非同寻常。葛朗台太太对丈夫的贪婪成性是十分清楚的,如果丈夫“瞪着金子的眼光”不是特别骇人,她是不可能如此惊呼“上帝呀,救救我们!”这一侧面描写使读者能想象出葛朗台的眼睛里燃烧着多么疯狂的贪欲之火。  相似文献   

20.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把范文“首尾照应”的方法作归类整理,以寻求规律,加深理解。现从中学教材中(以初中为主)举出十二种常见方法,略作说明。 一、重现法 文章开头描述与主题关系密切的场景,结尾处让这一场景再现,从而突出主题,如《口技》开头写“善口技者”“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道出道具之简,结尾让这简单的表演场景重现:“撤屏视之,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从而映衬出口技表演的繁杂热闹和表演者技艺之高超。 二、递进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