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采用“冷”“热”抑制控制任务和幼儿情绪调节策略问卷,探讨了3~5岁幼儿的情绪调节状况、“冷”“热”抑制控制的年龄发展趋势及其与幼儿情绪调节策略的关系.结果表明幼儿使用最多的情绪调节策略是替代活动、问题解决,其次是认知重建,而较少采用被动应付、发泄等情绪调节策略.随着年龄的增长,3~5岁幼儿更多采用问题解决的策略,而更少采用发泄策略.3~5岁幼儿的“冷”抑制控制在4岁时有明显的发展,4岁以上儿童在抑制控制任务上的通过率均超过70%.儿童“热”抑制控制的快速发展阶段是5岁,礼物延迟和失望礼物等“热”抑制控制任务对3~5岁幼儿采用替代活动、问题解决、认知重建和发泄等情绪调节策略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幼儿的情绪调节策略会影响到其同伴接纳和将来社会能力的发展,成人应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幼儿多采用问题解决、认知重建等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同时关注幼儿抑制控制能力的发展,尤其是其“热”抑制控制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幼儿需要快乐,学习音乐可以给幼儿带来更多的快乐,琴童们不能因为学钢琴而失去快乐。因此提出了快乐式幼儿钢琴教学理念,希望以这种教学理念指导幼儿钢琴教学,使幼儿能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钢琴、掌握钢琴弹奏技巧进而提高幼儿的全面素质。从快乐式幼儿钢琴教学的基本含义、理论依据、主要特点、主要策略等方面来诠释快乐式幼儿钢琴教学。  相似文献   

3.
器乐演奏教学是幼儿园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器乐教学旨在培养幼儿良好的合作能力、协调能力、倾听能力和规则意识等多方面的能力。让器乐演奏活动真正成为幼儿喜爱的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特色,使幼儿得到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田康 《早期教育》2006,(1):23-23
根据长期的教学经验及多年担任业余器乐考级评委的所见,我发现幼儿学习器乐容易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轻视基本功训练幼儿学习器乐首要的当然是兴趣的培养,但器乐教学有其自身的规律和法则,两者必须兼顾,不可偏废。器乐演奏所需的完美技巧是靠长期科学、系统、严格的训练所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具有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文化。民族音乐源远流长,其中民族器乐更是一朵芳香四溢的奇葩,由于它本身萌发于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土壤,同时又有几千年文明历史代代相承的丰富积累,在能够正确认识传统艺术文化价值所在的当今时代,更加施展着无穷的魅力。一、民族器乐教学的开展(一)幼儿启蒙教学进行民族器乐教学不是一句空话,必须从小抓起。民族器乐作为“母乳文化”之一,小朋友应该是最先了解和受到熏陶的。这对今后民族文化的传播、民族音乐教育的开展都有极其深远的意义。从幼儿开始进行民族…  相似文献   

6.
幼儿生理及心理尚处在发展阶段,其认知和行为具有显著的探索特征。而一些成人之所以常常发现、纠正幼儿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因为他们从成人的视角去评判幼儿的认知行为,其结果常常是扼杀了幼儿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鉴于此,在幼儿教育中应该树立容忍孩子犯各式各样“错误”的理念。当然,“容错”并不是放纵,而是在发挥幼儿自身积极主动性的基础上,促进幼儿社会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天热防疖肿     
大伏天,有的幼儿头上会长出一个个豆大的“热疖头”,又胀又痛,这就是疖肿。产生的原因是:出汗过多,毛孔阻塞而引起发炎;汗水刺激头部,搔痒时皮肤抓破而引起感染;吃热性食物或被太阳曝晒。也有的幼儿由于生性内热,每逢夏季总要生疖肿。预防疖肿要注意经常保持幼儿头部清洁,不要让幼儿  相似文献   

8.
董娟 《贵州教育》2010,(20):14-16
“从幼儿的兴趣出发”是教师设计、组织教学活动的基本原则;“幼儿是否有兴趣”是评价教育教学活动组织实施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由此可见,兴趣在教育过程中的价值是至关重要的,甚至有人称“它几乎蕴含了教育学所有的秘密”。下面我以美术多媒体课件《变脸》为例来探讨幼儿学习兴趣的引发、提升、持续和超越。  相似文献   

9.
王玫 《山东教育》2011,(5):24-26
近期,全国各地掀起了“国学”热,有的地方还办起了“国学”学堂、现代“国学”私塾,让幼儿读经、以“文”化人,甚至还出现了以幼儿吟诵“国学”诗篇的多少作为评价标尺的百日追风现象。如何思考国学传承与现代教育接轨的问题并选择适合幼儿学习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在给幼儿讲述幼儿文学作品时,语言要通俗明白,这本无可非议。但如果把这点强调到不恰当的程度,过分“儿化”文学语言,这就不敢苟同了。如有人认为:在给幼儿讲故事时,应把“蝗虫腹部有六只小孔”改成“蚂蚱肚子上有六个小窟窿”。我认为不妥,本文仅以此为例,对文学语言的“儿化”问题谈一些看法。首先,“蚂蚱”为口头语(“蝗虫”为书面语),过分强调口头语,久而久之,会阻碍幼儿语言向规范化过渡。其次,“孔”和“窟窿”的内涵不尽相同:“孔”习惯上多指带圈的小洞,而“窟窿”是指一般的洞;两者在用法上也有所不同,如“鼻  相似文献   

11.
重视社区文化影响 塑造幼儿健全人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几年去威海开会 ,其间有一项测查当地“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任务 ,无意间发现这样一个事实 :威海市幼儿在“大胆勇敢、具有开拓性”一项上得分最高 ;而济南市幼儿在“谦虚谨慎、具有自制力”一项上得分最高。无独有偶 ,不久前在济南市测试“幼儿发展水平”时 ,又发现 :文化区幼儿普遍以“体育”为弱项 ,工业区幼儿普遍以“社会性”为弱项 ,而其它如“知识、能力”等无明显差异。为什么同一省份甚至同一城市的幼儿发展如此特色鲜明、差别之大 ,并且集中表现在“社会性”的发展上?笔者认为 ,这主要是由于社区文化的巨大差异造成的。因为 ,社…  相似文献   

12.
周艳 《今日教育》2009,(7):10-10
幼儿园里大都是独生子女,个个是家中的“小太阳”,家长的过分溺爱和迁就,助长了幼儿“以我为中心”、“唯我第一”的意识。家长往往关注的是孩子各种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而对规则意识的培养有所忽略。规则意识的形成有利于帮助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常规和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利于培养幼儿生活的独立性;有利于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它不仅可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里,没有明确规定汉语拼音作为幼儿的教学内容。能否在保证完成“纲要”规定的各科教学任务的同时,让大班幼儿适当学一些汉语拼音,有人认为这样会造成幼儿教育小学化、成人化,不敢涉足;有的虽然进行了一些摸索,但也是忧心忡忡,怕搞不好影响幼儿的全面发展教育。我园保教人员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我们认为,教大班幼儿适当学一些汉语拼音对他们入小学后减小学习坡度很有必要。因为汉语拼音是小学低年级学生识字的拐杖,它是开发智力,促进“提前读写”的有力工具。而据小学低年级教师反映,  相似文献   

14.
绘画,是幼儿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开发幼儿心智的一种重要手段。幼儿的绘画教育颇有一番道理,但许多人并不了解这一点。一、幼儿绘画心理的发展进程研究表明,儿童的绘画经历着三个明显的阶段:4岁以前称“涂鸦阶段”,5至9岁是“图式阶段”,9岁以后才进入“写实倾向阶段”。三个阶段不能超越,更不能倒置(但可以加速发展)。就涂鸦阶段来说,也有一个发展过程。大约在2岁半左右,幼儿的涂画杂乱无章;3岁时,动作有所控制,即能重复同一动作;3岁半以后,能画出不规则的圆形;而到4岁,则已有一定的“拟像”能力。“涂鸦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刘绘画动作的控制。  相似文献   

15.
董小卫 《考试周刊》2014,(88):190-191
<正>中国的"钢琴热"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三十多年过去了,不但没有降温,而且在持续走高,很多家庭十分注重对孩子精神文化方面的建设与投入。国家大力倡导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些都为孩子器乐的选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钢琴作为"乐器之王",成为多数家长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的首选乐器。学钢琴有利于开发幼儿智力,充实幼儿精神生活,扩展幼儿知识领域。钢琴优越而全面的性能,使得它在家长的选择中独占鳌头。幼儿阶段恰恰是孩子学习钢  相似文献   

16.
如何培养幼儿自信心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关资料报导:有人对广州市四所幼儿园的280名大班幼儿及其父母、教师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幼儿缺乏自信心,48%的父母反映孩子有自卑感,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别的小朋友,教师也反映有39%的孩子极少或从来不敢在众人面前大胆表现自己,而约有40%的孩子对自己作了“很蠢”、“不能干”“很差”等消极评价。另报导:有人在儿童社会性发展状况的研究中发现,在400名中,大班被试幼儿中,自信心很强或较强的幼儿只占24.4%,而自信心一般甚至很不自信的幼儿只占75.6%。许多教师反映,自信心不足在幼…  相似文献   

17.
李明 《山东教育》2003,(27):29-30
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明确指出“儿童是主动学习的”,主动学习才能使幼儿健康全面的发展。中央教科所组织实施的“幼儿园学具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是以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的素质教育为核心,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理论和方法的实验。它主要是围绕“动手操作”“培养智能”“面向全体”等关键问题构建而成,是一种跨学科的教学法体系。它一改过去“教师讲,幼儿听;教师做,幼儿看;教师教,幼儿记”的消极被动的教育模式,在教育内容上相互渗透,为幼儿创设了自由的空间,使幼儿在动手、动脑、动口中,学会合作,学会积极主动地去活动、去探索、去…  相似文献   

18.
心理学家曾作过这样一个实验:用铅笔画出一个近似圆的图形,向很多人提问这是什么。结果,绝大多数成人都说是一个圆或椭圆,除此不会再说别的。但幼儿却能说出许多不同的答案,如太阳、月亮、西瓜、气球、狗尾巴等等。其中部分幼儿总是竭力提出自己认为更为合适的、不同于他人的答案,甚至还会展开激烈的争论。这种有意识地寻求与众不同的答案(或认识)的心理过程,即为“标新立异”。幼儿是十分善于“标新立异”的,因为他们思考的自由度大,受条条框框限制少;尚未进行大量的知识的学习,不会因为追求“最佳答案”、“精确思维”而限制自己的大胆想象。教师、家长常常提出的“不讲已有人讲过的事情”、“要画与别人不一样的东西”一类的要求,也会使幼儿有意识地去寻找一些不同于他人的答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及对幼儿的观察,我们可以  相似文献   

19.
体育游戏3则     
全体幼儿站成一个大圆圈,教师指定某幼儿当第一个传球者。游戏开始,众幼儿念儿歌:“大皮球,圆又圆,你来接,我来传。”传球者边与众幼儿齐念同样儿歌边跑到圈中央站定接球,紧接着独个儿念:“×××(接球幼儿的名字),你来接。”此时众幼儿念:“一二三,快快传。”传球者须在念“快快传”时将球抛向接球者。接球者边接球边独个儿念:“四五六,我接住。”接住后他即当传球者,以同上方式继续游戏。如有人失球,失球者须念一首自选儿歌,然后由他请一位幼儿当传球者,继续进行游戏。此游戏能培养幼儿按信号行动的能力,使幼儿动作协调、灵敏。教师应注意引导,使全体幼儿有当接球者的机会。  相似文献   

20.
陶行知先生曾言:“教育是立国的根本。”“教育就是生活的改造。教育好比是火,火到的地方,必使这地方感受他的热,热到极点,便要起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教育有这样的力量。”幼儿从人园那天起,就是儿童社会的一员,参加了集体生活,其中幼儿是活生生的个体,他们在显现出活泼的个性。幼儿间发生争吵是正常现象。幼儿一旦争吵,教师不应简单制止,而从争吵、纠纷中让幼儿明白是非,同时对其中某些方面引导他们提高认识,提高他们各种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