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正主持人语:在中国大陆,清末民初的"外江戏"(广东汉剧)剧本已经十分稀见,而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图书馆等处,还存留着为数可观的早期"外江戏"剧本(抄本)。搜集和研究这批剧本,是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新加坡藏‘外江戏’剧本的搜集与研究"立项的初衷。然而彻底研究这批剧本必然涉及以下问题:清代几种"外江戏"之间的关系,广东汉剧与闽西汉剧的关系,"外江戏"的源头和流传路线,"外江戏"对广东地方戏如粤剧的影响等等。本期刊出的几篇论文,企  相似文献   

2.
清中叶以来,各省外江班集中进入岭南地区,对粤剧、潮剧、广东汉剧三大剧种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外江班在广州、潮汕、梅州等地与本地班竞争、融汇的进程,展现出外来戏班与本地戏班、外来人群与本地族群、外来文化与地方文化既冲突又融合的历史形貌。外江班与本地班之间升沉消长的动态关系及外江戏的"在地性"转化进程,对研究粤剧和广东汉剧的生成机理,还原清代中叶以来岭南戏曲文化生态,揭示地方剧种与地域族群文化关系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清代文献中的"外江班"有三种不同的意义。《扬州画舫录》里的"外江班"指的是盐商江春蓄养的花部戏班春台班,与昆班称"内江班"相对而言。广府地区的"外江班"指的是外省来广东演出的戏班,与"本地班"相对而称。粤东潮梅地区的"外江班"指的是专演"外江戏"(即后来被称作广东汉剧)的戏班,与"潮音班"相对而称。"外江戏"的源头是湖北汉剧,但汉剧在向南传播的过程中,或带上了湖南祁剧、湘剧的某些因子。所谓"闽西汉剧"、"广东汉剧"其实是一个剧种。从地缘关系看,"外江戏"的传播路线应该是顺汀江从闽西顺流而下到粤东。  相似文献   

4.
早期剧本文献的匮乏长期制约清末民初外江戏历史形态的相关研究。二十世纪上半叶新加坡余娱儒乐社、潮州八邑会馆及陶融儒乐社所传抄的三批早期外江戏剧本内容丰富、形态多样,不仅保存了清末民初外江戏名班所用剧本和民国时期著名的陈子栗藏本,还较后期整理本更多地保留了早期外江戏的历史形态特征,可为相关研究提供更为详实可靠的文本信息,对广东地方戏曲文献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盘涉参军》在日本文献中被记为般涉调大曲,中序、入破两个部分的曲谱在《新撰乐谱》中得到完整记录。作为大曲的《盘涉参军》,是歌、乐、舞一体的艺术形式,歌舞是其得以与参军戏建立联系的关键元素。中唐时期的“陆参军”已是采歌舞入戏,所用乐曲——《啰唝曲》尚为小曲。衍为大曲的《盘涉参军》应是直接受到“陆参军”的影响,并在唐文宗朝制成、东传。唐代歌舞戏已形成较为成熟的“以歌舞演故事”的传统,进入大曲的参军戏表演亦当保留着扮演脚色表演故事的戏剧特征。  相似文献   

6.
论及粤剧戏船,或误以"红船"为粤剧戏船专有之名,或混淆粤剧戏船与歌伎船。其实,"红船"在明清两代可指诸多船种,在诗词中一般泛指船舶。粤剧戏船最早见诸乾隆初年记载;是广府本地班即粤剧班借用珠江上常见的内河客、货船,并不断进行"戏班化"改造而成的船种;至清末民国才始称"红船",或仅是在颜色上与前一阶段所用"黑船"对比的结果。粤剧戏船的基本形制由创制于明永乐朝的漕运河船演变而来,为头低尾翘的平底浅船,长约22.1米,宽约4.5米,其结构、部件的形制、颜色皆大致可考。  相似文献   

7.
唐代法曲是一种独特的歌舞音乐体裁,也是唐代宫廷燕乐中的一种重要形式。法曲来源于含有外来音乐成分的西域各族音乐,后与汉族清商乐结合,逐渐形成隋唐法曲。唐代大曲则是对大型长篇歌舞音乐的总称,演出时场面宏大,包含了歌舞与器乐的大型表演。法曲与大曲同属于唐代宫廷燕乐体系,二者既有区分,也有着重合的特点,从而引发了后世研究者对于唐代法曲与大曲关系的研究争论和分歧。因此对法曲的起源、发展与演变的深入研究,对于正确理解法曲与大曲的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粤剧唱腔具有综合性、多曲体结构特征,其唱腔曲牌也拥有多元化来源。不仅有传承自传统文人、民间、宗教和宫廷音乐的唱腔曲牌,而且通过对非粤地传统器乐曲的"移植";对粤地器乐曲的"变体";对外江戏音乐、粤地说唱音乐以及异质音乐(电影音乐、流行歌曲、欧美音乐、海外戏剧音乐等)的"吸收";以及对粤剧先贤音乐创作、音乐作品的"坚守"等方式发展了粤剧唱腔的曲牌结构和数量,并形成了源头多元、风格各异、情绪多样、兼容并蓄的曲牌组合。  相似文献   

9.
粤剧排场是指由固定的脚色行当、锣鼓、音乐、身段、舞台调度组合而成,用来表现特定的情节或情境的表演片段。作为粤剧传承的核心内容,排场在粤剧的编剧、表演和演员培养中都有着重要历史价值。特别到了清代,粤剧提纲戏编演中大量使用排场,使得粤剧排场在提纲戏的编写和表演中都形成了一定规律,与此同时,提纲戏的表演生态也影响着排场演出,使得熟识排场成为了许多粤剧演员"扎起"①的重要因素,成为了粤剧演出产业链条上重要的一环,也影响了现代粤剧发展。总结粤剧排场在粤剧提纲戏编写、表演中的运用规律,可为非遗保护视野下的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四首潮州方言歌谣为例,通过将歌谣中的字调与乐调的音高进行比较,论证了潮州方言歌谣中,乐调旋律和曲词的字调两者之间存在配合关系。接着以"高-中-低"代表潮州方言的三类入乐字调,并归纳出四首歌谣入乐字调与乐调的对应格局。最后,对潮州方言歌谣与粤曲的字调、乐调的配合特点进行简要的比较。  相似文献   

11.
魏良辅改革昆山腔之后,昆曲清唱在文士曲家之间广为流行。以《吴歈萃雅》和《南音三籁》为代表的曲集关注晚明曲坛的流行状况,并对"唱者"有直接的指导作用,是探究晚明昆曲清唱曲坛风尚的凭借。它们以"合律依腔"、"便于歌唱"为选曲标准,对曲体规范有着比较纯粹的追求,在文采与规范产生冲突之时,舍文采而重规范。因此,在"曲体变异"导致音律乱象,新制曲文常常违背"本调"的背景之下,编选者更倾向选择魏良辅改革昆山腔之前的作品,与晚明戏剧、散曲创作和戏剧搬演的状况有很大差异。显示了晚明昆曲"清唱"相对于"剧唱"的独立性,也彰显了晚明时期"诗乐传统"相对于"戏剧传统"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12.
刘慧 《东南传播》2022,(3):74-78
当代以来,黄梅戏版、京剧版和粤剧版《白蛇传》相继被搬上大荧幕,同一题材不断推陈出新,展示出经典民间传说的永恒魅力。这三部戏曲电影通过异类视角,对人性进行深入思考:白素贞由蛇妖经“女华佗”变为人间贤妻,许仙由懦弱动摇的负心汉变为痴情刚烈的书生。黄梅戏版《白蛇传》侧重于人妖之恋的虚幻、京剧版《白蛇传》的着眼点是对残酷压迫的反抗,粤剧版《白蛇传·情》则是对尘世凡人悲婉凄绝爱情的歌咏。三部戏曲电影对“白蛇传说”的重塑,既继承传统,又有一定创新。这些不同的演绎,既是不同时期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形态的综合反映,也折射出当代戏曲电影各时期美学追求、再现机制和文化认同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3.
孙玫 《文化遗产》2010,(1):17-20,108,157
1949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戏曲改革运动"大规模展开。戏改运动首先是从禁戏开始。意识形态的过度强化,曾使得当年禁戏的行为一度趋于泛滥。1951年5月5日政务院的《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实为纠偏之举。从此,戏改运动的重点就不再是禁戏而是改戏。经"过滤"、"净化"、"去芜存菁"后的传统戏曲,改变了原貌。经几十年之世变,如今的传统戏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出现历史断层。而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的中国,业已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告别"意识形态至上",开始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保护。从禁戏、改戏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唐玄宗李隆基创作的燕乐大曲《霓裳羽衣曲》全面的考证与探究,在综合探讨唐燕乐歌舞大曲创作兴起背景和对《霓裳羽衣曲》的特点介绍基础上,对盛唐的艺术特征和成就进行分析,希望对广大研究者提供必要的文献参考。  相似文献   

15.
网络游戏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出现的,它已让无数玩家在其构造的"虚拟社区"中如痴如醉,以致造就了当下的"新生代容器人".本文论述网络游戏的产生、发展和特点,"容器人"的历史延续和现状,"新生代容器人"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问题的措施等.  相似文献   

16.
粤剧又称"广府大戏",源自南戏,大约明末清初形成于佛山,现在流传于广东、广西、香港、澳门以及海外华人社区。明清时期广东的行政区划有"十府一州",广州府、韶州府、南雄府、惠州府、潮州府、肇庆府称上六府,高州府、雷州府、廉州府、琼州府称下四府。粤剧在发展过程中,因传播路线、活动区域的不同分为广府班和过山班,在表演上逐渐形成上六府和下四府两种艺术传统,下四府粤剧又称为"南派"。本文以粤剧南派艺术的传承班社为考察对象,探讨粤剧的地方性传统,思考中国传统戏剧的历史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7.
屈向邦《广东诗话》(1968)的史料价值受到学界的重视,《清诗纪事·同治朝卷》根据其初版《粤东诗话》(1948)所辑录的诗人"荫堂"并非同治时人,考辨可知"荫堂"即为屈向邦(1897—1975)。但《广东诗话》中若干"荫堂"条目的行文显然并非自述,屈向邦是编著者而非著者。作为屈大均的后人,他编著此书意在彰显"吾粤风雅"的地域文化和"屈氏义声"的家族文化,黄节和屈大均是这两种文化的重要代表,"风雅"与"节义"兼重是全书的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18.
在古代文论及美学研究中,"历史还原"与"现代阐释"属于应当重视的原则或方法,"理论创新"则是目的.在研究中要做好沿波讨源的"历史还原"工作,同时也要加强"现代阐释"意识,通过多渠道研究,努力在"中西融通"、"古今交会"中,实现"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9.
嘉庆以前宫廷尚未发现皮黄戏,道光时期演出中只有零星的两出皮黄剧目。嘉、道时期"乱弹"和"侉戏"都不含括皮黄。咸丰末年从民间招进的艺人中有近六成以上属皮黄,极大丰富了宫廷皮黄剧目,皮黄戏通过"花唱"演出形式征服了清宫帝后。同治时期,民籍演员虽然被裁撤,但延续了咸丰朝的发展势头,档案出现"西皮""二簧"等称谓,"乱弹"亦专指皮黄。光绪朝大量皮黄名角和戏班进宫,使得皮黄戏成为宫廷演剧的主流,宣统时期皮黄剧目则完全占领了演出地盘,进入全盛时期。宫廷与民间的皮黄戏演出,共同促进了京剧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戴云 《文化遗产》2015,(3):69-76,158
南府作为清内廷演剧和演乐的重要机构,从成立到改称,已有140多年的历史。南府成立后,在内廷编演了大量戏曲。至今,部分南府剧本仍完好地保存在故宫博物院等图书馆之中。南府时代,正是民间地方戏勃兴的时代,民间戏曲中的纷繁腔调,也影响到宫廷戏曲。从现存南府剧本所标注的声腔可以看出,南府演剧主要以昆腔和弋腔为主,但是,也有吹腔、四平调、弦索调、梆子腔、秧歌、侉腔、秦腔等杂入其中。以往,研究者以南府《旨意档》为根据,认为记录侉腔最早的文献是在嘉庆七年(1802)。笔者通过广泛阅读清宫剧本后发现,乾隆年间搬演的宫廷大戏《鼎峙春秋》、《忠义璇图》之中,就已经出现了"侉戏"或"侉腔"这样的词语。由此,可将侉腔出现的时间提前到乾隆年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