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庄子》中塑造了一批形残神凝、极具哲思的残疾人形象,他们貌丑而心洁,体残而德备,完成了从残缺中的定位、超越、蜕变、升华,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形象体系。庄子刻画了"以不全而大全"、"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豁达自在、安时处顺"、"才全而德不行"四重层次不同的残疾人形象。这四重层次不同的畸形人物形象,流溢着庄子对残疾人丰满圆融的生命哲思,承载着庄子超越形体局限的至高无上的"道"。  相似文献   

2.
形象权是指自然人控制其形象进行商业利用的专有性权利。美国学者尼莫通过对现实经济发展需求和隐私权制度失衡的分析,阐述了构建形象权产生的必然性。同时,其对形象权客体范围和限制理论的阐释,也为以后的研究活动构建了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3.
美国是中国第四大入境旅游客源国和世界出境旅游大国。对比研究美国人人境前后的中国旅游形象,对于开展国家旅游形象营销、拓展入境旅游美国市场具有重要意义。采用三个形象调查经典问题,收集美国人对中国的刻板形象、情感形象和独特形象词汇,应用文本分析法进行研究。结论为:美国人的中国刻板形象、情感形象和独特形象正面积极且入境后较入境前更具体、积极和贴近事实;美国人对中国旅游形象的认识具有一致性;美国人人境前后的中国旅游形象词汇频率分布均呈指数衰减,高频词汇仅3~4个;美国人对中国的特色建筑、著名城市、独有事物、自然景观等抱有浓厚兴趣,塑造国家旅游形象时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4.
美国作为世界经济大国,其文化产业也异常发达,有资料显示,其文化产业占CDP总值的20%左右,而其综合竞争力位居世界首位。这一经济与文化领域中的巨头,其文学作品中不容或缺的人物形象中永远不缺黑人,作为美国文学中重要的形象代表,黑人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意蕴十分深远。对此,本文从影响美国文学作品中黑人形象嬗变的原因入手,了解人本主义及美学创作思维下黑人形象嬗变的发展,以此来认知美国文学中黑人形象的嬗变。  相似文献   

5.
西方作品对中国男性形象的建构大致分为两类:"乌托邦化形象"和"意识形态化形象",而这两类刻板形象并不是西方对文本之外的中国男性真实情形的原样复制,而是欲望化的他者、一种幻想、一个虚影。这一方面体现了作者对中国文化的总体认识与主体情感,另一方面,又代表着整个西方对中国文化的集体想象,同时也是作家和本民族的精神关照。直到20世纪,美国少数族裔文学作品的兴盛,才逐渐打破了这一刻板形象,塑造了全新的华裔男性形象。  相似文献   

6.
在美国文学中,黑人形象和美国黑人的社会地位密切相关.美国黑人在美国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地位也有所变化,随之而变化的美国黑人形象,也出现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尤其是出现在小说中,黑人形象由单一的温顺型的特征发展到了有黑人自我文化认同意识等多样性特征.  相似文献   

7.
谭恩美作为华裔文学的畅销作家创作了一系列深受读者喜爱的作品。《喜福会》、《接骨师之女》以及《灶神之妻》等作品都围绕着女性的故事展开,其中也不乏对华人男性和美国男性的刻画。但总体而言,谭恩美笔下的华人男性总是以负面的、"恶棍"式的形象展示于读者眼前,而美国男性则多以正面的、"英雄"般的形象出现。从比较文学形象学出发,对谭恩美作品中的男性形象进行解读,可从"他者"中反观到作者自身。  相似文献   

8.
作为美国中产阶级的小人物,《兔子,跑吧》中哈利的形象具有相互冲突的性质。在外表上,他表现出一个懦夫的形象;在内心中,他又是追求个人幸福的勇敢的战士。这种相互冲突的性格形象呈现的是当时美国社会的缩影。  相似文献   

9.
1922—1925年,闻一多在留美书信中从物质、文化和人这三个角度,塑造了立体多面的美国形象,包括繁华却压抑的都市场景、发达的现代文化艺术和友好与排外兼有的美国人形象。闻一多笔下美国形象的形成与其自身的个性气质及思想观念密不可分,是激情与理性并存的个人气质、“美育救国”的思想理念及其对中华民族文化强烈认同的映射。闻一多留美书信中对美国形象的书写不仅促进了其民族观与文艺观的变化,也加深了他对东西方文明的反思。  相似文献   

10.
许文 《考试周刊》2008,(3):174-175
<大街>是美国作家辛克莱·刘易斯的成名作,也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作者通过描写闭塞、保守、狭隘的乡镇形象来揭露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社会存在的弊病,因此其作品也成为美国在"自我发现"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相似文献   

11.
提起美国文学中的硬汉风格,人们很自然地会想到海明威作品中那些硬汉的悲壮故事。同时,他也塑造了很多形态各异、特点鲜明的女性形象。本文从历史观点剖析了海明威笔下的主要女性角色,不难看出海明威确实在女性形象塑造上有高超技艺。  相似文献   

12.
美国电影生态变迁中的中国形象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好莱坞是美国电影的同义语,是美国和西方主流意识形态的最重要媒介,小小的荧屏也随着国际风云的变换而不断变迁。在历史上,好莱坞曾以其强烈的种族主义偏见和冷战政治色彩,扮演过“妖魔化”中国的急先锋。好莱坞银幕上的中国形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它们跟两国之间关系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其根本原因在于,在全球化的东西文化交流中,东西方文化地位的不平等,东方文化被认为是次等文化。西方经常虚拟出一个东方世界的形象,东方文化被误读。我们必须正确对待好莱坞模式宣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及其所大力渲染的美国和西方的种种神话,积极主动地确定真正的现代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13.
美国华裔文学研究在国内已取得相当多的成果。在华裔男性形象方面的研究虽然数量上不多,但研究的深度及范围仍较深广。这一主题的研究已越来越引起研究者的关注,这对于整体美国华裔文学的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黑人文学是美国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美国文学中最敏感的问题之一。美国的黑人女性背负着性别与种族歧视的双重压迫,美国黑人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具有其独特的特征。本文试图循着历史的轨迹,对美国黑人男作家和黑人女作家的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做具体分析,探讨美国黑人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从"扁"到"圆"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5.
美国女人想做母亲,而且乐意做母亲.她们在怀孕、生孩子时,都有相当一段时间不工作,把孩子和丈夫看得高于一切,而且她们把自己在丈夫、孩子心中的形象看得很重,也在不断重塑自己的形象.  相似文献   

16.
美国华裔戏剧的历史发展与华裔在美国的社会地位密切相关。华裔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舞台形象,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华裔的社会地位。从19世纪中期华人移民美国开始到20世纪中期的近一百年期间,在美国的华裔舞台形象经历了智力上被幼儿化、外貌上被妖魔化、文化上被另类化的负面化的过程。这些形象广泛见诸于美国社会。匡正华裔刻板形象的努力是促成美国华裔戏剧产生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对这些负面形象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有助于从历史的视角了解美国华裔戏剧的产生和发展。文章通过对不同历史阶段的华裔舞台形象进行梳理和阐释,说明华裔舞台形象的负面化与20世纪70年代崛起的华裔戏剧的相关性,并说明戏剧舞台不仅是华裔的表演平台,也是他们实现自己政治和文化诉求的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17.
张雅伦 《海外英语》2013,(16):224-225
该文简要概括了华裔美国文学中"中国形象"塑造的特殊之处,分析了其与美国主流文化中"中国形象"的差异以及不同华裔作家笔下塑造出不同"中国形象"的原因。着重提出了华裔美国文学中"中国形象"塑造的四个层面,即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和心态文化层,并总结出华裔美国文学中"中国形象"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8.
该文简要概括了华裔美国文学中“中国形象”塑造的特殊之处,分析了其与美国主流文化中“中国形象”的差异以及不同华裔作家笔下塑造出不同“中国形象”的原因。着重提出了华裔美国文学中“中国形象”塑造的四个层面,即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和心态文化层,并总结出华裔美国文学中“中国形象”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9.
堵文晖 《海外英语》2013,(22):207-208
女性形象历来是女性主义研究的热点之一。美国当代杰出的女作家安妮·泰勒在小说《思家饭店的晚餐》中刻画了令人印象深刻的两位女性,其形象随着情节的发展而不断转变,从遭受父权制压迫的传统女性,到一步一步地打破模式化的形象,最终实现了自我价值,树立了新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20.
教科书是国家形象建构的重要载体,对学生形成国家认同具有重要作用。鉴于美国在国家形象建构方面的典型性,关注其教科书中的国家形象建构尤为必要。为此选取美国霍顿·米夫林·哈考特版中学历史教科书《1877年以来的美国历史》,从国家形象的概念解析中确立分析框架,从物质、制度、文化和国民四个维度考察其中的美国国家形象现实样态。研究发现,该版教科书中的国家形象呈现出整合集体记忆、善用“他者”对比、融入美国价值观、巧用微观史学的建构特征。其中暗含的多维国家形象的内在作用机理是:以国家精英的一致行动为基础,以制度性标准约束与规范其行动路向,以美国价值观作为逻辑主线,以多种叙事模式权威化教科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