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师爱"(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教师从教的首要条件。这是理论逻辑,更是实践常识。那么,师爱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爱?首先,师爱不是"私己的爱"。私己的爱是个人之间的爱,包括友爱、情爱、手足之爱、亲子之爱等。私己的爱可以很动人、很感人,因为爱的主体可以为爱  相似文献   

2.
师爱是高尚情感的凝结,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因为师爱,教育的过程充满了温馨与诗意;因为师爱,校园里荡漾着真情与智慧。然而健康的师爱有双翼——爱生与爱己,只有双翼均健康的师爱才能飞得更高更远。一、爱生爱生是教师的天职,作为人民教师,要从内心深处培养对学生的"爱",  相似文献   

3.
洪明 《中国教师》2014,(10):8-9
<正>说到师德,顾明远先生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可见,师德的核心就是师爱。那么,什么是师爱?至少应从三方面理解,即师爱的广度(爱的对象)、深度(爱的品质)和力度(爱的能力)。一、广度:爱国、爱教、爱校和爱生的统一要探讨"师爱",就要探讨它的维度。"师爱"是大爱,即胸怀天下,顾念众生,具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情怀。具体而言,"师爱"应是爱国、爱教、爱校和爱生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爱是教育的目的 ,也是教育的条件和保障,但当下不少老师的爱是"糊涂的爱",是没有效果的爱。师爱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受到爱的教育,并能做出爱的回应与改变。师爱要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以理解、接纳为基础。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师爱要把握好父性之爱与母性之爱的平衡。对于生活处境不利和学习困难的学生,师爱要把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  相似文献   

5.
师爱,即教师对幼儿的爱,是一种崇高的科学精神,教育实践中如何爱幼儿,激起幼儿的情感,让幼儿"亲其师"又"信其道",师爱便成了维系师幼间教育的纽带。人在幼儿园阶段,心理基本需要中,情感需要是第一位的。师爱犹如心理发展的精神乳汁,哺育幼儿心灵发展。  相似文献   

6.
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原点,没有爱教育就成了乌托邦式的教育;爱是教育的根基,没有爱教育将失去支撑;爱是教育的名片,没有爱教育就无法说明自己的身份;爱是师德的核心,没有爱教师所有的教育活动将苍白无力。师爱是教育的源头活水,是师生间最珍贵的情感元素,是最富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师爱是教育的全部阐释,教育就是一场"爱的旅行",师爱是教育的生命归宿,是教育的前言后记。教育呼唤着师爱,师爱滋润着教育。有了这份爱,就能以  相似文献   

7.
师爱源自人的自爱、“替代性父母”之爱和弥补人与人之间隔阂的爱的诉求,而现实中人们对师爱的来源认识存在误区。消除对师爱之源的认识误区,应将爱生与爱己统一,从权威走向民主,从单向转为双向。  相似文献   

8.
正人间无处没有爱,在学校里,师爱是最真诚、最纯洁、最崇高的。曾看过很多关于教师职业道德------师爱的文章,也曾听说过很多优秀教师关爱学生的感人事迹。如今自己作为教师,深感师爱在学生成长中的分量,深知师爱在育人中的"地位"。有了师爱,每个学生都可能抬着头走路",每个学生的心田都会感受到爱的阳光。学生感受到了爱,就会被爱激起沉睡的心灵,从此走向另一片天空。有人说,"师爱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也有人说师  相似文献   

9.
李征宙 《中国教师》2013,(24):79-80
"师爱"即为师之爱,其本质是教育之爱,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促进教师与学生教学相长的积极的情感和能力。从教育实践的角度审视,师爱既是教育的实践智慧,又是师德的集中体现,还是师德的重要内涵。国内外历代教育名家都非常重视"师爱"。我国儒家教育思想中"有教无类"的观点就是师爱的集中体现。近代教育家夏丐尊曾说,"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之池"。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问我一生中最主要  相似文献   

10.
师爱是师生关系中的一种情感性存在,师爱的存在可以带来师生关系的良性发展:师爱在内容上是“伦理之爱”,这是师爱的“体”;形式上则是“契约之爱”,这是师爱之“用”:师爱在教育实践中必然走向“体”与“用”的统一,以实现师爱在情感与理性之间的平衡。“应然”与“实然”之间的统一,人的意义在师生互动中的生成。  相似文献   

11.
祁良春 《家教世界》2012,(2X):36-36
<正>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使我感触颇多,下面就如何"经营"班级谈谈我个人的意见:一、给学生真正的师爱法国教育家卢梭说:"凡是缺乏师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自由的发展,只有真心实意的去爱学生,才能够精雕细刻地去塑造他们的灵魂。"在教育过程中,师爱既是教  相似文献   

12.
"教育爱"是教师应具有的一种理智的、无私的、富有包容性的爱,幼儿教师的"教育爱"更具有特殊性。"儿童幸福"是儿童在师爱中的主观体验的极佳表现。幼儿教师的教育爱是儿童幸福的保证。二者的关系包括三种:尊重并理解儿童是教育爱的精神起点;平等公正地对待儿童是教育爱的基本要求;为儿童谋幸福是教育爱的终极追求。  相似文献   

13.
<正>师爱是教育事业的灵魂所在,作为一门艺术,如果对学生的爱不注重方式方法,难免会让师爱走进"误区"。那么,该如何走出爱的误区,让更多学生在爱的阳光雨露下茁壮成长呢?首先,要深刻理解爱的内涵。海内外高山仰止的饱学大师赵朴初先生这样诠释:"历尽艰难曾不悔,只是许身孺子"。我认为,师爱,是源自对学生和自己所从事事业的热爱和高度负责,是出于对学生呵护和培养。师爱要把握尺度,爱得清醒,爱得平等,把爱作为教育  相似文献   

14.
丁丽娟 《学子》2015,(1):58
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学生,学生就不爱他,只有爱学生的人才能教育学生。"爱生是教师应具备的美德,也是教师的天职。师爱比渊博的知识更重要,师爱是每个学生最起码的心理需求,师爱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鞭策和鼓励。一、爱的教育的内涵爱的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超越血缘、超越私利而源于人类教育本性的崇高的永恒的情感教育。爱的教育的唯一目的是为了被爱者的成长。爱的内涵可以是恒定的,而爱的形式却可以是多样的。  相似文献   

15.
盛宝和 《考试周刊》2015,(25):187-188
<正>我国自古就有"爱施者,仁之端也",爱的作用之大随处可见。孔子能成为"万世师表",正是因为他对学生实施"仁爱"。陶行知先生能成为一代伟大的教育家,正在于他对学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爱心。要想把班级管理好,班主任必须灵活运用师爱,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师爱的诠释师爱贯穿教育教学过程始终,是教师对学生的一种崇高情感,是与学生密切相处,在相处中完善自己、完善学生的教育活动。正如赵朴初先生所说的"历尽艰难曾不悔,只是许身  相似文献   

16.
李佳 《中国教师》2008,(10):16-17
<正>我国教育家夏丏尊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将教师热爱学生视为"教育的奥秘"。师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教师的爱可以促进互爱,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  相似文献   

17.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关心爱护全体学生,是每个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给问题学生一缕阳光,让师爱的温情去融化孩子"心中的坚冰"是一个老师更高尚的品德。本文主要从关注细节,关爱"问题学生";俯下身子,善于倾听;以诚感人,慎用批评;坦然面对,善于沟通四个方面,阐述一个普通教师关注问题学生的亲身体验。  相似文献   

18.
博爱与仁爱     
博爱与仁爱虽同说爱人,但爱的来源不同:一为上帝,一为人的生命;一为外在权威的要求,一为内心真情的流露.其次,爱的目的不同:一为个人的得救,一为由己及人,使人人都能感受;一貌似"博"而实"私",一貌似"私"而实"博".  相似文献   

19.
夏丐尊先生说“教育之没有爱犹如池塘之没有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爱,涵盖了教师对全体学生的热爱和尊重、理解和期待,这是教师的高尚情操,是教育的灵魂,更是教育的前提。伟大的师爱足以影响学生的终生,绝不能起于心而止于口,它是潜移默化、无声无息的。运用智慧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教师的爱,他们自然会将这种爱反馈,以形成爱的双向交流。“水激则石鸣,人激则志宏”,有了博大的爱,什么教育问题不能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20.
所谓"师爱",就是教师对学生的爱的简称。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师爱"在教育、教学中的巨大能量。那么,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如何正确认识"师爱"并有效培养"师爱"呢 ?本文拟作初步探讨。   一、师爱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师爱"是师德的核心。实施素质教育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为保证。教师的高素质表现在许多方面,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科学素质、文化素质以及"在富有时代精神和科学性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育能力和研究能力,在实践中凝聚生成的教育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