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6 毫秒
1.
美国游戏课程模式及其对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现行游戏课程模式有四种:无游戏课程模式、非干预课程模式、目的单一游戏干预课程模式、目的广泛游戏干预课程模式。这四类课程模式对我国现行课程改革从学生学习方式、课程内容设置、师生交往、反思性学习等方面均给予启示。  相似文献   

2.
国外自闭症儿童游戏及游戏干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外关于自闭症儿童的游戏水平、游戏行为等方面的研究表明,自闭症儿童的游戏呈现水平低,象征性游戏少的特点,但自闭症儿童现有的游戏水平也可以为干预提供契机。自闭症儿童的游戏干预有两种取向:一是以应用行为分析、关键反应训练等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取向游戏干预;二是以基于发展、个别差异和人际关系的模式、整合性游戏团体等为代表的发展取向的游戏干预。研究者在分析国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游戏干预中游戏的目的和作用、治疗关系的重要性及游戏干预的取向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课程游戏化”的理论与实践引发了学前教育领域的多重讨论.“课程游戏化”起源于对当前幼儿园课程实践危机的反思,是一种课程理论取向,体现了幼儿园课程与童年游戏精神融合的课程理想.“课程游戏化”理念没有秉持工具理性,既无“游戏工具论”,也非“课程工具论”,其出发点和归宿是儿童发展与教育质量提升.从课程理解范式的视野来看,“课程游戏化”的内涵是通过对话与理解,让课程融合游戏精神,呈现儿童诗性的生活.通过欣赏和鼓励游戏、理解与尊重儿童、守望与重返童年,“课程游戏化”体现了成人与幼儿平等对话的诗性旅程.  相似文献   

4.
比较国外学前课程纲要,在游戏观上有三种政策取向,即游戏是幼儿自发自主展开的活动而非教师强加的作业、游戏是教师精心设计的活动、游戏是幼儿的一种积极意义体验。据此反思我国幼儿园游戏,需处理好游戏活动与知识教学之间的关系、游戏中幼儿自主性与教师预设性之间的关系、游戏的形式与游戏者内在体验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游戏与课程的双轨运行导致游戏中蕴涵的丰富的隐性课程流失;在非游戏课程和教学活动中,幼儿和教师之间的游戏性的贫乏严重阻碍了隐性课程价值的充分发挥;对幼儿群体被理解需要的轻视致使失去了很多含有隐性课程的教育机会。此三者体现了我国幼儿园课程体系中隐性课程的缺失。实施隐性课程、丰富隐性课程价值的途径有三:使幼儿园教师成为成功的游戏者;丰富教师与幼儿之间的游戏性体验;理解、尊重学龄前儿童这个特殊群体。  相似文献   

6.
近来出现的“非指示性”教学,是一种新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和以往的阅读教学有很大的不同,尤其对它的目标问题争议颇多。从课程理论的角度来看,阅读教学模式的变化,体现了课程与教学目标取向的发展——从“行为目标”向“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转换的趋势,这也正与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相符合。  相似文献   

7.
游戏课程:学前教育课程改革新视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明确提出了游戏课程的理念,在阐述游戏和课程深层含义的基础上,论述了游戏课程观的内在意蕴、价值取向及其现实意义与实施等。  相似文献   

8.
雷湘竹 《广西教育》2004,(7A):72-72
实践证明,生活和游戏对于3~6岁幼儿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国内外幼儿教育发展史上,生活和游戏曾经受到普遍的重视和广泛的运用。但后来,这种课程取向却不同程度地失落了:当前,随着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生活和游戏”的幼儿课程取向正在逐步回归,并不断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9.
非言语学习困难问题是近年来学习困难研究的新领域。本文对非言语性学习困难的概念、症状表现及干预模式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述评,并提出未来研究应从统一非言语性学习困难的界定标准、扩展研究领域及探索适合的干预模式入手,进一步深化和推动非言语性学习困难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一、游戏课程研究的意义《幼儿园工作规程》(以下简称《规程》)指出:“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现代心理学的认识学派、精神分析学派、社会活动心理学派从各个侧面研究了游戏对幼儿情感认知、社会性发展的价值。幼儿教育的实践也证实了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因此全方位整体地研究游戏对幼儿全面发展的价值,研究游戏的教育艺术与幼儿身心发展的密切关系,对揭示学前教育的规律是十分有意义的。我园提出以游戏活动为主线来研究幼儿园的管理、培养目标、内容方法以及评价,其目的是探索具有中国幼儿特点的学前教育特色的课程新模式,以…  相似文献   

11.
使幼儿从事的活动游戏化,是顺应幼儿喜好游戏之天性的必然要求,能够给幼儿带来浸润放松性警觉感的情境体验,并为幼儿创建最近发展区,激活其经验联结。所谓教学游戏化,就是"化"教学为游戏,是陈鹤琴提出的幼稚教育的原则之一,与杜威的"做中学"教育思想相呼应,是中国幼儿教育的本土化创举。课程游戏化既是对教学游戏化的传承,也是对教学游戏化的超越。实施课程游戏化就是要保证幼儿有充足的游戏活动时间,保障幼儿的游戏权利;就是要赋予幼儿园一日活动以游戏的性质,让幼儿感受到心智的自由,产生丰富的"游戏性"体验;就是要聚焦幼儿生活,帮助幼儿在生活化、游戏化的活动情景中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课程游戏化的持续推进,既需要政府的规范引导与幼儿园的努力实践,也需要家园加强合作,共同建构和谐共育的社会生态。  相似文献   

12.
游戏对幼儿具有重要的发展价值和教育价值。如何解决幼教领域理论上“重视”游戏,实践中“轻视”游戏“两张皮”的怪现象,仍然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基于大课程观背景下的幼儿园游戏课程化的提出与设想,为我们解决这一现象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13.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逻辑分析、自然观察等方法,从哲学、美学、教育学等多重视角分析与归纳了体育课程美的发展形态.美的境界在于以有限表现无限,言说有限.超越有限.根据无限的"不在场的东西"在有限的"在场的东西"中的呈现水平,我们将体育课程美区分为"以美育体"、"以美育人"和"游戏中人"三种形态,这三种形态分别代表了体育课程的手段美、体育课程的目标美与体育课程的境界美三种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4.
建构的课程知识观在当前的教育研究中已经成为共识."游戏精神"的引入,将为这种新的课程知识观开辟一条现实的路径.秉承游戏精神的教师和学生不再是游戏中受控的兵卒,而是游戏中自主的玩家,这将对课程知识的存在方式以及课程知识的构成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自我调节能力是儿童积极发展所必需的一项重要技能,儿童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和促进逐渐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心灵工具课程是少有的一项专门培养儿童自我调节能力的课程.这门课程以维果茨基等人的理论为基础,大量使用假装游戏,将儿童自我调节能力和基础知识技能的培养相结合,能够有效促进儿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practical and conceptual dimensions of children’s play in German and Hong Kong Chinese kindergartens. German (n?=?24) and Chinese (n?=?24) children (3–6 years)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nd videotaped during their free play for 5?min continuously on five consecutive days. Play behavior was analyzed by adopting the Parten-Smilansky play scale. Ten teachers were interviewed to elicit their views on play, learning, and play arrangements.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between all the play categories of Hong Kong and German children. The most frequent behavior in both contexts is non-playing behavior (Non-Play), which includes completing assignments and onlooker behavior. German children show a slightly higher level in the social and cognitive dimensions of play, compared with their Chinese counterparts. Moreover, there is an association between children’s play and teachers’ views on play and, to some degree, the curriculum foci. This comparative study has implications for the curricula currently under reform, based on consideration of whether play should be applied to or removed from the curriculum.  相似文献   

17.
审美游戏与中学课程教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审美游戏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融创造性、娱乐性和教育性为一体的活动,由于学校教育和审美游戏在本质上具有同一性,因而在实践活动中可以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中学课程教学为例:语文和哲学是关于语言和解释的游戏,音乐和数学是关于符号和序列的游戏,美术和历史是关于时间和变化的游戏,地理和物理是关于空间和运动的游戏,生物和化学是关于模拟与复制的游戏。搞好课程教学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掘身体、器物和符号这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不断地促使其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The benefits of play in the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of young children has long been recognized by researchers and early childhood educators. As new teachers face the challenges of increasingly diverse classrooms, in an increasingly demanding political climate, the potential of play has implications for teacher educators who prepare those new teachers.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literacy use during play in the researcher's culturally diverse first grade classroom, finding that children applied various functions of print, practiced skills, and explored concepts that had been introduced in the formal curriculum. These observations reinforce the notion that play encompasses many of the conditions necessary for literacy development and is a useful means of extending and supporting the formal literacy curriculum. © 2005 Elsevier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