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井中旅馆:在马里的斐巴摩纳这个世界上最热的地方,当地居民经营一种“井中旅馆”。他们在高坡上打出30多米深的干井,然后向四周挖出一个个高2米的洞穴,洞穴里可放置20—30个铺位。这种“井中旅馆”的温度只有13—14摄氏度。而这时地面的温度高达50—60摄氏度。因此,前来马里观光的游客都愿意慕名到这里住宿。树上旅馆: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以北、赤道附近的阿伯德尔山国家公园内,有一座别开生面的树上旅馆。这是一座建在数十根树干上的3层楼木结构旅馆。旅馆的周围,山高林密,沟谷纵横,树木参天,花卉丛生,是各种动物的天然乐园。这座建筑物距地…  相似文献   

2.
太空旅馆     
为了提供更为舒适的太空旅游环境,美国大型旅馆集团的创始人罗伯特·比奇洛组建了比奇洛航天公司,旨在开发太空旅馆业务。今年7月12日,该公司已将第一个“太空旅馆”的雏形发射升空并进入预定轨道。这座“太空旅馆”命名为“创始一号”,长4.3米,宽1.2米,重1270千克,外形酷似西瓜。由于其外壳有多块可充气膨胀的软壳模块包裹,所以颇富弹性,有抵御太空垃圾、宇宙射线等特殊功能,为“太空旅馆”提供了更为安全平稳的内部环境。  相似文献   

3.
《中学生电脑》2006,(9):27-27
美国廉价连锁旅馆大亨罗伯特·毕格罗建立人类第一个太空旅馆的梦想又近了一步,最近,他的毕格罗航空宇宙公司用俄罗斯火箭将第一艘太空旅馆的原型机——“起源”1号送入太空。“起源”1号可以被折叠起来,当它被火箭发射到距地球190公里到600公里处的轨道后,将会自我充气膨胀到发射时的两倍大小,形成一个巨大的内部空间。据介绍,西瓜形状的“起源”1号约5米长、1.3米宽,总重量达1270公斤,它的尺寸只有未来真正的太空旅馆“鹦鹉螺”号体积的三分之一。“起源”1号原型机安装了13台摄像机,携带了包括毕格罗航空宇宙公司员工们的一些私人物品,其…  相似文献   

4.
在日本东南方向、距东京 大约1800千米的太平洋海底,有 一块特异的地形。这个地形存在 于约 6500 米深的海底,高低相□ 差大约1千米,呈圆形,直径约曲 100 千米,似人的肚脐,故称之 为“太平洋的肚脐”。本 据推测,它是1.5亿年前海 底地壳变动的结果。它最初诞生 在如今秘鲁附近的海底,在岩浆 从地下喷出、地壳扩大的过程中,由于两个海底板块的相互作用把它移动到目前的位置。这种海底地形是极其特殊的,它证明了远古时代地壳变动的复杂性。太平洋有个“肚脐”@曲本  相似文献   

5.
海花除妖     
京族三岛上的一个山洞里,住着一个妖魔——一只螃蟹精,每年要渔民送一个小孩子给它吃,不然,就兴风作浪吞食渔民。渔民纷纷逃离三岛,12岁的海花,跟父母逃到了金鼎山。有一次她去打柴,浓密的树林里传来一个声音:“山上有位琴仙,谁能闯过树林,上到山顶,琴仙会教他弹独弦琴。独弦琴的声音,可以除掉螃蟹精。”这番话激起了海花对独弦琴的向往。她坚定地说:“我一定要闯过树林,到山上找琴仙,为民除妖。”她于是不顾一切地钻进树林,荆棘刺破了她的手脸,尖石扎伤了她的脚板。她一步一个血印地走上山顶。忽然听到有人问:“小妹妹…  相似文献   

6.
《海底世界》一文第2、3自然段,介绍了海底景色奇异。学习这两个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然后提问:海底有光吗?“没有。”“有。”海底有声音吗?“没有”,“有”。显然出现了两种答案。一部分同学认为:课文中有两处这样写的,“在这一片黑暗的深海里,却有许多光点像闪烁的星星,那是有发光器官的探水鱼在游动。”“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儿声音呢?不是的,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这就说明海底有光,有声音;另一部分同学认为:大海500米以下全黑了,光线射不到海底。无论海面上有多大的风浪,也只能影响到海面以  相似文献   

7.
在新疆阿克陶县和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交界处,有座慕士塔格峰,海拔7546米,巍峨险峻,山上终年积雪,人称“冰川之父”。  相似文献   

8.
毗邻印度洋位于亚非之间的红海素有奇海之称。早在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就在红海海底发现了四座“烟囱”。这些“烟囱”又深又长,宽仅数米,科学家们称之为“海底深洞”。从“深洞”里溢出的热水温度高达56℃。在“烟囱”附近还生活着一些奇异的生物群落。科学家还在位于红海的阿特兰蒂斯(Ⅱ)海渊的200米深海底,发现水温为59.2℃、但盐度却达257的为大洋7倍的海底盐泉。最令人捉摸不透的是有的地方海底水温竟高达几百摄氏度以上。同样神秘的“烟囱”也在大西洋多处发现。法国海洋开发研究所的科学家发现亚速尔群岛(葡萄牙)水下2500米深处的…  相似文献   

9.
海底旅馆     
在美国的佛罗里达州,有座建筑在珊瑚礁海底的旅馆。旅馆室内的设施,诸如电视机、电脑、电话等,均与水中的鱼类及海草相伴,在透明的海水  相似文献   

10.
神通广大的海底天文台距夏威夷群岛西侧30 千米的海底,建有一座名叫“特玛姆特”的天文台,这座天文台建在4800米深的海底。特玛姆特天文台,是以清澈的海水作为汇集光源装置,当然会受到那些在海底生活的发光鱼的干扰。然而, 海底天文台直接接受天体信  相似文献   

11.
最耐压的生命:家在海底万米深处 在海底1万多米深的世界最深海沟“马里亚纳海沟”,那儿的海水压力是地表大气压的1000多倍.  相似文献   

12.
水下7000米与3000米 2014年1月12日5时09分,北纬20度18分、东经115度09分的南中国海海域,搭载着3名潜水员的潜水钟,从300米水深的海底回到工作母船“深潜”号的甲板上,完成与生活舱的对接后,3名潜水员返回生活舱内休息.宣告我国首次300米饱和潜水海底出潜探摸作业圆满完成,巡回深度达到313.5米.这是300米深海首次迎来了中国人的身影. 你可能会想,咱们的“蛟龙”号已经下潜到水下7000多米的深处,为什么这一次水深300米的海底作业会如此引起世人关注呢?区别在于“蛟龙”号的船员是在舱内工作,而饱和潜水则是潜水员在舱外作业.即使“蛟龙”号下沉到7000多米,舱内船员依然工作在1个大气压的环境中,而饱和潜水的潜水员身体直接承受着海底31个大气压的压力.  相似文献   

13.
看世界     
世界上第一艘观赏海底生物的“深星”号玻璃潜艇,近日在美国巴哈马群岛海域下水、这艘潜艇,直径10米,长20米,可潜入水底10米。每次可运载45人观赏海底世界。玻璃潜艇潜入水中之后,可以在水中停留一个小时,使乘客尽情地观赏海底风光。  相似文献   

14.
一个小男孩非常喜爱拉小提琴。可是,他刚开始练的时候,拉出的声音非常难听,“吱吱呀呀”的。家人感到非常刺耳,就赶他到山上的小树林里“锯木头”。山上的小树林里有一座看林人的木屋。无论寒冬还是酷暑,练琴的少年练累了的时候,就会进去喝一杯水。每当这时,看林的老人就感谢少年送来了这么好的音乐,夸奖他的琴艺一天比一天有进步。后来,少年成了有名的小提琴家,他一定要回到家乡再去拜访那位老人。他告诉家人,要不是这位看林人不断地夸奖他的音乐多么美妙,也许他真的不再“锯木头”了。家人听他这么一说,惊讶地告诉他,那位已经去世多年的年…  相似文献   

15.
一、阅读下面文段 ,完成 1— 6题。①海底大体上是平坦的 ,平均深度是四千米。也有峡谷和深渊 ,最深的地方达一万一千米。山脉也不少 ,在大西洋有大西洋山脉 ,在印度洋中央有印度洋山脉 ,在北极有罗蒙诺索夫山脉。不仅有一般的山脉 ,在太平洋还有海底火山。②海底的动物已经知道的大约有三万种 ,它们游动非常有趣。海参的爬行靠肌肉的收缩 ,每小时能游几十公里 ,比普通火车还快。乌贼和章鱼能把水从身体的漏斗管中迅速地喷出来 ,利用水的反动力游泳。还有些贝类更妙了 ,它们巴在轮船底下 ,作免费的长途旅行。③海底的“森林”和“草地”十分…  相似文献   

16.
连城古城考     
在永登县连城镇连城村西北约1公里处有一座古城遗址。遗址东靠水磨沟,西南临大通河。遗址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在浅山上,一部分在平川。山上部分有二城相连,西城址东西长约680米,南北宽约120米;东城址东西长约600米,南北宽约240米。平川城址东西长约290米,南北宽约150米。整个遗址略呈三角形,现遗留城墙残垣100多米,其底宽5米,顶宽1.5米,高4—5米,现遗址内皆成为耕地。这座“连城古城”究竟何时所建,原是座什  相似文献   

17.
【案例】2003年4月,哈尔滨市逸夫学校王亚彬老师参加语文学科市级骨干教师评选活动,上了一节人教版课文《海底世界》的阅读课。上课伊始,教师就播放有关海底世界的电影片段,并复述课文内容:“海面上波涛澎湃的时候,海底依然很宁静。阳光射不到海底,水越深光线越暗,500米以下就全黑了。在这一片黑暗的深海里,却有许多光点像闪烁的星星、有发光器官的深水鱼在游动。”学生纷纷议论:“哇!真神奇!”于是,教师马上追问:“对于神秘的海底世界,你们都想了解些什么呢?”借此引出举办一次“海底世界”的展览,并研究要成功地举办这次展览都需要做些什…  相似文献   

18.
如果说地球上还有另一类神秘的智慧生命——海底人,许多人会认为纯属无稽之谈,然而种种迹象表明,海底也许真的有“人类”存在。1958年,美国国家海洋学会的罗坦士使用水下摄像机,在大西洋4000多米深的海底,拍摄到了一些类似人类的足迹。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海洋科学家发现,海底的各种激流,类似陆地上的“飓风”,一年四季都会在海底下兴风作浪,横扫一切。它以每秒44.69米的高速度,在海底流动着。在一些海域,这种海底风暴每年要发生5至10次。  相似文献   

20.
下潜1万米     
150多年前,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写了一部科幻名著《海底两万里》,描绘了幻想中的海底风光。但随着深潜技术的发展,“海底两万里”早已不再是科幻。人类建造了许许多多无人和载人的潜水器,借助它们领略了科幻作品中提及的那些奇幻场景:“道路两旁是错综复杂的珊瑚树林,枝权上像星星一样的小白花。灯光在色彩斑斓的枝叶间,产生了一种变幻无穷的迷人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