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李洁珍 《宜春学院学报》2005,27(3):34-39,72
法治社会主体精神的建构,就是公民现代法律意识的建构、塑造和完善。因为公民意识与法治理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公民意识对法治的实现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现代化公民意识的建构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它既需要在公民的社会意识中确立法和现代法治的原则,更需要公民在对待权利和权力的意识和行为中有理性、辨证、全面的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2.
法治建设离不开法治文化建设。作为一种法律文化现象,法治文化总是与一定的法律活动相联系,并影响着法律活动。法治文化在形式上包括法治思想、法治心理和法治意识三个层次。法治文化和法治建设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写进我国的根本大法,但是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人治传统的国家,解析法治要义,疏理法治理念,显然是我国法治进程中十分迫切的必不可少的奠基之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我们认为“法治”与“人治”相对,是专制的对立面;法治以“权利为本位”,旨在保障人权;法治是限制国家权力的基本原则和强制力量;法治的基本标志是“法律至上”。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法治的目标,应是创制完善的法律体系;依法行政;司法独立,树立法治的绝对权威;高度的国家民主程度,公民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现代法治精神的培育要与现代市场经济建设结合起来;祛除封建特权思想、专制主义思想与人治思想;运用各种手段提高民众的民主意识、扩大人民参政的广度和深度;走政府推进型与社会推进型相结合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法治是个与时俱进的概念,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理解.现代法治的核心在于法律支配公共权力和保护公民的自由权利.我国法治建设的途径:一、制定良好的法律;二、树立法律的权威;三、实行违宪审查;四、培养公民的法治意识.  相似文献   

6.
文明法治环境是指人们的法治观念、法治行为和法制制度等法治因素的总和。文明法治环境由文明法治的思想观念体系、行为模式体系和制度结构体系构成。创建文明法治环境,就是要在我国公民中焕发公民意识,完善和宣传社会主义法律文化,开展小区文化建设,去掉不良的法律观念;就是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要切实制约公共权力,尊重私人自治,坚持司法独立;就是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不断完善我国的立法制度、司法制度,要在执政权、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之间建立起科学的协调和制约机制。  相似文献   

7.
法治构造论     
对依法治国内在构造及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理性的价值定位,是依法治国方略实施过程中的一个方向性问题。权利主体与权力载体的关系就是法治社会的治与受治、主治主体与法治对象之间的关系。依法治国的主体只能是人民;其对象是国家及社会各项事务,其中关键是权力组织、权力行为和权力关系三大方面;而良法权威的绝对服从则是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核与实质。  相似文献   

8.
民主法治是治国的基本方略,国民民主法治意识的形成对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对宋代文化体制的考察中,体悟到权力的分化与制衡的重要性,以法律制度作为强有力的保障措施可有效推动民主法治进程。  相似文献   

9.
论法治思维     
法治思维就是把法律置于人之上并使权力非人格化的思维。法治思维是法治原则、法律概念、法学原理、法律方法以及一些法律技术性规定等在思维中的有约束力的表现。法治思维既具有人类文明法治思维的一般性,也具有中国法治思维的特殊性。中国法治思维是人类文明法治思维在中国法治实践的具体应用和创新,是中国法治理论与实践的抽象性概括和总结。不能以法治思维的特殊性否定法治思维的一般性,也不能通过法治思维的一般性而否定法治思维的特殊性,要处理好法治思维一般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法治是与人治相对立的,是以民主为基础的。它表现为对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力监督等法治原则的恪守、邓小平在指出人治危害性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改革建立法制化民主来正确处理人治和法治关系的重要思想,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11.
宪政和政府法治是密切相关连的两个概念。宪政对法治、民主、人权的内在需要要求实现政府法治。因而在宪政视野下的政府法治就有其特定的含义,只有明确并处理好行政权与公民权等一系列的关系,并加快各种配套制度的建构,我国的政府法治才能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2.
政治的实质在于权力,权力规训的出路在于法治。要想实现政治的法治化,就必须实现权力法治。传统的学说认为实现权力法治,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然而以权力制约权力解决的仅仅是权力与权力之间的外部边界问题,而对于权力本身的正当性问题,对于权力的内部的规范运作,以及对于作为权力系统的外部制约方面,则显得无能为力。实现权力法治化也有另外几种思路,即权力法定、权力分化、程序法治、以权利制约权力。  相似文献   

13.
人类社会历史中存在过三种法治.一是以法治国的法治,指统治者用法律来统治,法律是统治者手中的统治工具,统治权力的根据是统治者.二是依法治国,指法律统治着国家,统治者根据法律获得其统治权力,并且依照法律进行统治,统治权力来源于法律.但是,依法治国的法治也有两种,一种是以权力为本位,权力意味的是支配和强制;另一种是以权利为本位,权利意味的是自主和自由.于是就有了第三种法治,即以权利为本位而赋予、尊重和维护着权利的法律来统治,由这样的法律成为国家的统治者.  相似文献   

14.
培养大学生法治观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之一,也是以法育人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法治观的养成,应以信仰法律、服从法律、人权观、守法观、平等观、契约意识、申诉意识和诉讼意识为其基本目标构成,并将这些目标加以有机整合。  相似文献   

15.
论依法治国的法治理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法治国是党的治国方略,建设法治国家必须树立法治理论.法治是人类社会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确立法治理念必须解决"法治"与"人治"的根本区别,分清"法制"与"法治"的一般特征,处理好"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德治与法治作为上层建筑领域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交互渗透、融为一体,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覆盖了公民日常生活范围的绝大部分,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7.
《慎子》提出的法治为主,人治为辅以及礼法兼顾的观点对我国古代管理思想产生过重要影响。《慎子》国家管理思想中所倡导的人治、法治、术治兼顾,既是刑主德辅思想的基本源头,同时也是从礼治到法治的一个关键环节,可以给现代国家管理者以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法活的程度是一个国家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从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发展和解放后在公民法治意识的建设和树立方面分析,中国公民的法治意识受几千年封建法律文化的影响极深.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今天公民能守法但不懂用法,能履行义务却不会行使权利,成为法律被动的、消极的遵守者和承受者,这必然影响到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要消除这些影响,一方面必须要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对公民进行必要的法律知识灌输;另一方面必须重新树立现代法治观念。  相似文献   

19.
论依法行政的民主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上自由化,政治上民主化,是现代行政法治实现的两个基本前提。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民主也不可能实现依法行政。民主化程度直接决定和影响着行政法治的实现程度。因此,实现依法行政必须建立民主基础。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社会主义民主的这一本质特征要求行政机关的行政管理贯彻行政民主原则。  相似文献   

20.
把“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并举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治国方略 ,是我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基本方略的完善和创新。“以德治国”思想的提出 ,决不意味着取代“依法治国”,不意味着要回到传统德治模式中去 ,而是用社会主义道德更好地和法治一起发挥功能 ,治理好国家。“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所强调的角度、侧重点有所不同 ,但两者殊途同归 ,其终极的价值目标都是为了要营造一个安定团结、健康有序、持续发展的社会氛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 ,需德法合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