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报纸而言,版面上的“连载”现象由来已久。但,一旦把它和“新闻连载”这个敏感的字眼结合起来,似乎就多了许多说不清的东西。其命运大抵就像“新闻策划”、“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一样引来新闻界的争议。 究竟什么是“新闻连裁’?人们在进行争论时,有的把它仅仅看作是一种现象,有的把它混同于深度报道,有的明确给出了定义,认为它是一种“新闻边缘体裁”。而这里,我们的思考是把它作为:对特定新闻的刊载所运用的一种报纸编辑方式。  相似文献   

2.
一篇新闻故事,要较好地报道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除了要有一个深刻隽永的主题,还要在精当地选材上下功夫。新闻故事是“以事显理、寓事于理”的体裁,它的选材自然要着眼于选事。同时,新闻故事中的“事”又有别于一般事件性新闻中的“事”。因此,它的题材选择有着自己的特点和规律。选择新鲜的事。新闻的时效性决定着新闻故事的选材必须是新鲜的。正如一位日本学者曾经指出过的,“盖新闻如鲜果,过时稍久,则腐败而失其味,不堪咀嚼,读者必弃之如敝履也”。但是,仅仅着眼于时间上的迅速及时还远远不  相似文献   

3.
“动态新闻,是迅速及时地反映现实生活中的新事物或新动向的一种新闻体裁”。每篇只写一人一事,内容情节比较集中,篇幅短,语句凝炼,强调时效,突出“动”感。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每天都能见到听到的一种新闻体裁。与一般新闻相比,它的时效性最强,是新闻中的“热货”。这种体裁的范围广泛,诸如人物新闻、经济新闻、会议新闻以及一些简明新闻都属动态新闻。动态新闻的体裁特点是一快二新。它犹如清晨的露珠,稍纵即逝,因此非常强调时效。因其篇幅短小,每篇只有百十字,最多也不过几百字,所以采访、写作都比较迅速,也易被读者接受…  相似文献   

4.
新闻作品写作与文学作品写作是有区别的。许多时候新闻作品是一份“快餐”,是“急就章”。新闻是易碎品,其质地讲究“新、短、快、活、强”。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时效性,决定了它不可能像文学作品那样各抱地势、檐牙高啄,铺陈排比、起承转合。但是,即便是新闻作品,说得清并不等于说得好,此所谓“言而无文,行之不远”。若说得好,表达充分,凭语言就气势如虹,夺人二目。新闻语言精炼、生动会使作品不同凡响。我的一篇获奖作品《锦铁来位新局长》,就得益于新闻语言的运用。1993年9月,我刚到锦州日报社时间不长,报社领导交给我一项采访任务:采…  相似文献   

5.
时效性是新闻评论的标签之一,也是评论人为之努力的方向,但是有人片面理解了这一概念,如有的媒体公开提出新闻评论的时效下限,即过了两三天的事情就不再评,评得再好也不发,而且提出了评论与新闻要实现“零距离”的观点。其实“快”只是新闻评论时效性一个方面的表现,而且只是一种外化的时间标志,并不是新闻评论时效性的本质,“评得恰到好处”才是新闻评论的本质。“时间加效益”才是新闻评论的综合衡量指标,也就是说,评论与新闻之间应该是“零+1”距离。  相似文献   

6.
通讯是新闻体裁中的一门“重武器”,在时效性方面虽然有时比不上消息的及时迅速,但在翔实、深入、系统地报道典型人和典型事方面却有着很大的优势。因此,历来为新闻传媒和新闻工作者所倚重。这次全省好新闻评选,共评出一等奖好通讯12篇,二等奖好通讯15篇,三等奖好通讯17篇。从数量上看,居我省历届好新闻评选之冠。同时,获得高档次(即一、二等奖)奖励的作品也已经不再集中在少数几家大的新闻单位和“资深”的地市报之间。这次一等奖好通讯12篇分布在全省10家报纸,其中河南日报三篇,新华社河南分社一篇,地市  相似文献   

7.
新闻摄影与电影,电视新闻不一样,它是对转瞬即逝的新闻现场一个或几个瞬间的形象纪实,而不是连续不断的动态形象纪录;新闻摄影缺少电影、电视新闻所具有的新闻现场的音响纪实,不可能同时给读者提供新闻现场画面和各种现场音响,这一点确定了它与文字说明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可以说,虽然新闻照片的现场形象纪实,有它独特的传播价值和审美价值,有时甚至会产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但从报道新闻这一基本功能来说,如果没有恰到好处的、活生生的文字说明配合,很难想象一张(组)新闻照片能达到预期的传播目的。  相似文献   

8.
王琦 《新闻传播》2006,(4):54-54,56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准确及时,具有真实性和时效性。既然新闻是客观的真实,那么新闻播音是否也应是客观地播报而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呢?新闻播音到底是不是纯客观的,又能不能是纯客观的?带着这一问题,在实践中加以分析研究,笔者明确了这方面的一些认识:新闻播音应该有“情”,而且必须有“情”。没有“情”就无法表现出爱憎、表现是非,新闻播音也就失去了宣传的意义。(注:本文所说的“新闻”特指消息体裁,“新闻播音”特指新闻播报。)  相似文献   

9.
在1997年河南省新闻奖评选中,我们采写的《21位农业专家造福只乐乡里》,被评为消息类一等奖。我们感到:这篇作品之所以获奖,不仅由于采访细致,选材精心,而且还由于突出了“快”这一新闻的主要特征,即注重新闻的时效性。大家都知道新闻是“易碎品”,都懂得新闻要注重时效性的道理,这是因为,一篇新闻作品要及时迅速地把发现的新闻事实报道出去,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在“第一时间”把新闻发布出去,是新闻保持鲜活度的重要特征。如果慢了,鲜活新闻的“露珠”就会被蒸发掉。报道中慢“半拍”,新闻就成了“旧闻”,其价值就会“贬值”。只有注重新闻时…  相似文献   

10.
消息的结尾所不同于其它新闻体裁的结尾的是:消息的“尾”,有的明显,象“豹尾”,有的不明显.象“兔尾”(恕我打个蹩脚的比喻);有的“尾”大而长,有的“尾”则短而小;有的“尾”是在叙述新闻事实清楚、完整后,听其自然,立即收住,这种“尾”在消息写作中占多数。而有的“尾”则是在叙述新闻事实之后,来一句或一段话对新闻事实进行说明、补充、交代,或来一段描述,呼应新闻的开  相似文献   

11.
目前出版的一些新闻学教科书,在讲到消息写作时,都论及了提炼主题的问题。有的说“每一篇新闻都有一个主题”,“哪怕只写几句话或一句话,也有它的主题”。有的表述得更彻底:“没有‘无新闻主题’的新闻”。只有复旦大学新闻系编写的《新闻采访与写作》一书,谈到了“有少数消息,如简单地报道一种自然现象或一个社会动态,仅仅给读者提供一个新信息,就无所谓提炼主题的问题。但就大多数消息来说,仍然需要通过提炼主题来说明某一问题,或宣传某一种思想、观点”。对这些畅行于新闻系课堂的说法,笔者倒有一点疑义。我认为,通讯需要提炼主题,这是没有争议的。但多数新闻(指消息这种体裁,以下同)不存在提炼  相似文献   

12.
新闻是有时效性的。也许您经常会听到编辑记者们这样讲:"这篇稿子缺乏时效性,不能用了。""这篇稿子快点发出去,不然就没有时效性了。"那么,什么才是新闻的时效性呢?新闻时效性又与新闻写作有什么关系呢?一、新闻写作为什么要讲究时效性新闻的时效性和新闻的物质及宣传功效有着直接的关系。新闻越早发表其新闻宣传的功效就越好,反之就越差,甚至毫无意义而言。  相似文献   

13.
现在,访问记、大特写、社会纪实、报告文学等新闻体裁盛行于报刊,受到读者的喜爱。这是因为这类新闻体裁注重报道读者所关心的人和事,而且更多地采用了描写、抒情等手法,具有较强的可读性。正因为这类新闻体裁较多地采用了描写、抒情等手法,于是一部分作者产生了迷惘:新闻性纪实作品是向文学靠,还是向新闻靠? 所谓新闻性纪实作品是向文学靠,还是向新闻靠,说白了,就是新闻性纪实作品是允许虚构,还是遵循新闻必须完全真实的原则。应该说,一般的消息、通讯、特写、专访,根本不存在向何处靠的问题。大家都很明确,运用这些新闻的写作形式,是绝对不可以渲染、夸张、想  相似文献   

14.
新闻摄影大师尤金·史密斯有句名言:“可以真实,不能客观”。他将这一信条付诸新闻实践。他的新闻报道或纪实专题常以“系列”和“组照”的形式出现,把主题图片、旁证、背景以至反衬图片罗列在一起,将“主观与客观”融为一体,力图使受众在了解新闻事件的同时,触及事物的核心,认识把握隐藏在事件背后的某种理性的东西——思想、规律或者观念。 近几年,在我国新闻界,围绕着新闻体裁的话题,开始讨论这样一种现象:一些知名记者以一批体裁“不伦不类”的新闻作品闻名。说不伦不类,是因为许多人感到难以用旧有的新闻体裁来界定。既非传统意义的通讯、  相似文献   

15.
人物专访是一种常用的新闻体裁。近几年来,报刊上经常发表人物专访,有的报纸还开辟了“专访”、“本报专访”等专栏,刊登较多的人物专访,使这一新闻体裁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一)、通讯的产生及其发展通讯,是新闻的主要体裁之一。它是比较详细、具体、生动地报道具有新闻价值的人、事或工作经验的新闻体裁。安岗同志把通讯称为“报纸的明珠”,“报纸各个版上都可以有它的位置……安排好一篇好通讯,是办好报纸的大事情……应该让好通讯上一版,最  相似文献   

17.
报刊上常见的那些情节曲折离奇、内容感人至深的新闻故事,有的竟然是人为编造出来的。不久前,有人编造出一个女警官为了继续进行“爱心行动”不得不以索贿为主要手段筹集资金的“新闻故事”,在《天府早报》首发以后,被多家报纸转载。不料江苏警方动了真,追本究源查到扬州,一直查到这位“自由撰稿人”的电脑里还有32篇“纪实类的  相似文献   

18.
同城同一事件新闻发生后,在报道发布这一新闻的过程中,日报和子报的时效性往往不分伯仲:而日报作为党委机关报,在权威性上还要优于子报:那么,子报限于版面(一般晚报多为四开版),又不可能在消息类的报道体裁上用于过多的篇幅。这样,子报如果只局限在一般性的报道上就处于劣势。子报如何将同城同一事件新闻的报道变劣势为优势,笔者认为应打“特色”牌。  相似文献   

19.
新闻摄影与电影、电视新闻不一样,它是对转瞬即逝的新闻现场一个或几个瞬间的形象纪实,而不是连续不断的动态形象纪录;新闻摄影缺少电影、电视新闻所具有的新闻现场的音响纪实,不可能同时给读者提供新闻现场画面和各种现场音响,这一点确定了它与文字说明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可以说,虽然新闻照片的现场形象纪实,有它独特的传播价值和审  相似文献   

20.
一年一度的全国地市报优秀新闻作品评选已经结束了。初、复评时,评出特等奖一篇(组),一等奖52篇(组)。但在北京定评时,只评出一等奖27篇(组)。复评和定评对比相差半数之多!原因有种种。在定评会上,有的评委认为:深度报道是指新闻的思想深度,不是一种新闻体裁,建议明年不再设置这个评选项目。有的评委认为:地市报的特点是短、新、活,要煞长风,不能提倡“一本书”式的深度报道,不能一味追求消息、通讯、言论系列化,要从办报人的自我陶醉中解脱出来。有的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