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极具现实关怀的现代儒者,梁漱溟、冯友兰对幸福话题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梁漱溟认为幸福是个体精神上的愉悦,道德是追求幸福的根本途径,可以说是一种道德幸福观;而冯友兰立足人生境界构建境界幸福观,认为只有达到最高境界的人才能过上幸福生活。深入考察梁、冯二人的幸福观,对于提升和改善当代中国社会生活具有不可多得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冯友兰先生通过对境界一词的范畴进行借用,来将人们的主观精神世界进行构建,其在构建的过程中,从本体论到人生论,由觉解作为枢纽,构建起了新理学的人生境界说。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境界说中对人与自然界的生态观以及人们的价值观进行了境界上的阐述,认为人与自然归为自然境界,人与价值归为功利境界。从人对宇宙人生的觉解中,宇宙人生对于人而言会产生不同的意义,进而构成人的境界,这便是冯友兰先生对境界一词的内涵界定。  相似文献   

3.
梁漱溟比冯友兰年长两岁。虽年龄相若,却一为师一为生。一度,两人关系甚密。孰料,后来分道扬镳,形同陌路。20世纪70年代初,在中国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对孔子的大批判、大否定。冯友兰原本是以光大儒学为己任,可运动一开始,便一反自己历来的主张,随着潮流发表了大量的批孔、批尊孔的讲话和论文。对此,梁漱溟先是出乎意料,后是极不以为然。在日记和书信中,梁漱溟不无激愤地谴责冯友兰,认为他那些批孔的言论简直是一派胡言。从这以后,他们也就大梁  相似文献   

4.
<正>梁漱溟比冯友兰年长两岁。虽年齿相若,却一为师一为生。一度,两人关系甚密。孰料,后来分道扬镳,形同陌路。这两位大师之间的分歧不因性情,不因学术,而因人格。上个世纪70年代初,在中国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对孔子的大批判、大否定。冯友兰原本是以光大儒学为己任,可运动一开始,便一反自己的历来主张,随着潮流发表了大量的批孔、批尊孔的讲话和论文。对此,梁漱溟先是出乎意料,后是极不以为然。在日记和书信中,梁漱溟不无  相似文献   

5.
所谓欲望,包含生理性欲望[本能]和满足生理性欲望过程中更好的来实现欲望[加欲]及理性的所望[希望]等意义。朱熹认为先验具有的道德性和属于人之自然本能的生理性欲望是天理。然而,他指出存在满足生理性欲望的过程中更好的来实现欲望的加欲。在他看来,加欲必然朝向有利于自身的方向发展而成为私欲的根据。与之相反,王夫之认为加欲是一种自然现象。根据王夫之的观点,加欲不是私欲的根源,私欲也不是加欲的直接结果。朱熹想通过消除利己心恢复先验地存在的普遍之道德原理来解决与现实相关的诸多问题。他认为先验普遍的道德原理之存在不是被确认的事实,而是一个信念体系,因此对同意此观点的人可以具有强有力的指导作用,而对不同意此观点的人,有可能成为空谈。王夫之把不断变化的气之运行与人类的生活紧密联系,认为生理性欲望的发现和满足生理性欲望的过程中更好的来实现的加欲和私人欲望的私欲等不应是被排除的对象,而应是被调整的对象。在他看来,所谓人生不是由先验不变的道德伦理构成,生物学的欲望与不停地重新形成的道德原理有机结合,实现公共义的人生。这种观点深刻考虑到不断变化的具体现实之重要性,对生活中必要的物质生产和经济活动等能够作出理论上的贡献。因此,这种欲望观可以说是指向由感性和理性的有机调和而形成的理想世界。  相似文献   

6.
冯友兰先生的直觉观源自对柏格森绵延直觉说的探究,经历三次变化后最终认为"直觉是一种负的方法"。柏格森同样看重"直觉"的方法论意义,但与"负的方法"并不等同,二者的处理对象与方式皆有差异;梁漱溟先生同样注重"直觉",但与冯友兰先生以"负的方法"解读直觉不同,梁以"良知良能"解释直觉。冯友兰"负的方法"有独特的意义,但也应注意其限度与前提。  相似文献   

7.
翻盘     
一九八五年十一月,宗璞打电话邀请梁漱溟出席其父冯友兰的寿宴。老友梁漱溟一口回绝,在给冯友兰的回信中,他没写上款,即不屑提其大名之意。信中说:“尊处来电邀晤,我断然拒绝者,实以足下曾谄媚江青。”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冯友兰先生人生境界学说的寻波探源,渊源有自,佛教思想"滋养及发达新的生体",以其丰厚的精神养料和深邃的逻辑因子启发、濡染、浸润着他,从而使冯友兰先生人生境界学说成其新理学中的一束多姿的奇葩。  相似文献   

9.
梁漱溟的生命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漱溟以“生命”“自然”为根本观念,生命观是梁漱溟思想的核心。梁早年笃信佛学认为欲望是人生的一切,由于有限的人生不可能满足无限的欲望,所以人生基本是苦的。受其父亲和当时西化浪潮的影响,他又从佛入儒并认识到,苦与乐与欲望无关,而全视乎生命的活泼流畅。生命是动的是活的相续,人生的意义在于创造,人能创造是因为人有“心思”,但“心思”仅作用于外在世界,对人的内在生命不起作用。梁的生命观受柏格森的影响甚大,但将生命归结为意欲却有失偏颇,而意欲与理智也很难分开;强调人生应向内追求固然不错,但任何生命意义的设置和实现都不可能离开自己生活于其中的社会与自然,且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内在于人的生命之中。  相似文献   

10.
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对保持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从认识论上说,它重视以形上学的"负的方法"觉解不可言说的神秘的"大全",由此敬畏无限与自然,从而有效克服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影响,为人类走出生态危机创造了理论条件;从价值论上说,它认为"大全的自然具有最高的主体性",主张人应"事天",重新赋予了自然以内在价值;从审美体验上说,它欣赏程朱理学那样对自然和世事的坦然和顺应,同时又注重亲和和顺应的主体性,这些观点成为了抑制人类扩张性主题的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说“境界”     
梁启超说人类从心界、物界两方面调和结合而成的生活叫做人生。我们悬一种理想来完成这种生活,叫做人生观。人对宇宙人生的觉解,各有不同。这种不同的觉解即指其中包含不同的意义,构成人所有的某种境界。冯友兰先生将人所可能有的境界,由低到高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相似文献   

12.
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在他的<人生的境界>一文(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高中<语文>第五册)中,"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以"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为目的,提出了他的人生境界说.  相似文献   

13.
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作为其"新理学"体系的精髓,有其哲学形而上的深厚理论依据。他的学说以逻辑分析为起点,通过融合新理学中的自然观、社会论、文化论,达到新理学的终极关怀——人生境界说。  相似文献   

14.
一张欲望支撑的圆桌——解读梁晓声的《泯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每个人的行为都是为满足一定的欲望,人生而有欲,不等于可以纵欲,欲望无涯,关键要做到欲望的平衡、朴实、理智、知足。人性是文学之脊,欲望是人性之脊。"人"字的一撇一捺的交汇点是欲望,支撑人的正反两个平面。人的欲望分析是中外文学作品青睐的共同话题。中国古代文学常将人的欲望描述成"锅子"形,西方文学则将人的欲望建筑成"亭子"形,而中国当代作家梁晓声在其长篇小说《泯灭》中却将人的欲望整修为"圆桌"形平面。  相似文献   

15.
冯友兰先生提倡"觉解"的生活方式,主张以正确的生活方法指导人生,求取人生的意义与幸福。但是,确立人的生活方法,又不仅仅是冯友兰人生哲学与人生境界相合一的现实追求。冯友兰的人生哲学,在理论上的真正追求是要诠释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他对于人生的意义或者说人生价值的理解,是通过其人生境界论来论释的。  相似文献   

16.
注重理性、发扬理性是冯友兰哲学与人生哲学的显著特征。在"新理学"体系中,冯友兰不仅把理性视为人的本质,还把个人对宇宙人生的理性觉解视为成就理想人格的关键;由此,他提出了著名的人生境界说和"哲学代宗教"说。从总体上看,冯友兰人生哲学继承并发扬了儒学注重理性自觉的精神传统。  相似文献   

17.
一、冯友兰的人生哲学体系对人的生命存在进行分层研究,这是古今中外诸多学者思考人生问题的一条重要思路。早在20世纪40年代,冯友兰就系统地提出一种新的道德哲学理论即人生境界说,成为在20世纪中国哲学领域的典型代表之一。  相似文献   

18.
冯友兰(1895~1990),河南唐河人。中国著名哲学家。其哲学思想的核心是“境界说”,冯友兰哲学中的境界是指由人的主观觉悟和了解造成的精神状态。后人评价他的境界说:“明‘哲学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之天理,泄‘人生的意义在于觉解’之天机。”上述的评价是否中肯呢?读一读《人生的境界》便知。笔者认为,把握以下“四个一”是解读本文的一种好方法。  相似文献   

19.
梁漱溟宗教观经历了从以佛教释宗教、以道德代宗教、以美育代宗教的嬗变;而冯友兰早年主张以诗歌释宗教,后来力主以哲学代宗教。他们都深入探讨了宗教的内涵,认为儒学非宗教。然而,他们的宗教观亦存在很大差异:在宗教思考方式上,梁漱溟重直觉,冯友兰重理性;在对宗教地位的认识上,梁漱溟认为宗教在人类文化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冯友兰认为哲学高于宗教;在对宗教的未来走向的认识上,梁漱溟前后观点并不一致,冯友兰则认为哲学在未来将取代宗教。他们对宗教的独特见解,对当下如何看待宗教仍可引为借鉴。  相似文献   

20.
本结合冯友兰大师“人生境界说”对教育与人生境界的问题展开初步探讨,重点阐述了人生境界与教育的相互影响与作用,并从四个方面概述了“人生境界说”对教育的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