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首先从人类生态需要出发,阐述了生态旅游是受广大民众欢迎的一种旅游活动,发展趋势乐观;其次,讨论了生态旅游概念内涵的发展;第三,比较了自然旅游与生态旅游在开发商目标、游客目的、利益分配、管理对策、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六个方面的差异;最后,着重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先进单位——黄山风景区”的管理模式,探讨了生态旅游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
生态旅游与生态文化有着必然的、深层次的联系。生态文化是一种价值观,是人改造自然的精神力量,它以可持续性、多样性为特点,运用系统、整体的价值观和方法认识、处理自然社会问题,其目的在于构建、维持“协调”,创造良好的自然、社会环境。生态文化将使人类进入生态文明时代。生态旅游是对生态文化的阐释与实践,从生态旅游发展历程和生态旅游主客体属性两个方面都渗透着生态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生态旅游作为解决旅游发展和环境保护矛盾的主要途径和手段在全世界得到迅速发展,但由于对生态旅游的真正涵义缺乏认识和理解,在发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资源破坏、生态系统退化的现象。本在对生态旅游概念和内涵阐述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旅游开发规划原则,重点对旅游设施的开发设计进行了规划,并归纳出生态旅游规划模式,以促进生态旅游与生态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为生态旅游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生态旅游的概念内涵,确定了内蒙古生态旅游的科学含义,对内蒙古生态旅游资源和旅游内容进行了九种基本类型、三个层次的划分,认为内蒙古生态旅游的发展应当实行自然生态与生态文化并重的策略,尤其应当注重对生态旅游资源的科学规划开发,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云南民族众多,具有千年历史的民族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异彩纷呈.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创造、积累了优秀灿烂的民族饮食文化,是发展生态旅游的宝贵资源.发展生态旅游不是一句空泛的口号,也不仅仅只是在自然景观和可视的民俗文化的表层开发方面作文章,而是应从一个地方自然和人文的深层内涵去挖掘,去充分满足旅游者更高层次的物质和精神需求.若能真正将民族、传统、自然、文化、餐饮融合荟萃,让旅游者在消费物质的同时,体验到自然的千古文化遗风,欣赏到古朴民族风情,感受到自然绿色,并展现出现代与历史、经济与文化的联系,才能完全符合现代生态旅游的需求,而其中的民族饮食文化正是我们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旅游餐饮最根本的宝贵资源.本文正是在对云南民族饮食文化调查研究和分析了旅游与旅游餐饮关系的基础上,从资源利用、现实分析、发展构想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就利用民族饮食文化发展云南生态旅游提出了一些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6.
生态旅游的特点及其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旅游是为适应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旅游方式。章对生态旅游的内涵及特点进行了新的探索与概括,并对如何发展生态旅游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论老庄生态智慧与生态旅游价值取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老庄哲学中丰富的生态智慧和崇尚自然的美学思想,与生态旅游所强调的保护资源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价值取向有众多契合之处。其古朴智慧的现代转换对于解决今天生态旅游发展的诸问题有着重要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8.
林静 《三明学院学报》2005,22(4):469-473
主要对生态旅游内涵、特点及三明市生态旅游资源状况、发展现状做了比较深入的调查研究,为今后进一步研究三明市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基础性资料。  相似文献   

9.
论张家界生态旅游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兴旅游发展,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随着旅游迅速发展,张家界凭借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众多游客,张家界的旅游得到快速发展。张家界生态旅游发展前景很好,但在开发中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予以解决。本文从生态旅游的概念出发,在充分了解了生态旅游的内涵及意义后,对张家界生态旅游现状及对策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0.
王薇 《昆明大学学报》2005,16(B10):92-95
乡村生态旅游是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相结合的一种旅游形式。“尊重自然、亲近自然、敬畏自然、爱护自然”的生态旅游思想与中国茶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不谋而合;生态旅游强调社区参与.乡村生态旅游应在保证环境效益的同时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弘扬中国茶文化,在乡村生态旅游中融人茶艺茶道。把形式的表演转变成为人们的一种身体习惯、精神需求和文化观念。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不仅可以弘扬中国茶文化及其它传统文化。还可以使乡村生态旅游沿着正确的方向和理念发展.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