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1公元纪年法现行的公元纪年法是从耶稣出生之年算起,这一年以前的年份叫公元前某年,以后的年份叫公元某年.但应该注意,没有公元0年这一年.我国是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采用公元纪年的,比如今年是公元2017年(可简记为2017年).因为没有公元0年,所以本文把公元前1,2,3,…,n,…年分别记作公元0,-1,-2,…,1-n,…年.因而,在下文中的公元n(n∈Z)年中都有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屏上鉴语《屏风帖》,草书,唐太宗李世民撰文并书于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四月二十二日。宋淳熙九年(公元1182年)祝宽天借观于从兄季平处,言于绍兴初得之于北人南渡者。姜尧章曾分别于宋淳熙十四年(公元1137年)、庆元元年(公元1195年)获观题识,称其高古,不乏风致。宋嘉泰四年(公元1204年)王允初刻石于临安余杭县(今杭州市余杭区)。元延三年(公元1316年),县令尹王  相似文献   

3.
海瑞,字汝贤,广东省琼山县人。生于明武宗正德九年(公元一五一五年),卒于明神宗万历十五年(公元一五八七年)。明世宗嘉靖二十八年(公元一五四九年)举人,会试下第,嘉靖三十二年(公元一五五三年)谒选,授福建南平县教谕。后历任淳安、兴国知县,至嘉靖四十三年(公元一五六四年),任户部云南司主事,次年五月,上疏  相似文献   

4.
郑板桥名燮,字克柔,板桥为其号(早年曾用理庵为号)。江苏扬州兴化县人,生于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十月二十五日,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四十四岁时,中第二甲第八十八名进士,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春至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出任范县令,后转为潍县令,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辞官返回故里,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十二月十二日卒,终年七十三岁。郑板桥在范县的五年内,写下了大量的诗、词、书信等,本文拟以此管窥郑板桥思想之一斑,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5.
学习历史 ,必然要涉及到公元 ,世纪和年代 ,可是现在的历史教材中没有这方面的详细介绍 ,给同学们学习带来了一些困难。笔者针对公元 ,世纪和年代 ,谈一点看法 ,供同学们参考。一、公元公历 3 2 5年 ,当时的罗马皇帝规定儒略历为基督教的历法 ,但没有规定哪一年是它的起点。公元 53 2年 ,僧侣狄奥尼西认为基督教 (即耶酥 )诞生在 53 2年前 ,下一年应是 53 3年 (现在的公元纪年法是从这年开始使用的 ,并非始于公元1年 )。习惯上常常把耶酥诞生年定为公元元年 (即公元 1年 )。公元前用“B·C”表示 ,公元后用“A·D”表示(拉丁语的缩写 )…  相似文献   

6.
北周作家王褒的生卒年,史书无明文记载。曹道衡先生《关于王褒的生卒年问题》一文①推测其生年为公元511年、卒为公元574年,此说误。笔者认为王褒当生于梁天监十六年(517)、卒于周大象二年(580)。王褒集中有《玄圃浚池临泛奉和诗》,很值得注意。玄圃在洛阳。庾信也有《奉和浚池初成清晨临泛》诗,王庾二诗当是奉和咏某周帝东游洛阳时作。按周帝东幸洛阳一带,只能是建德六年(577)正月以后的事。因为北周、北齐长期敌  相似文献   

7.
王维的出生年份问题,两《唐书》没有记载,长期以来不能加以肯定。学术界对该问题讨论颇热。就20世纪以来学术界的探讨情况看,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1)公元701年说;(2)公元692年说;(3)公元694年或695年说;(4)公元699年说。  相似文献   

8.
苏轼从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二月贬官黄州,到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四月改授汝州团练副使,在黄州共呆四年多的时间。从宋哲宗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十月谪居惠州,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移海南儋州,到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六月渡海北归,在岭南共生活了六年多.这十来年是苏轼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文学创作的大丰收时期。 苏轼的一生在政治上无所建树,主要功业在文学创作上,而创作高峰则在黄州与岭南这两个时期.如其《自题金山画像》中感叹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相似文献   

9.
“出淤泥而不染”的成语,出自周惇颐的《爱莲说》.周颐惇,北宋学者,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省道县)人,生于宋天禧(真宗朝)元年(公元1017年),死于宋熙宁(神宗朝)六年(公元1073年).曾知南康军,因为在庐山莲花峰下的小溪上,建造了一所住屋,拿他营道故居的濂溪作为这所住屋的名字,于是后人就称他为濂溪先生.他的学说对于以后理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著作有《太极图说》、《通书》等,后人编为《周子全书》.  相似文献   

10.
一白鹿洞书院的史实诸问题来信说到白鹿洞书院的史实问题,就我所知,简复如后:(一)北宋时期的白鹿洞书院(或称白鹿洞书堂)曾三起三落。大约是开宝九年,即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至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江州地方人士于庐山国学的旧址建学馆,聚徒讲学。这是白鹿洞书院的开始。所以目前所能看到的白鹿洞书院志书均称:白鹿洞于“宋初是置书院”。太平兴国二年知江州周述将此事奏告朝廷,并请求赐书。太宗批准了他的请求,将国子监印本九经“驿送至洞”。这次兴起至太平兴国五年或七年就衰落了。为什么说五年或七年呢?因为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讲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洞主明起将南唐庐山国学留下的学田献给当局,自己  相似文献   

11.
认识刘禹锡     
[姓名]刘禹锡,字梦得 [性别]男[年龄]七十一岁,生于唐代宗(李豫)大历七年(公元七七二年),卒于唐武宗(李炎)会昌二年(公元  相似文献   

12.
要想知道历史上的某一年是干支的哪一年,可用以下方法推算:(一)公元元年,即西汉平帝元始元年,是辛酉年.据此,可推知公元元年到公元十二年的干支是:辛酉(1)、壬戌(2)、癸亥(3)、甲子(4)、乙丑(5)、丙寅(6)、丁卯(7)、戊辰(8)、己巳(9)、庚午(10)、辛未  相似文献   

13.
阿拉伯数字的用法 1.公元世纪、年代、年、月,日和时刻。 例如:公元前8世纪,20世纪90年代,公元前366年,1997年7月1日,4时30分,6时3刻,下午3点。 2.世界纪元和中国民国纪年。 例如:伊斯兰教历太阳历法纪元1359年(公元1980年),罗马纪元2733年1月1日(公元1980年1月14日),日本开国纪元2640年或昭和55年(公元1980年),民国35年(公元1946年)。 3.记数与计量(包括正负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比、约数等)。  相似文献   

14.
赵秉文教育思想琐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秉文(公元1159年——公元1232年),字周臣,晚年自号闲闲老人。磁州滏阳(今河北磁县)人,金朝著名的文学家、学者和教育家。他出生在一个世代士大夫的家庭中,“幼颍悟,读书若夙习。登大定二十五年(公元1185年)进士第。”起初,他曾在邯郸、唐山、南京、安塞等地作地方官,后经人推荐在“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入为应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诰。”①因上书论宰相胥持国和刑狱征伐二事触犯了朝庭和权贵而被免官。承安五年(公元1200年)的时侯,政治军事形势的发展都证实了赵秉文以前  相似文献   

15.
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冼夫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冼夫人是南朝梁、陈及隋朝之际我国越族的杰出首领,梁朝高凉郡(治所在今广东阳江县境)太守冯宝之妻,因为她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功劳卓著,隋文帝时封为:“谯国夫人”,史称冼夫人。当时的岭南地区,居住着俚、僚等许多少数民族,通称越族,或称百越、南越。冼夫人属于俚族,俚族是越族中人数众多的一部分。冼夫人是岭南高凉郡(其故里一说在今广东高州县雷洞村,一说在今电白县山兜村)人,大约生于梁武帝普通三年(公元522年),卒于隋文帝仁寿二年(公元602年)。她家“世为  相似文献   

16.
古代突厥文是我国历史上曾活动于蒙古草原的突厥汉国(公元522——744年)和回鹘汗国(公元744——840年)以及高昌回鹘王国(公元840年以后)使用的一种音素、音节混合型文字。此外,这种文字也曾为古代居住在西伯利亚叶尼塞河流域的黠戛斯(今柯尔克孜族的祖先)使用过。  相似文献   

17.
梁陈宫体诗之迅速发展期主要在梁普通四年(公元523年)前后至陈至德元年之前(公元583年)的近60年中,当时社会环境较为安定、诗人众多、年龄结构合理。宫体诗变质于陈后主至德元年(公元583年)前后至陈祯明三年(公元589年)的近10年之间。这时,诗体风格单一,曾有建树的诗人徐陵、沈炯、阴铿、张正见、顾野王等人已经谢世,但是,这近10年时间不能代表整个宫体诗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18.
《涧泉日记》是一部记录宋代史实、品评人物和考证经史的学术性笔记,它对研究宋代历史和文学,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作者韩淲,字仲止,号涧泉。南宋人,生于绍兴二十九年(公元1159年),卒于嘉定十七年(公元1224年)。韩淲出身于一个“文献、政事、文学为一代冠冕”的世家,但“遭逢乱世,坎坷退居,”所以他一生没有作什么大官,只是因为他父亲吏部尚书韩元吉的原因,荫补为京官。当时正  相似文献   

19.
向阳 《现代家教》2000,(9):61-61
公元即公历纪元。相传以耶稣基督的诞生年为公元元年。现在这种历法已为世界多数国家所采用,所以叫公元。世纪一百年叫做一个世纪,从公元元年到100年叫第一世纪。公元101年到公元200年叫第二世纪……依此类推。(1901年到2000年叫第二十世纪)年代每世纪中又以十年为一年代,其中10——19年叫一十年代,  相似文献   

20.
曹操,字孟德,公元一五五年生于沛国谯(qiáo,音乔)县(今安徽省毫〔bó,音伯〕县),公元二二○年病死于洛阳。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是历史上杰出的法家代表人物。公元一七五年,任“洛阳北部尉”;公元一八九年,于陈留(今河南省陈留县)起兵讨伐董卓;公元一九二年,曹操镇压黄巾起义,黄巾败降;曹操得戎卒三十余万,男女百余万口,大大增强了自己的军事力量,同年任兖州牧。后来,曹操采纳了毛玠(jiè,音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