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教行进间投篮时我们一般采用如下顺序进行:1、持球模仿练习(1)左脚在前,右脚在后站立,右脚左脚连续跨两步跳起投篮。(2)同上站立,将球向前轻轻抛起,做跨步接球,迈步跳起投篮动作。(3)两人一组,相距一大步,一人单手持球于体前,另一人做跨步拿球,迈步举球,跳起投篮动作。2、行进间拿固定球的单手投篮。3、运球投篮。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以上几个练习,学生们都能较快掌握动作。但要讲究技术动作的熟练性、实战性,就存在着许多不足:一、第一步跨步变成了跳步行进间投篮是篮球比赛中快攻的基本战术,讲究的是一个“快…  相似文献   

2.
<正>一、教学绝招绝招1:利用技术动作学习的迁移,掌握"跨步接球,上步投篮"的动作练习方法:行进间跨步接球后再上一步(两步)传球;行进间跨步接球再跨一步向前上方传球(引出行进间投篮动作);观察行进间投篮完整动作并模仿。练习实效:通过对已有行进间传接球知识的延伸和迁移,使学生能比较顺利地掌握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的"跨步接球,上步投篮"动作方法,尤其是"跨步接球"的衔接和脚步动作的方法,为后续巩固提高技术动作质量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3.
行进间投篮是篮球运动的基本技术,是高中阶段的基本教材。行进间投篮包括运球后跨步接球行进间投篮和跑动中跨步接传球行进间投篮。对初学行进间投篮的学生,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采用以下教法,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本课设计思路:篮球行进间投篮作为新教材进行教学时,学生学习经常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原因在于一是学生对球的控制能力弱,尤其是女生,二是学生对"跨步接球"动作概念不清晰,三是教师对学生要求过高,  相似文献   

5.
篮球是广受学生喜爱的一项体育运动,也是中学体育教学中的一项必教的技术。而行进间投篮是篮球运动中一项重要技术,它具有其它投篮动作所不具备的优势:可以切入分球,可以直接得分,同时具有较强的牵扯和造成对方犯规的可能。它是篮球初级教学中的必修项目。行进间上篮是由跨第一步的同时接球,第二步跳起来在空中投篮这两部分组成。初学者由于对行进间投篮技术动作的概念不清,很容易造成“带球跑”和跨第一步接球后直接就投篮的错误动作。同时考虑的问题是如何提高命中率。篮球比赛中任何技术都是围绕着一个中心:命中率。一支球队无论…  相似文献   

6.
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是初中篮球教材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运用分层教学,一般通过两节课就能使学生基本掌握该技术,具体做法如下: 1.把篮球场分为4块,分别划为4个层次。第一层次内,学生轮流持球按标志线做出右脚跨出一大步,迅速迈左脚并用力蹬地跳起举球上肩,当跳到最高点时伸臂压腕将球投出的练习。凡是较好完成此练习的立即升入第二层次学习。 2.由一学生单手托一球向侧平举,练习者在跑动中按跨步接球、上步起跳、腾空投篮顺序做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练习。 3.掌握上一练习的学生转而练习下一动作:在距球篮3~4m处运球一次即做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此练习为重点,必须加强指导,反复练习。  相似文献   

7.
任课教师:嵇明海人数52人男28女24一、教学内容1)篮球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和行进间双手或单手低手投篮。2)发展身体的各种练习,技巧;复习前后滚翻。二、教学目标1)运动参与:通过本课教、学、练的过程激发全体学生能积极参与认真学练本课内容。基本掌握篮球行进间投篮的动作技术及练习方法,并能了解技巧前后滚翻的练习方法。2)运动技能: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主动合作学习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使80%~85%以上的学生能基本掌握篮球行进间投篮动作技术。90%~95%以上的学生能基本掌握技巧前后滚翻…  相似文献   

8.
篮球行进间投篮通常称"三步上篮",在传统的教学教法中,一般采取以下几步来进行教学(以右手投篮为例):1)徒手模仿完整动作;2)左脚上步举球;3)教师或同伴托球,练习者走动中或慢跑中跨右步接球;4)运一两次球完成三步上篮动作;5)正常运球完成三步上篮动作.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有其独特的优点,但这种教法难度的跨度稍大,对于初学者和技术水平较差者往往难以掌握,尤其在跨步接(起)球这一重要技术环节上.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一套循序渐进学习行进间投篮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9.
行进间投篮一般多在快攻或切入篮下时运用,俗称跑动中投篮。是篮球运动的一项基本技术,也是中学生篮球课学习的主要内容之一。体育老师教学一般主要是这样三步:1)徒手模仿。按跨步接球、上步起跳、腾空投篮的顺序作徒手模仿练习。2)跨步取球。一人托球,学生跑到前做跨步取球,再上步起跳腾空投篮练习。3)学生向前跑,接迎面(侧面)抛来的球做行进间投篮练习。在这过程中有的老师又增加一些辅助练习手段,如在地上划线,规定学生步子的大小或在地上写字,要求学生踏在右左字上,用喊  相似文献   

10.
在篮球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教学训练时,学生们在完成动作时经常出现接球与跨步的不协调,步法较乱,水平速度太快,跨步没有节奏,起跳点的选择不准,空中滞空时间短,投球出手用力不协调,动作快而不稳,低而不准等现象。如何使学生能尽快地掌握这项基本技术,提高教学质量,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我们从利用踏跳板、跳箱做俯卧式跳高技术的辅助练习中受到启示,能否将此器械运用到篮球行进间投篮教学中呢?  相似文献   

11.
<正> 行进间投篮由于学生运球、接球能力差,协调性不好,经常出现的问题是:徒手练习做对了,拿着球练却错了;跨步、接球不同时;上下配合不协调。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采用渐进练习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大大缩短了学生掌握这种技术的学习时间,现向大家作一介绍。 1.学生成体操队形站立,模仿教师做跨步接球、上步起跳、腾空投篮的徒手练习,体会“一大二小三高跳”的要领。  相似文献   

12.
<正>易犯错误1:行进间步数乱,动作不协调。原因分析:学生对动作概念不清,跨步接球左右脚先后次序错误。纠正方法1:让学生课前了解动作要领,明确哪只手投篮就先跨哪一侧的脚,同时利用原地的自抛跨步接球等方法,反复体会动作,明确动作轨迹,为课堂技术学习做好铺垫。纠正方法2:利用标志桶,徒手脚步练习(图1-1),明确第一步"跨"的动作,第  相似文献   

13.
<正>在2015第5期有一篇题为"行进中单手肩上投篮教学绝招"的文章(以下简称原文)。笔者是个篮球的狂热分子,对原文认真地研读和反复试验后。认为原文提出的三个绝招值得商榷。现在整理出来,和同仁们一起探讨。一、技术学习难易顺序混淆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根据持球技术动作可以划分为:运球投篮和接球投篮两种。运球投篮就是俗称的  相似文献   

14.
行进间投篮,由于学生运球、接球能力差,协调性不好,经常出现如下问题:徒手练习时做对了,持球练习时却做错了;跨步、接球不连贯,不能同时进行;上、下肢配合不协调等。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采用“划线、标字”教学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大大缩短了学生掌握这种技术的学习时间。现向大家作一介绍。1.学生体操队形站立,模仿老师做跨步接球,上步起跳,腾空投篮的徒手练习,体会“一大、二小、三高跳”的技术要领。  相似文献   

15.
曹肖雄 《体育教学》2011,31(3):72-72
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是篮球教学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其技术关键在于如何控制好运球的节奏和出手投篮动作。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学习中,不少学生,特别是女生经常出现走步违例和投篮动作脱节现象。本文以右手投篮为例,强调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教学应以运球节奏为基础,以脚步动作和投篮技术为核心。  相似文献   

16.
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是篮球教学中的一项基本内容,投篮是进攻得分的唯一手段,我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发现,由于学生的身体素质差,特别是协调性较差,不少学生尤其是女学生很难掌握其动作要领。如何使学生能够较快地掌握该项技术动作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通过教学实践总结以下教学要点:  相似文献   

17.
姚振  陆颖 《体育教学》2006,(6):56-56
跳投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技术,其教学内容主要有原地单手肩上投篮、行进单手投篮、跳起肩上投篮和接球急停运球急停跳投等。在教学与训练中常常会出现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所以需要认真观察、归纳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改正方法,强化基本功训练,打好跳投基础。一、存在问  相似文献   

18.
<正>一、体育课堂教学用语基本要求1.教学用语必须准确准确的教学用语是课堂教学的基础。本文所认为的语言的准确性是指教师准确表述概念、规律、原理等内容,清晰地传达思想情感。教师在表述过程中,不能含糊不清、模棱两可、互相矛盾,更不能出现错误讲解。让学生通过听获得的信息和看的示范保持高度一致,从而建立正确且清晰的运动表象。案例:在行进间运球单手低手投篮教学中(以右手为例),教师的准确表达是"跨右脚的同时双手接球,第一步和第二步为跨步,第三步跳起投篮";如果教师高  相似文献   

19.
<正>以右手投篮为例,接球同时右脚迈步,再左脚迈步,起跳投篮。行进间上篮是小学生比赛中的主要得分手段,因此小学生很乐于掌握这项技术。但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在初学行进间上篮时,学生很容易犯一些错误。在长期的小学生篮球教学实践中,笔者反复探究其产生原因,并总结出了一些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20.
<正> 行进间投篮,是篮球比赛中运用较多,有实用价值的最基本的技术。当学生掌握传接球、运球、投篮后就可以安排行进间投篮的教学。行进间投篮可以在场上的各个角度和各种位置跑向篮下,并在跑动中接球或运球突破投篮。怎样让学生尽快掌握这个技术呢?可采用如下练习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