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问题的提出1.1研究意义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独特风格的一项运动。散手历史悠久,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有"手博六篇",手博即为徒手进行的搏斗。历代由于名目不同,称谓也不同,有"角力""手搏""相散手""卞""弁""白打""抱手"等说法。  相似文献   

2.
武术现代化首先是理念现代化——套路的形成与发展辨析武夫《乐雅·释训》云“暴虎,徒搏也”郭璞注云:“空手执也”除搏兽外还有搏人的记载。如《周礼·夏官·环人》“(环人)搏谍贼”。即拘捕之法包括“手搏之技”。《汉书·艺文志》班固曰:“技巧者,习手足,便器械...  相似文献   

3.
一、《汉书·艺文志》此书“兵书”类的“兵技巧”,部分介绍了武术,共有13家,199篇,大多介绍射法,其中介绍武术的有“手搏六篇”、“剑道三十五篇”和“蒲苴子·戈法四篇”。这些都是中国古老的武术书,虽然都已亡佚,但可看出中国最早在后汉时代(公元25~220),拳术和剑术等武术技巧即已成形。《汉书》系班固(公元32~92)所著,共百卷,其中第三十卷是《汉书·艺文志》,专门记述图书目录。  相似文献   

4.
《汉书·卷六十八·霍光金日(石单)传》:“日(石单)摔胡投何罗殿下”。唐·颜师古《注》引孟康曰:“摔胡,若今相僻、卧轮之类也。”《文选·卷十一·景福殿赋》:“僻脱承便,盖象戎兵。”唐·李善《注》引《汉书音义》云:“摔胡,若今相僻、卧轮之类。”孟康与《汉书音义》作者所说之意为  相似文献   

5.
朱瑞琪教授     
朱瑞琪教授,男,1950年2月生,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武术协会常委、裁判委员会副主任,北京体育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武术协会副主席,国际A级武术裁判员。曾任北京体育大学武术学院院长。朱瑞琪教授是中华武林百杰之一,中国武术八段。在多年的学术生涯中,朱瑞琪教授硕果累累。著有:《中国武术散手教程》、《中国散手》、《全国武术训练教材》、《全国武术馆校教材》、《国际武联指定教材》、《中国武术段位制教程(副主编)》、《中国武术百科全书(项目副主编)》、《中国南拳系列规定套略》、《南拳教学》、《武术格斗技术教学》、《南拳入门》、《南拳入门与提高》、《中国武术运动教程(副主编)》等十余种著作;发表了:“目前南拳竞赛套路的技术现状及训练重点之研究”、“论散手实战中运用距离差时间差空间差打法特点及训练对策”、“中国武术散手与跆拳道、业余拳击之比较研究”、“竞技武术散手攻防战术行动运用现状的定量分析”、“中国武术散打王赛制与市场的研究”、“中国功夫-美国职业拳击对抗赛的赛制与市场的研究”、“我国男子散打运动员身体形态的研究”、“现行竞技武术散打竞赛规则实施状况的调查”等多篇学术论文,其中数篇入全国体育科学大会。  相似文献   

6.
现介绍一份周代铭文中的徒搏史料,供关心此道的同志们参考。这就是《翏生盨》的当作空手搏斗讲的“暴”的本字(见图2)。古文献空手打虎叫“暴虎”,如《诗·郑风·大叔于田》“襢裼暴虎,献于公所。”毛《传》“暴虎,空手以搏之。”这是光膀子空手打死老虎,献给郑国国君。体力武功只在武松之上,不在武松之下了。《论语·述而》也提到“暴虎”。这是人类几十上百万年与猛兽拼斗的经验技巧的结晶。对虎有手搏的技巧,对人自不用说。  相似文献   

7.
一,武术散打竞赛的形成与发展(1978年-1988年)武术散手俗称散打,古代称”相搏”“手搏”“白打”“手战”等。由于这种对抗形式是在规定的高台上进行的,又称打擂台。民国时期,曾试图将打擂台这种形式以体育比赛的形式展现出来,但由于旧中国的内忧外患,政治的腐败,散打项目的开展,未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8.
针对散手运动技术单词,无特长技术的现象,提出了“接触性”打法训练(推手技术)是提高特长技术的一个重要途径,并对其应用于散手训练中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散手运动自1979年作为中国武术竞技项目开展以来,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已在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推广、普及与发展。但有关散手运动的技术、战术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却远远不能满足运动实践的需要。在散手比赛中,“下擂台”技战术,运用较多,威力较大。本文根据“下擂台”在散手比赛中的运用情况,探讨了“下擂台”技战术的应用规律,旨在为提高散手运动技术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鹰手拳概述     
“鹰手拳”亦称“岳氏鹰手拳”、“岳氏散手”、“岳式连拳”。传说是我国民族英雄岳飞所创,岳飞从少林寺馀绪大师学得武技后。经过实战整理,改编成了外形并不美观,但非常实用的散手手法,并将该手法传授于部下将士。岳家军将此散手手法用于战场上,大败金兵。“岳氏散手”由此名声大震,并得以广泛流传。  相似文献   

11.
秦犁 《钓鱼》2006,(9):21-22
程宁把他的光碟《手竿钓鱼200问》称为“从‘零’到‘高手’的直航”,说只要三小时,就可以了解到平常需要两年时间才能掌握的手竿钓鱼的所有要领,航程结束时,你就是一位准钓鱼高手了。可是钓鲫鱼、鲤鱼可以,钓鲢鱼除了以前说的14招外,他在《手竿搏鲢技术》中的一个细节疏忽了,就不行。这就是——“热窝”锁鲢术从获得第5届“钓王杯”冠军之后,程宁“改行”了,从事鱼文化传播,至今已出版了7套光碟。2006年问世的《手竿搏鲢技术》虽然选择了北京的水库,但对于遍布大江南北的湖泊、池塘、河道等自然和半自然环境中怎样钓鲢是有着广泛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武术(散手)运营机制的改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献资料法,分析了武术(散手)竞赛市场的现状,提出武术(散手)运营机制改革是武术(散手)运动发展的必然趋势;论述了根据运动卡特尔(sports cartel)建立武术(散手)职业运动联盟及其结构、基本框架和作用。  相似文献   

13.
兵家与武术的同源与交流——兵家与武术文化论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的“兵家”,主要指对军事的研究与著述,是古代战争文化的集中体现。早在汉代学者对先秦古籍的整理分类中即有兵家一类。《汉书·艺文志》著录古兵书已有五十三家,至清末,古代有关兵家的著述多达1304部,现存288部。可  相似文献   

14.
人民体育出版社最近推出了一票融主要进攻技术、实用掉这自海事、防守字防守反啬为一炉的教学录像带。录像刚刚上市,消息便不径而走,许多读者打电话、写信间我们讯问自关这言录像带的情况。为此,记者写门采访了《学散手》的制片人孙剑游和演示李村勤。记者:最近,很苦读者给我们n电话、写信讯问《学散手》这基录像带。很多读者不太清楚究竟什么是散手,请您介绍一下。李付勤:散手是一顶住手搏击根义的技术,是武术运动的对抗性形式,俗称形打。一般说的现代散手运动则是指两人以踢、打、摔.事者技法为基本素材,按照规定的场地、时间…  相似文献   

15.
散手竞赛规则的变化与训练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促进武术散手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在天津召开的武术训练工作会议之前,国家体委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就开始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对1990年审定出版的《武术散手竞赛规则》进行修改。广泛听取各方面人士的种种意见之后,通过多次专门会议的分析、讨论、研究,求大同存小异,审定出版了1996年《武术散手竞赛规则》(以下简称新规则)。  相似文献   

16.
一具有灿烂古代文明的中国也是古老的球类王国。相传蹴鞠为“黄帝所作”。(1)据《史记》、《西京杂记》的记载,战国时期已经有众多踏鞠者。汉代的军队中在踢球,因此《蹴鞠》二十五篇被《汉书·艺文志》列入兵书类。历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球类运动不断发展,并衍生出新的运动项目。进入宋代,社会经济空前跃进,全国垦田数超越汉唐盛世,其增长速度甚至连明代也难以企及。单位面积粮食产量普遍是唐代的1.5倍到2倍,其中江南两浙地区粮食亩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体育史简编》(人民体育出版社,1984版)一书的作者在论及汉代蹴鞠作为军队的主要运动项目时写道:“在战争期间,蹴鞠仍是军中的主要运动项目之一。《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及《汉书·卫青霍去病传》  相似文献   

18.
一个优秀的散手运动员,必须具备良好的绝对因素(身体结构、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和心理品质)和基本因素(后天训练)。作为绝对因素,选材是十分重要的。散手运动员的初级选材,是中级、高级选材的基石,是散手运动员走向成功的保证,是提高散手运动技术水平的重要一环。笔者认为散手运动的初级选材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 心理选材  相似文献   

19.
严涛 《中华武术》2006,(4):18-18
太极拳散手之变化均由推手听劲而来,能听劲则散手方能用之而且适当。《太极拳论》云:“由招熟而渐悟懂劲(招即是散手),由懂劲而阶及神明。”可见招熟是第一层功,懂劲是第二层功。招熟不难,懂劲最难。譬如对方打来一拳,若不先粘住,则不能听人劲;不能听人劲,则不能或左、或右、或高、或低、或进、或退而施用散手。粘住对方后,若对方手往上起,则亦随之而起,即可以左手击其胸部;若对方手往下落,则随之下落,以左手击其面部;若对方手往前进劲偏:于左,则随之向左化去其力,即可分手以左手粘之,腾出右手击其头部;劲偏于右,  相似文献   

20.
李广的武艺     
李广,西汉时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北)人,是武艺高强的著名战将。他出生于一个武艺世家,先祖李信,就是在荆轲刺秦王失败后,奉秦王军令率兵追击燕太子丹直到辽东的那位秦国将军。所以李广家是一个标准的武艺世家。“广家世世受射”(《史记·卷一百九》),骑射等武艺世代家传,李广自幼便受到严格的武艺训练,武艺很精湛。有一次李广外出打猎,把草丛中的石头错看成老虎,张弓射去,到跟前一看,原来是块大石头,李广的箭已经射进石里,”中石没矢”(《汉书·卷五十四》),整个箭头都没了。李氏子弟个个射技高强,竟没有人能够超过他。李广拙于口才,不大说话,与朋友相处饮酒,常常“以射为戏”(《史记·卷一百九》)。他身材魁伟,两臂修长,当时人称为“猿臂”(《史记·卷一百九》)但动作敏捷,最善于抵近射击。作战时,情况再紧急,敌人不入数十步决不发矢,“发即应弦而倒”(《汉书·卷五十四》)。 汉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大举入侵,攻陷了朝那要塞,北地都尉战死。汉文帝派遣战车一千辆、骑兵和步兵十万进行反击。就在这个战云密布的隆冬,李广和他的堂弟李蔡,以世家弟子的身份从军,参加了这一次对匈奴的大战。李广“用善骑射,杀首虏多”(《史记·卷一百九》),获得了中郎(禁卫侍从官)的称号,并得到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