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 毫秒
1.
本文从冷战后美国对”台湾问题”的态度来分析这一时期美国的对华政策,即从“遏制”到“接触”,到建立“战略性伙伴关系”的原因及过程。同时也从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态度提出了自己对今后中美关系的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2.
从遏制中国、实现其亚太及全球战略和维护其在台的经济利益等方面看,美国都将 台湾作为其“不沉的航空母舰”。而从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考虑,美国又不能与中国全面 对抗。这样,美国在台湾问题上就陷入了两难困境:如不干预,让中国统一台湾,则其“航 母”沉没;如干预,则可能与中国全面对抗。美国左右权衡,应付这种两难困境的办法就是 避重就轻,维持现状。  相似文献   

3.
台湾是中国的固有领土,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但台湾问题始终是中美之间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纵观台湾问题形成的历史,我们总可以发现美国人的身影,美国为了自身的战略利益,不断违反中美公报中的有关规定,插手台湾事务,甚至利用台独分子破坏中国统一大业。进入新世纪,美国在台湾问题上仍未放弃“帝国情怀”,这就决定了中美将会在台湾问题上继续斗争,而中国一定会实现统一。  相似文献   

4.
台湾问题是中美日三边关系中的一个焦点。美日联手干预台湾问题的战略图谋在于共同遏阻中国的统一与强大。中国面临的中美关系安全困境与中日关系安全困境相互作用,使中国解决台湾问题的战略空间受到挤压。在台湾问题的解决上,美国和日本将不会扮演积极角色,对此我们不能抱任何幻想。要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主动权;要利用中美日之间的共同战略利益敦促美日恪守“一个中国”原则,不支持台湾独立;要最大限度地争取台湾民心,为和平统一奠定民意基石;同时,要针对“台独”分裂势力,做好不得已时用“非和平方式”粉碎其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图谋的准备。  相似文献   

5.
未来中国准备武力解决台湾问题肘,美国最可能的反应是根据《与台湾关系法》,首先最大限度地给予台湾当局军事上的援助(比如军用物资、顾问和技术人员等),并可能根据战争形势发展“在一定程度”军事介入台湾问题,“一定程度”的上限就是避免与中国进行全面军事对抗,因为与中国进行全面军事对抗恰恰有悖于美国的全球战略利益。  相似文献   

6.
台湾的现状表明其要继续走“台独”道路。中国政府对此绝对不会坐视不管,提出要早日解决台湾问题,美国则从自己的战略利益出发在两岸之间玩平衡游戏,但这只能应付一时,不能应付长久。  相似文献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美国对台政策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从其“变”的过程中可以总结出三条“不变”的基本规律。根据这些不变的规律,中国必须围绕自身国家利益制定对台工作的基本方略,同时要借助于“大两岸”(中国—美国)关系推动“小两岸”(大陆—台湾)关系的发展,要继续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加大两岸经贸整合,最终实现中国的国家统一。  相似文献   

8.
试论台湾问题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70年代初中美关系开始缓解后,台湾问题一直是影响中美关系的一个核心问题。台湾问题牵涉到中美双方的利益,中美关系能否顺利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台湾问题能否得到妥善解决。从美国本身的利益出发,维持台湾现状是至关重要的,出于全球战略的考虑,美国绝不会轻易放弃对台湾的控制和干预。对于中国而言,祖国统一是没有任何讨价还价余地的。鉴于双方立场迥异,可以预见,在中国完成统一大业之前,台湾问题将始终是中美关系中一个不稳定因素  相似文献   

9.
美国因素是两岸长期分离的主要外部因素。台湾问题中的美国因素表现为政治上强化美台实质关系,外交上支持台湾“拓展国际生存空间”,军事上扩大对台军售,经济上加强双方经贸关系。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根本政策目标是希望维持台海现状,最大程度地实现美国的政治、经济和战略利益。应充分认识到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干预台湾问题的可能性在增加,但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其影响也不可能无限度地扩张。  相似文献   

10.
可以说,从50年代到现在,在处理海峡两岸关系问题上,美国政府保持台湾的分离状态,防止台湾与中国大陆统一的政策并未发生实质性改变。美国这样做的主要理由,是借助台湾这艘“不沉的航空母舰”来牵制中国,防止在亚太地区出现一个强国。...  相似文献   

11.
五、六十年代苏联诗歌引以自豪的是呼应所有“永恒”主题的抒情诗。“永恒的主题”使抒情诗打破统治文坛多年的“颂体”,走向新生与繁荣。一方面,老一代抒情诗人重新得以肯定,新一代青年诗人开始崛起;另一方面,诗歌的题材更为宽泛,风格呈现多样化特征。“永恒的主题”无疑在表现自我、抒发性情方面找回了真实鲜活的生存个体———“自我”。  相似文献   

12.
本文较为系统地剖析了爱因斯坦之所以能够出奇制胜,一举成功地创立了彪炳史册的狭义相对论,完全取决于他具有极高的智商与情商.旨在揭示孕育相对论这一全新时空图式的心理品质诸要素形成的原因及其智慧发生学的价值.以此激励今人,惠及来着.即在使其充分领受人类智慧的洗礼的同时,传承人类知性的火种,借以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的繁荣强盛.  相似文献   

13.
笔者初步介绍了我国50、60年代探索辩证逻辑对象的部分国内学者的不同观点,即:(1)辩证逻辑的对象是唯物辩证法;(2)辩证逻辑的对象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在思维领域中的具体运用;(3)辩证逻辑的对象是研究辩证思维的形式与规律的科学;(4)辩证逻辑的对象是研究思维的内在矛盾的形式与规律的科学。  相似文献   

14.
In this essay Kelvin Beckett argues that Richard Peters's major work on education, Ethics and Education, belongs on a short list of important texts we can all share. He argues this not because of the place it has in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as important as that is, but because of the contribution it can still make to the future of the discipline. The limitations of Peters's analysis of the concept of education in his chapter on “Criteria of Education” are well known. In the chapter on “Education as Initiation,” however, Peters offered a synthetic sketch of education that, Beckett argues, points us toward a more comprehensive definition of education, one which, he maintains, can be accepted by all philosophers, regardless of the tradition they work in.  相似文献   

15.
农村金融救济是20世纪30年代救济农村的重要举措。这一活动对今天的农村经济建设有以下三点启示:(1)筹建完善的农业金融制度是农业经济持续发展的保障;(2)推动农民组织化、农产改良和农产品商品化应是农村金融业的重要经营原则;(3)发挥农村金融救济的效果要考虑到诸多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6.
论70年代以来美国对台湾政策的变动性与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70年代以后的冷战 2 0年 ,美国对台政策通过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表现出较大的甚至是根本性的变动。其变动方向是逐渐接近中国大陆立场的。冷战后 1 0年 ,美国对台政策在实际做法上已背向中国大陆的立场 ,其对华的伤害和干涉程度已远远超过冷战期间。总括冷战期间和冷战后 ,美国对台政策的变动 ,既没有根本放弃对台的错误立场 ,也没有打破 70年代以来中美双方所确认的原则立场。美国对台政策的稳定性实质上保持在既不公开放弃一个中国的立场而与台湾建立正式官方关系、也不放弃与台湾继续发展“实质关系”的框架内  相似文献   

17.
钠硫电池性能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钠硫电池具有容量大,体积小,寿命长,效率高的优点,原材料广,制备成本低,不受场地限制,维护方便.广泛应用于削峰填谷,应急电源,风力发电等可再生能源的稳定输出及提高电能质量方面,是各种先进的二次电池中最成熟最具潜力的一种先进储能电池.  相似文献   

18.
文章先分别简述了高名凯、吕叔湘、王力早期著作<汉语语法论>、<中国文法要略>和<中国现代语法>中的代词理论.之后,从分类情况、论述体例、论述手法等方面描述各家代词早期理论的特点,由此反映出40年代代词研究的概况.  相似文献   

19.
哲学基本问题是任何哲学都不能回避的问题.西方近代哲学因从知识论的立场出发来解决这一问题而陷入困境.冯契立足于马克思哲学的基础上,一方面以实践为基础,通过人在实践活动中对象的实在感来论证物质第一性原理;另一方面,冯契又借用西方哲学中内在性与外在性概念以及中国哲学中"体用不二"的原理论述了人的认识是可以把握对象的,从而很好地解决了哲学基本问题,为自己的智慧说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