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在众多的杂志中,我特别喜欢《新闻爱好者》。她栏目多,形式新,信息量大、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强,我视之为“珍宝”。每当这本杂志一到,我就爱不释手,不管工作多忙,每个栏目都要认真地看,与刊物结为亲密朋友。我在1986年初走上领导岗位后,在实践中体会到,写作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一项基本功。不管是作报告、讨论、研究、总结、汇报工作等等,其效果如何,除了应具备的政治素质外,主要取决于领导者的“笔上功夫”.以前,我曾一度苦于笔头拙劣,工作有力不从心之感。自从认识《新闻爱好者》后,她的名字就刻在了我的心上。她帮助我获得了写作功能,进一步做好了领导工作。我也成了新闻写作爱好者。有时,我和通讯员们一起讨论分析“读者评刊”、“新闻写作入门”、“通讯员园  相似文献   

2.
我有个朋友是厨师,每当我们一块闲唠时,他总是说一通厨师是如何巧用料、节约用料来做菜的。听了这位朋友的话,我就琢磨:我们干新闻这行的,也应该做到“料”尽其用。这几年,我做过一番尝试:  相似文献   

3.
刘文彬 《记者摇篮》2005,(12):25-26
每当我看到神采飞扬的学生笑脸,每当我看到电视画面上那渴望知识的“大眼睛”,每当我看到电视台主持人手拿话筒在采访,我就想起了我的采访,仿佛耳边响起“你们快乐,我就快乐”这句话……  相似文献   

4.
当二十一世纪的阳光穿过世纪长廊走来时,《新闻与成才》以更加成熟的形象———《军事记者》展现在我的面前,给了我一片自由驰骋的空间。如果说《新闻与成才》是我相识已久的朋友,那么《军事记者》就是我“一见钟情”的恋人;如果说是《新闻与成才》带我走进了“新闻”的世界,那么《军事记者》将带我走进更加广阔的“新闻”天地,去感受和领略信息时代的“新闻”气息。《军事记者》是我的精神食粮,已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养料。每当她因投递晚点“失约”时,我就会心情焦急烦躁,非跑到收发室问个究竟,甚至打电话向函授中心的老师询…  相似文献   

5.
读者之声     
陕西省洋县广播电视局刘志敏: 作为一名基层新闻单位的编辑,我是喜爱《新闻与写作》这个刊物的。每当新的一期送到,我是爱不释手,可以说《新闻与写作》是我的老师和朋友,对我所从事的新闻采编业务很有指导意义,我从中受益匪浅。总的来说,我比较喜爱“新闻来稿评析”、“优秀作品评介”等栏目。在众多的新闻刊物中,《新闻与写作》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栏目  相似文献   

6.
我是一名酷爱新闻写作的农村青年,近年虽在省报上发表了若干篇“豆腐块”文章,但就巴掌大的这几篇稿子,不知凝聚了我多少心血和汗水。每当我采写的新闻变成铅字或播音员那亲切、流利的声音时,欣慰中种种苦楚又袭上心头。苦衷之一:采访难。我持着乡党委开具的采访证在本乡有关部门调查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这些部门  相似文献   

7.
时间虽然过去了4年,但那封编辑亲笔写的退稿信,连同那缀满红点点、红圈圈的批改稿,一直珍藏在我的剪报本里。每当写稿遇到挫折失去信心时,我总要把它翻出来,细细地品味一番,心中便会多一份力量。4年前,我初学写作时,总是急于求成,写出来的稿子,不加修改就寄给报社,结果都如“泥牛入海”,别说刊登,连封退稿信都没有收到过。当我认定自己不是搞写作的料、并决意放弃子这一行时,我在一位新闻于事的案头结识了《新闻与成才》。“采访体会”、“通讯员园地”、“我的第一篇”等栏目,内容丰富,针对性强,一下吸引了我。于是,我就…  相似文献   

8.
说起我与记者打交道的故事, 那真是很多很多的,十七年来,从中央新闻单位到地方新闻单位,从电视台、电台到报社,我结交了很多记者朋友。应该这么说,我一直是他们追踪报道的对象,有时甚至被“追”得很辛苦,但是从他们身上,我也学到了很多“记者精神”,使我常常思考:作为一名党和国家给予荣誉的劳模,该更多地回报什么给社会。 十几年了,记者们见到我都习惯叫我“徐虎师傅”,感觉很亲切。记得当初接受记者采访时,我很紧张,是单位里的领导、师傅给我很大的鼓励和帮助。时间长了,我和一些经常来采访的记者交上了朋友,自然也就不…  相似文献   

9.
“做好一个人民的记者”———石西民的新闻实践和新闻思想杜翔石西民同志是我党“宣传文化方面杰出组织者、著名报刊活动家”。作为石老的同乡晚辈,我从小就听说有关石老的事迹,但认真研究他的作品,却是在他逝世10年后的今天。展读他的新闻作品和晚年回忆录,我为那...  相似文献   

10.
在“中秋节”即将到来之际,人们似乎对一年前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栏目播出的一则“南京冠生园使用退回的陈馅料生产月饼”新闻仍记忆犹新。该则新闻播出后,一时间全国上下震动,议论纷纷。“陈馅月饼事件”发生后,尽管当地有关部门表示了要严肃处理,采取了相应措施,对质量进行了检验,甚至采取某些措施让月饼销售点仍摆卖“南京冠生园”月饼;尽管各地的“冠生园”生产企业纷纷发表声明,表示此“冠生园”非彼“冠生园”。  相似文献   

11.
在基层,和一些通讯员朋友交谈,常常听到基层单位“塘小水浅没鱼抓”的叹息声。其实,这只是片面性看法。我以为:“有价值的新闻多发生在基层”,这就看通讯员会不会“找”。 ①写自己最清楚的事情。我从事新闻工作至今,觉得“写自己最清楚的事情”至关重要。基层通讯员工作、生活在基层,对身边的人和事比较熟悉,相对来说比报社记者来采访要容易得多。报社记者来采访有时也会遇到困难,诸如某种专业不懂等。而基层通讯员却不同,最起码对身旁的同志一些专业知道一点。这关键在于,通讯员对“知道最清楚的事情”判断是否是新闻的准确性,这也就给通讯员提出一个问题,加强新闻敏感性。去年元月份,我回家到马嵬坡火车站,到养路工区好朋友陈团团和黄恩惠那去了一趟,这两人我较熟,一个自学无线电、一个自学中医学,且都有成绩,于是顺势我采写了《养路工区的“小字辈”》一稿,被《中原铁道》3月10日采用,《西铁信息》也采用了我拍摄的图片。  相似文献   

12.
张羽 《今传媒》2005,(2):63-63
每当我望见案头那一叠叠方格稿纸,就别有一种情愫涌上心头,是方格稿纸引领我走进了写作园地,让我和新闻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13.
一位朋友在看电视新闻时,对我说:“现在一些电影、电视剧是内容假、拍摄真,你看那烟火、死相。而一些电视新闻呢?是内容真,拍摄假。”乍一听,不禁纳闷,既然内容真,怎么会拍摄假呢?稍一想,原来,朋友所说的“拍摄假”,指的是观众对新闻的感觉失真。举个例子,前不久,一家市电视台播放了这样一条新闻:由市人大、政协等部门联合组成检查组对几个贸易市场突击抽查。但检查还未开始,电视台的录像  相似文献   

14.
有人说过,挖的有多深,新闻就有多新。只要肯下苦功夫,“剩饭”是大有“烫头”的。在工作和生活中,常常遇到许许多多的人和事,如何从中选出新闻来,是我们喜爱新闻写作的朋友经常冥思苦想的事。我的一点体会是面向全局选新闻。  相似文献   

15.
人生三认     
海岸 《新闻世界》2008,(6):52-52
常在电视剧或一些老板办公室看见挂着一个“忍”字,我的一个朋友挂的“忍”字却比人家多个“言”字旁,“忍”就成了繁体的“认”——“認”。朋友说那是他父亲所题所赠。  相似文献   

16.
1988年7月,对于我来说,又是个“黑色的七月”,连续两次参加高考落榜,心情十分沉重,前途理想刹那间全沉入万丈深渊。 有一天,一位朋友来看我时,送来了几本书和杂志。朋友走后,我随手翻了几下,就被《新闻与写作》和《新闻爱好者》上分别登载的两篇文章吸引住了。 从此,我与书报结下了不解之缘。12年来,我摘抄、剪贴资料30多本,50多万字。读书读报听广播,新闻作品好又多。我在编辑老师的精心帮助下,先后在《人民日报》、《河南日报》、河南电台等新闻单位播发稿件3100篇。1998年12月,我又被市、县人事部门…  相似文献   

17.
景兵 《新闻传播》2004,(11):46-47
“你怎么全塞在袜子里边?”“哎哟,你别那么说!”“肯定是假的。”“你要不要吧?说那么多话!”“哎呀,你袖子里面、袜子里面全捅着呀?”“工商来了给我全没收了,我不就赔钱了吗?”“那就是因为你是假的嘛,真的人家没收你干吗?”“你拿回去填了不是国家的钱嘛。”……以上是北京电台在录音新闻《挖墙脚的人们》中暗访倒卖假发票的票贩子的一段实况录音,每当有人提起这篇获得1993年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报道时。这段精彩的对话就如同活生生的画面一般清晰地浮现在笔者的眼前。  相似文献   

18.
我搞新闻写作是从1985年下半年开始的,到眼下已有两年半的时光了。在这不长的时间里,我先后在中央、省、市、县新闻单位发表了一些作品。1985年我采写的《两亲家》荣获省好新闻二等奖,《晚娘心》获1987年扬州日报社“美在家庭”征文三等奖。《人民日报》海外版最近又发表了我采写的一篇特写。有位朋友半真半假地对我说:“你能发表那么多的  相似文献   

19.
也许是命运的安排,1983年,他高中毕业,就顶替了父亲,和废铁交上了朋友,“叮叮当当”一敲就是八九个小时;车间主任,官不大,事倒不少:开会、成本核算、布置生产任务;下班后,精疲力竭的他少不了还得为小家庭弹上一曲“锅碗瓢盆交响曲”……家务、工作如此繁重,能搞好新闻报道吗?当他拿出用稿记录时,我诧异了:4年来,他在中央、省、市、县十几家新闻单位,发表了200多篇新闻和文学作品。他,就是湖北襄阳县黄龙机械站的谢德选。  相似文献   

20.
就在新闻界对文艺穴头说这道那的时候,界内却出现了自己的穴头,这便是新闻穴头。新闻穴头一出现,就“火”得很。有家报纸曾以《“新闻穴头”闹京城》为题进行过报道。既然能够“闹京城”,可见穴头们以及干的事非同一般。那篇报道还向人们提供了一个事实:京城每天数十个、甚至上百个新闻发布会、研讨会、展览会、恳谈会、座谈会、产品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