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诗经》自成书以来一直被作为教材传授学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出现了不同的《诗经》教本,以适应当时历史发展的要求。本文考察了历史上多个时期的《诗经》教本,勾勒出其发展演变的历史线索,探求《诗经》作为教本的历史适应性。  相似文献   

2.
郭子峰 《现代语文》2007,(12):12-14,24
《诗经》从产生就具有礼乐政治教育的功能,对它的阐释运用也可以说是《诗经》教育活动。这里通过考查其教育主体对象的重心变化,对《诗经》的阐释倾向变化原因作新的解释。我们认为,从西周到汉代的《诗经》教育接受,其重点教育对象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西周时期以"元子"为主,对诗意的阐释运用主要时教化性的仪式活动;春秋时,以孔门弟子为代表的主要接受对象主要是从个人道德修养角度去学习《诗经》;汉代则以"帝后"为主,"美刺"的阐释倾向成为主流。  相似文献   

3.
从原典到经学教本再到现代教材,《论语》的发展过程契合了传统教育的特点。在先秦时期,它主要以"言行录"的形式在儒家学派内部传承;汉代以降,"五经"教育兴起,《论语》成为"五经"教育的辅助课程,主要作为童子学习的内容;宋代以降,《论语》成为"四书"教育的必修课程,科举考试又进一步增强了《论语》的重要性,《论语》也变为偏重成人学习的内容。民国以后,由于政府废止中小学堂读经,《论语》逐渐脱离童子学习的范畴,成为学科规范下的教材内容。在《论语》的传承过程中,人们逐渐建构起兼顾童子与成人的课程设计,体现了传统经学教本演变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胡建义 《现代语文》2008,(12):94-95
我国是诗歌的王国,有着悠久的诗教传统。在《礼记》中记录了孔子的一段话:“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意思是进入一个地方,那里的教育状况就可知道。凡是老百姓温柔敦厚的,那是诗教的结果。当然诗教本指《诗经》的教育作用,后来泛指诗歌的教育功能。孔子是诗教的首倡者,《论语》中记载了孔子许多谈论诗歌的话。一次,  相似文献   

5.
《诗经》中描写了女性在恋爱、婚姻、家庭和政治中的多种形象,按照颂、雅、风的顺序,呈现出从模糊到清晰、从隐匿无声到个性张扬、从单一到丰富的主体浮现过程。分析《诗经》中女性形象的演变过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诗经》丰富的历史、文化与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6.
在《诗经》的不少诗篇中,存在着不少对狩猎活动的描写,本文从用词角度出发,对《诗经》中在描写狩猎活动时涉及到的词语进行了归类整理并做了进一步统计归纳与分析,然后对其中部分疑难词语进行了考释,以此来梳理《诗经》相关诗篇的内容及其文化涵义,以便帮助更深刻地从其对狩猎活动的描写窥见当时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并进一步深入地体会《诗经》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7.
高本汉是瑞典著名汉学家,对中国文化、汉语有精深的研究造诣.高本汉《诗经注释》是对《诗经》的疑难字词做专门研究的著作,既吸收传统研究者的见解、方法,也吸收西方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并将比较语言学、语音学的研究方法运用到《诗经》研究,使许多《诗经》疑难问题得以解决,这使《诗经注释》具有划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8.
孟浩然诗歌具有很深的《诗经》情结,诗人对《诗经》精神的接受主要体现在“词汇多用”、“典故活用”、“比兴巧用”、“风格化用”等四个方面,故而形成了其诗歌清淡中蕴古朴、自然中涵雅致的审美风格与艺术境界.孟浩然钟情于《诗经》精神,一则由于其家庭素有“重儒风”、崇《诗》《礼》的优良传统;一则由于其时代重视《诗经》教育的因素.诗人如此钟情《诗经》,古为今用,故而造就出自己山水田园诗别具精神与风貌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9.
当今的文学理论大讲文学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审美作用,却恰恰忽视了文学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作用:包括治病和救灾在内的文化整合和治疗功能.现以《诗经》中让人类进行精神的自我救援的诗歌为例,从文学人类学的角度对《诗经》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典文学传统,是由《诗经》所开创的,而《诗经》流淌的又是周文化的精神血液。《诗经》大体上反映了周代社会面貌和人民的思想感情,读它就好像读了一部周族从后祖到春秋的发展史。因此。《诗经》就成为了研究西周以及春秋社会与文化的重要史料。  相似文献   

11.
《诗经》作为“五经”之一,在整个传统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根据儒家诗论系统,结合《毛诗序》合理的理解和解读《诗经》中所蕴含的思想,从“人伦礼仪”、“天下之乱礼乐王道”及“天人阴阳谐和”三个逐渐深入的角度进行分析,有助于从现实层面阐释《诗经》的要旨一“《关雎》之道”的文化内涵,便于《诗经》以本来面目走向大众.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乐记》中提出的“乐记”的教育方式入手,并着重对它的“乐教功能”,“乐教本质”与普通高校大学的音乐教育和对社会产生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并从“乐教”的功能、本质引申到审美教育中的情、感、美和用真、善、美的心灵去观察社会。  相似文献   

13.
《诗经》不仅是我国文学长河的源头,也是我国瑰丽多姿的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以及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重要支柱.《诗经》所表现的出来的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千百年来启发和鼓舞着后世文学家,谱写了一首首光辉灿烂的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诗篇.因此,《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一、关于《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全面地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公元前16世纪至前11世纪)500多年间的社会风貌.《诗经》共305篇,其中《国风》160篇,《大雅》、《小雅》105篇,《周颂》、《鲁颂》、《商颂》40篇.《诗经》一书中的作品,是按风、雅、颂三类来编排的.  相似文献   

14.
戴震"诗经学"论著的编纂形式,有三种类型,即专著、单篇文章和资料辑考.从内容分析,专著《诗经考》是戴震"诗经学"的奠基之作,《果溪诗经补注》是《诗经考》的增订稿,《毛郑诗考正》则是戴震《诗经》研究的代表作品,论者推为名著.戴震对《诗经》发表过许多重要见解,具有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戴震治《诗》,在训诂、校勘、资料搜辑整理方面,成绩卓著,体现着乾嘉考据学的求实精神.  相似文献   

15.
从春秋到现代,《诗经》已经有二千七百年的历史了。这篇稿子想把二干七百年来人们对于《诗经》的一些看法作个简单的介绍,才僭用《<诗经>二千年》来命名。我们查一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内列《诗》类六十一部,还有“存目”八十四部;《书目答问》所载有五十四部(当然,《四库全书》和《书目答问》里有些是重复的)。这么多的书,真可谓汗牛充栋,很不容易全部看完.我只能把自己所知道的说一说,也许能对初学《诗经》、想知道一点“《诗经》学”的同志不无小补。于所不知,只好阙如。  相似文献   

16.
《诗经》是我国最古的一部诗集。很多刚上初中的同学大概还没有读过《诗经》,可是也许听说过《诗经》。读了这简短的一篇,就可以知道《诗经》是怎么来的了。朱自清先生“《诗经》的源起”,从上古论起探求任何事物的来历是很有趣的,探求到了家,就是一种真知识。探求须有凭证——书本上的凭证,再加上合理的想像。  相似文献   

17.
从春秋中叶《诗经》结集后到东汉中后期文人五言诗出现止,中国诗歌发展出现了长达八百余年的断层期.文章从历史的、狭义的诗学观念之"诗"出发,探讨了这一时期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现象、本质、达到的层次、呈现的意义,分析了后《诗经》时期诗歌发展的断层状态.  相似文献   

18.
正《诗经》,原称《诗》或《诗三百》。先秦时并没有《诗经》这个称呼,到了汉代,《诗三百》被儒家学者作为经典以后才有了《诗经》这个称呼。而所谓《诗三百》也并不是整整300篇,而是305篇,称三百篇是取整数。《诗经》收集了我国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500多年间的诗歌,从多方面描绘了宏阔深邃的社会生活画面,包括政治讽喻、生产劳动、家庭生活、爱情婚姻、战争行役、祭祀宴饮、英雄业绩、民族历史等,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3500年前漫长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  相似文献   

19.
"读经"的目的,不是变成古人的精神奴隶,而是努力发掘古老经典的当代价值,努力将其整合为当下中国人精神世界中充满活力和生机的部分。以《诗经》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之一时,可以视受教育者的年龄层次、专业兴趣、所处地域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读经"方式,选择不同的阅读内容,将《诗经》产生的时代,以诗、乐、舞三者合一的整体状态呈现在人们眼前。因此,今天的《诗经》教育,也大可突破文字的局限,借助以《诗经》为题材的音乐、舞蹈、绘画、摄影甚至是诗剧等其他门类的艺术作品,多元、立体地感受《诗经》无穷的艺术魅力。当人们接受有关《诗经》的教育并积累日益丰富的阅读经验、审美经验之后,完全有可能将《诗经》内化为自身艺术创作的素材与灵感。到这个阶段,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才能真正为中国当代文化的持续发展提供内在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20.
生活在春秋末期的孔子对《诗经》所具有的情感教育效果已经有了一定认识,并且开始探索运用《诗经》对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培养和教育。他一方面致力于通过《诗经》培养学生的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社会性情感,同时通过《诗经》来提高学生情绪情感的自我调控能力,另一方面注重《诗经》的社会功效,关注学生与他人、环境之间关系的协调能力。孔子的《诗》教观对大学生的情感教育来说不仅有其巨大的理论研究价值,而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