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吃亏     
美国石油大王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小时候家里很穷,在6个孩子中排行第二,由于父亲长期游手好闲,全家人的生活都依靠母亲辛苦支撑。洛克菲勒是个懂事的孩子,从幼年时就靠卖马铃薯、火鸡赚钱,帮助母亲。一天,11岁的洛克菲勒卖马铃薯回来,心情有些沮丧,他在集市站了大半天,可马铃薯却没有卖光。疲惫的他坐在路边。这时,不远处的一棵苹果树上,两个和洛克菲勒年龄差不多的孩子正麻利地摘着苹果。  相似文献   

2.
《家教世界》2014,(9):15-15
琼斯是一家超市的收银员,她的丈夫则在这个只有6000人的小镇上开出租车,他们的经济条件并不宽裕,而一对双胞胎女儿的出生,更是给家庭增加了不小的负担。尽管他们想尽一切办法在生活中节俭,但随着女儿年龄的增长,开支还是越来越大。孩子们的衣服经常穿一年就小得穿不了,而鞋子则是几个月就需要更换,琼斯为此伤透了脑筋。有一天早晨,两个孩子去上学,出门穿鞋子时,两个孩子却不约而同地坐在地上不愿意穿,琼斯一问才知道,她们的脚刚一穿上鞋子,  相似文献   

3.
郭喜青 《家庭教育》2014,(11):34-35
洛克菲勒很小的时候就开始靠给父亲做雇工挣零花钱,清晨,他要到农田里干活,有时还帮助母亲挤牛奶。为此,他专门有一个用于记账的小本子,将自己的工作按照每小时N美元记入账本,然后再与父亲结算。他非常认真地做这件事情,因为他觉得既神圣又有趣。意味深长的是,洛克菲勒的第二代、第三代甚至第四代,都严格按照这个方法教育孩子,而且还定期检查他们的劳动质量和效果,达不到要求就别想拿到一分零花钱。  相似文献   

4.
肖芳 《家长》2004,(Z2)
小洛克菲勒是世界上第一个拥有10亿美元的富翁,虽然财产富可敌国,但他对子女的勤俭教育却从未放松。俗语说:“富到穷,三代中。”他意识到有的富家子弟之所以浑浑噩噩,一事无成,是因为富家子弟终日锦衣玉食,不必为挣钱糊口发愁,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因此小洛克菲勒非常重视对子女的家庭教育。小洛克菲勒认为,做父亲的就应该花费时间教导孩子,念书给他们听,让他们学会明辨是非,并逐步纠正他们不当的言行。在儿女们的童年时期,小洛克菲勒没让他们享受亿万富翁家庭的优越生活,家中没有游泳池和网球场,孩子们只能玩简单的游戏,跟着…  相似文献   

5.
呵护童心     
一位美国父亲在教他孩子使用割草机割草时,妻子走过来问他点事情。就在他和妻子谈话的几分钟里,他们的孩子——一个一刻也闲不住的小男孩,把割草机推到了草坪中央父亲最引以为自豪的花圃上,大约两尺宽的、令邻居们羡慕不已的花圃在顷刻间夷为平地!愣了两秒钟后,父亲突然惊呼冲了过去——这片花圃花了他两个月以来所有的业余时间,  相似文献   

6.
这天,父亲带着女儿骑马去野外游玩。9岁的女儿骑着一匹性格温和的小马,父亲的坐骑则高大、暴烈,一骑上去,总会伸长脖子,朝天嘶鸣一阵,才会活蹦乱跳地嗒嗒上路。信马由缰,他们在森林公路上狂奔了一阵,跑上小路,不知道走了多远,来到一片乱石嶙嶙的山顶,父亲看看手表,他们已经跑了1小时30分。  相似文献   

7.
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的童年时光是在一个叫摩拉维亚的小镇 上度过的。每当黑夜降临,约翰常常和父亲点起蜡烛,相对而坐,一边 煮着咖啡,一边天南地北地聊着,话题总是少不了怎样做生意赚钱。 约翰·洛克菲勒从小满脑子就装满了父亲传授给他的生意经。 7岁那年,一个偶然的机会,约翰在树林中玩耍时,发现了一个火  相似文献   

8.
星星点灯     
《小火炬》2002,(10)
多年前,一个穷苦的牧羊人带着两个年幼的儿子靠替别人放羊过活。一天,他们放牧路过一个山坡时,一群大雁从他们头顶飞过。小儿子问父亲:“大雁要去哪儿?”牧羊人说:“它们要去一个温暖的地方,在那儿度过冬天。”听了父亲的话,两个孩子羡慕地望着远去的大雁,说:“要是我们也能像大雁一样飞起来就好了。”牧羊人想了想,对两个儿子说:“只要你们想,你们也能飞。”两个孩子立刻试了试,却并没有飞起来。牧羊人说:“让我飞给你们看。”于是他张开双臂舞动了起来,当然,他也没有飞起来。面对孩子们怀疑的眼光,这位父亲肯定地说:“…  相似文献   

9.
在乡下     
两间茅屋并排坐落在小山脚下,离一个有海滨浴场的小城市不很远。两个庄稼汉为了养活他们的孩子,终年辛辛苦苦地在肥沃的土地上劳动。他们每家都有四个孩子。从早到晚这一帮孩子聚在贴近的两家门口玩耍。两个最大的六岁,两个最小的十五个月左右。这两家人结婚以及后来养孩子时间差不多都相同。两个母亲在这堆孩子里勉勉强强可以认出哪些是自己的。  相似文献   

10.
李雪峰 《课外阅读》2009,(19):22-23
一对丹麦小兄弟,他们很不幸,很早的时候,他们的妈妈就因为生病离开了这个世界,他们只有和父亲相依为命。但他们的父亲却是一个既嗜赌又吸毒的入,他根本不管这两个小兄弟的生活,不是躲在赌场里几天几夜不回家,就是把钱全买了毒品,躺在家里不分昼夜地吞云吐雾,甚至是喝得烂醉如泥,趔趔趄趄回到家里摔桌子砸碗,把两个孩子吓得缩在墙角里哆嗦个不停。家里值点钱的东西,父亲全都变卖了,换成了自己的赌资和吸食毒品的毒资。  相似文献   

11.
《班主任之友》2004,(12):55-55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儿子生性多疑,多方医治毫无成效。有一天,父子俩在贮藏室收拾东西,父亲让孩子爬上一个高架子。孩子说,我上去了,你把架子抽走了,我就下不来了。父亲说,放心吧,相信我。孩子爬上去了,洛克菲勒却把梯子抽走了。  相似文献   

12.
结冰 《家教指南》2005,(3):51-52
生命告急 1988年,董重出生在湖北孝感市一个普通家庭。父亲董利辉是当地一名民警。亲生母亲王金芳在小董重两岁时和丈夫离婚,孩子由父亲抚养。  相似文献   

13.
有时,很想递支烟给父亲。父亲的烟龄比我的年龄大,小时候,从父母讲的故事里知道,他们领着一岁的哥哥在南京讨饭期间,喜好吸烟的父亲常捡地上别人扔掉的烟蒂过瘾。父亲是个老实厚道的农民,却也有着极为强烈的上进心。那年,外出讨饭的父亲领着妻儿回到家乡后,在种好村里分给的几亩耕地的同时,还借钱在小镇的街头摆起了一个卖花生的小摊子。白天,母亲负责做饭带孩子炒花生,而父亲则终日守在小摊子旁吆喝。日子过得虽然清苦,但因为有了能够避寒的草棚,不再在冬日的寒风里饱尝昔日露宿街头之苦,加之小摊子带来的薄利已基本保障了一…  相似文献   

14.
潘石屹 《少年文摘》2012,(12):92-94
都知道潘石屹有两个儿子,一个叫潘让,一个叫潘少。父母都是公众人物,但这两个孩子却很少在公众场合露面。"我是我,他们是他们,别把我们搅和到一块儿!"听起来很是铁面无情,这也是潘石屹一贯的态度:不想让儿子因为父亲的成功就觉得自己也跟着镀了层金。名字里暗含的期许我常常感到现在的教育让人很紧张,说什么"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很小的孩子,就教育他去争去抢,告诉他这个世界是怎么优胜劣汰弱肉强食的,你不争你不抢你就没饭吃!我曾经在北京动物园里亲眼看见,一个父亲抱着三四岁的儿子,看着一群老虎正在扑食  相似文献   

15.
许哲斌 《广东教育》2009,(12):36-38
一、阅读下面文段,然后完成1—3题。 天才 刘万里 孩子是个考试天才。孩子的母亲是个教师,父亲是个局长。孩子还在肚子里时,父母就给他制订了宏伟的计划,上名牌大学,出国留学。为了养成孩子爱学习的习惯,从幼儿园开始,父母就开始实施他们的计划,不准孩子看电视,不准孩子玩游戏……孩子也争气,照着他们的计划成长着。孩子小学、初中、高中一直都是班上的第一名。  相似文献   

16.
五个报童     
五个聪明的报童合伙卖报,他们按照下面的方式卖掉了他们的报纸。汤姆·史密斯卖掉了总数的四分之一再加上一张报纸,比利·琼斯卖掉的报纸是余下的四分之一再加上一张,内德·史密斯又卖掉余下报纸的四分之一再加一张,查利·琼斯再卖掉余下的四分之一再加一张。这时,史密斯家的孩子们比琼斯家的孩子们要多卖出100张报纸。这个小集团中的最年轻成员小吉米·琼斯现在把所有剩下的报纸统统卖光了。琼斯家三个孩子卖出的报纸要比史密斯家两个孩子卖出的多。现在问你:究竟多卖出多少?★答案见下期★五个报童  相似文献   

17.
在新的世纪,各国之间教育与科技的竞争更趋激烈。本文采写的中国和德国两个博士后的家教模式,很值得当今年轻的父母及所有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的人们深思。他们沿袭着本民族的育儿方式,而这两种方式却大相径庭在北京清华大学博士后公寓里,住着两个博士后的孩子。一个是5岁的中国孩子叫方逸海,另一个是来自德金发碧眼的菲里克斯·彼得,年仅3岁半。他们的父亲同在清华园里做博士后,所以他们就随着父亲迁入这栋大楼里。方逸海在学习图画和弹电子琴,而菲里克斯能用德语和汉语同大人对答如流了。方逸海的父亲曾长期留学海外,菲里克斯的母亲是学汉…  相似文献   

18.
父亲的难题     
小保罗是个三年级的小学生。他父亲虽然空闲时间不多,但晚上却经常同他的孩子在一起。父亲喜欢孩子,总津津乐道、不厌其烦地给他们讲些富有教益的寓言和别的故事。 一个星期五的晚上,保罗和姐姐玛莎在忙着刷保罗的田径鞋,因为他要参加学校明天举行的一场短跑比赛。坐在沙发里读报的爸爸摘下眼镜,凑过身子,又唠唠叨叨地讲起了他的寓言来,他讲的是龟兔赛跑的故事,小保罗记得自己已经听过好些遍,实在叫人腻味。 末了,爸爸对似听非听的保罗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你一定要记住,动作缓慢的乌龟之所以能跑赢兔子,是因为它的踏实和韧性…  相似文献   

19.
小C满5岁了,还不会说简单的话。这天,他被父亲带到儿童教育咨询门诊。“小朋友,几岁啦?”咨询师和蔼地拍拍小C瘦弱的胳膊问。孩子摇摇头,只哼了一声,期待地瞅着父亲来回答。“五──五──细(岁)!”父亲接过话头,言语中表现出明显的吐字不清和节律阻滞。咨询师专意紧张不安的家长坐下来漫漫说。孩子的父亲操着浓重的乡音,结结巴巴地诉说了孩子的基本情况。“这伢从小体弱多病,他妈还有点傻,1岁时被带进城里,大人忙于外屋的生意摊,把伢丢在里屋自己玩,2岁才会喊‘mie’(妈)。3岁时把他送进街办幼儿园,那里的老师说过讨便…  相似文献   

20.
钟点工帕约     
因为丈夫工作调动的原因,琼斯太太带着3个孩子,来到了哥伦比亚的波哥大生活.刚到陌生的社区,琼斯太太格外地不熟悉,新房间又须要打扫,她便按照电视里提供的电话,请了一个钟点工上门服务. 这是一个年纪不大的女孩,20岁左右,像极了自己在美国求学的大女儿,青春的笑容浅浅的,明媚如春风,非常的阳光. "早上好,琼斯太太,我是钟点工帕约."女孩伸出手. 琼斯太太回以最真诚的笑容,接下来,便是介绍须要做的事情.3个孩子都不大,须要照顾,琼斯太太实在是忙不过来,介绍完工作,便给孩子们煮牛奶去了.隔壁的房间里,传来轻快的歌声,帕约像只欢快的鸟儿,动作娴熟地整理房间,一边打扫卫生,一边唱着歌曲. 忙碌了一个上午,家里总算干净顺畅了,琼斯太太支付了费用,帕约便骑着小轮车,唱着歌儿走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