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保健小常识     
儿童疾病的早期迹象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组织出版了一套丛书,帮助家长们正确判断自己孩子是否健康。书中提出了一些警告信号,值得家长和幼儿园老师注意。听力方面:孩子不能把头转向声音发出的方向,说话声音太弱或  相似文献   

2.
老师:现在不少独生子女一方面骄气十足,在家庭和幼儿园里都是小皇帝脾气;另一方面却缺乏勇敢精神,对有难度的事不敢去做,也不敢承担责任,没有一种什么事都愿去试一试的勇气。家长:是呀,当家长的对此大有恨铁不成钢的感觉。我在游乐场里经常看到这种情况:家长苦口婆心地劝孩子玩某个游戏,并向孩子保证不会有危险,而孩子却是一副无  相似文献   

3.
现在"孩子学得辛苦,家长、老师教得痛苦"的现象较为普遍,家长和老师都在想,快乐的教育难道真的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让孩子学得轻松,让家长、老师教得愉悦,难道真的是遥不可及?<斯宾塞的快乐教育>一书中介绍的斯宾塞的快乐教育法却很好地回答了在平时教育孩子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相似文献   

4.
与家长交流,家长总是提出希望老师对孩子的阅读和作文要多加指导。我经常会问一问他们,孩子平常都读些什么书。不少家长反映孩子喜欢读一些网络作家或者少年作家的书,言辞中多有不满之意。其实,只要孩子肯读书就是好事,如果在此基础上能选择一些好书就更好了。很多老师会不定期地推荐一些名家名篇,大多数家长在为孩子买书上也是毫不吝啬,一些专  相似文献   

5.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中的家庭教育理念简单而又实用,该书不但告诉家长怎么能提高孩子的成绩,还告诉家长怎么教孩子做人,教家长如何培养孩子自觉、自强、自立的性格.  相似文献   

6.
接送孩子时,大多数家长都能够和值班老师打招呼,叫孩子问老师好或向老师说声“再见”。但也有一些家长在早上送孩子来园时,旁者无人地把孩子推进教室转身就走,或把孩子拉进教室,毫无顾忌地替孩子选座位,挑凳子,甚至有因为昨天自己孩子和某个孩子吵嘴而大声训斥后者;在接走孩子时,对教师的满脸微笑视若无睹,冲进教室拉起孩子就走。有的教师见此也很生气;“白浪费了感情!以后对这种家长的孩子咱也象他们那样,不问不闻。”这当然是一时的气话。不闻不问是不行的,一方面师德不容,另一方面良  相似文献   

7.
如何教育爱拿他人东西的孩子?前几日我在办公室亲眼目睹了一个老师的处理过程。隔壁班有一学生,刚开学就把同桌的语文、数学、外语书分不同时间"拿"回家,占为己有,导致同桌上课没有书,家长四处买书未果,最后只有将老师的书复印下来给孩子用。  相似文献   

8.
经常听到这种事情,某位小学生家长为学校作了“贡献”,或帮学校、老师解决了某个“难题”,于是他(她)们的孩子在学校就有了极大的“进步”,理所应当地当了班干部、“三好学生”、“小标兵”等,各种荣誉接踵而至,甚至在考试中也能得到老师的“特别关照”。对此,老师可能会说:这有什么稀奇,这是对家长应有的回报。但是,这种回报真的有利于孩子吗?这对其他孩子公正吗?  相似文献   

9.
张玉香 《山东教育》2005,(13):57-57
这是一本关于如何教育孩子的书。在独生子女时代,没有哪位教师不希望学生成才,也没有哪位父母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然而,在前所未有地重视对孩子的教育的同时,很多父母都会有这样“恨铁不成钢”的体会:无论怎么唠叨,孩子根本“不理那一套”,你的付出,他并不领情。孩子究竟怎么了?是他们不懂事,还是我们的教育观念出了问题?孔屏在她的《蹲下来和孩子说话》一书中,以不容置疑的语气回答了这个问题: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的家长和老师,首先需要改变的,是我们老师和家长自己。作为一个从事心理咨询和家庭教育研究十几年的有心人,孔屏…  相似文献   

10.
<正>这周是我与家长共读李镇西校长《做最好的家长》一书的第四周。在我的努力和孩子们的督促下,家长们开始读书了。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班许多家长的文化水平很低,以前都是村民,捧书比拿锄头还吃力。但随着新教育实验的开展,我们组织了"亲子共读"活动———让家长们和孩子共读一本书,不少家长渐渐开始读书了。许多家长在阅读中找到了解决孩子问题的方法,四周下来家长们已经写了十来篇读书笔记,他们的变化让我感到很欣慰。给家长的一封信"报告,老师好!"一个声音打断了我的思路,进来的是我班的一名成绩优异的女孩。她进来就说:"潘老师,我  相似文献   

11.
董梅 《小学生》2012,(12):60-60
得到这本书是一个契机,在9月份一年级新生家长会结束之后,仍有许多家长围在我身边,和我一起交流教育孩子的心得。我向他们推荐了儿童绘本和给家长看的一本《怎么说孩子才肯听》,这时楚楚的妈妈对我们说:"还有一本书,我觉得非常好,就是薛瑞萍老师写的《心平气和的一年级》。"她的话构起了我的好奇心,是怎样的一本老师写的书,会让一个学校教育业外人士一口气看  相似文献   

12.
在一次家长半日活动后的家长问卷中,我看到了这样一段留言:“在活动时,我没有看到老师对我的孩子进行指导。他选择的活动过于简单了,老师应该引导孩子选择适合他年龄的活动。老师总是指导淘气的孩子,他们太牵扯老师的注意力。而我们这些乖孩子是不是不太受老师的关注?”我非常理解家长的感受,但是这位家长多虑  相似文献   

13.
孩子犯了错误,家长会怎样做呢?一般来讲,家长都会尽力配合老师,共同教育孩子。可是,当家长认为孩子的错误可能带来不利影响时,他们往往会试图给自己的孩子开脱。有的家长甚至变得蛮不讲理!这样的情况一旦出现,老师怎么处理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两个层面思考:看准家长蛮横的出发点,对症下药孩子犯了错误,家长的注意力往往首先集中于“孩子怎么样”。出于“爱子心切”,家长可能不配合老师对孩子的处理,甚至蛮横地以一种强势对待老师。作为老师,我们要能理解家长保护孩子的这种心情,同时要摸清家长的心思,“对症下药”。班上一位女同学A偷拿了…  相似文献   

14.
我曾听过这样一件事:有两位母亲,带着她们的孩子去学画画,老师对两位家长说:“你们的孩子在绘画方面都是很有天赋的”。于是这两位家长信心百倍地陪着孩子学画画。其中一位家长总是把孩子画好的每一幅画都拿到老师那里,请老师细细  相似文献   

15.
木子 《成才之路》2011,(30):I0016-I0016
我们部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第一任老师究竟该怎么做,很多家长也很迷茫。家长一方面望子成龙心切,另一方面又不能引导、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无法保障孩子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在焦虑和彷徨中,孩子已经长大了。那么,家长究竟该怎么做,孩子才乐于接受,并成为人格健全、终生幸福的人?家长具备哪些素质才算合格?宋洪昌先生所著的《教育的力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一书,为我们解答了这些问题,也为家庭教育提供了很好的范本。  相似文献   

16.
有的家长说:“老师不喜欢我的孩子。” 有的老师说:“家长不管,不配合。” 其实,哪位老师不希望自己的学生获得好成绩。哪位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材。 家长和老师的这种误解,往往源于没有很好地沟通。依据时空的变化,家长与老师在教育孩子上扮演着不同角色,他们需要在交流中相互理解和支持。 本栏目将陆续发表老师与家长的心语,在家长与老师间架起一座桥梁。  相似文献   

17.
当前,人们普遍认同激励教育、赏识教育,强调家长、老师要以平等的姿态和孩子对话,尊重孩子,给孩子创造一种宽松自由的气氛。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激励和赏识是否就意味着不能批评?近来无意中拜读了梁实秋老先生的大作《孩子》,书中的一则事例很是引人深思、反省。书中这样写道:一对夫妇领着他们的孩子去逛商店,在商店里,孩子看上了商  相似文献   

18.
魏智渊 《班主任之友》2013,(Z1):105-112
一、"问题孩子",还是"孩子的问题"?2012年11月15日星期四晚,我收到一位家长的QQ讯息,说班主任老师建议停掉孩子的某个课外班,因为孩子上课外班时非常不听话。家长想了好久,觉得这件事应该和我沟通一下。这个家长,不是那种胡搅蛮缠的家长,而是在家长中我认为很好交流的家长之一。她对学校的理念是非常认同的,对班主任工作也非常支持。开学不久,她就曾发讯息给我,想要捐赠图书给班级。因此我明白,这事儿,她肯定郁闷了。  相似文献   

19.
家长:评小红花可以算是幼儿园里很常用也很传统的一种奖励方法。但实际上,每到周末,一些手里拿着小红花的孩子向他们的父母报告本周的好消息,一些两手空空的孩子则回避家长有关小红花的询问,另有一些孩子和家长对此却是漠不关心。因此,老师、孩子和家长对这一做法的看法,是值得研究的。老师: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老师、家长的表扬,这是他们最初的荣誉感的表现。家长们也希望自己的孩  相似文献   

20.
转眼间,一个学期又过去了,经过这段时间与家长的接触,我们一年组的教师感受颇多:一是现在的家长比较娇惯孩子,有的希望老师多关照孩子,千万别受欺负:有的希望老师把座位往前排,别累坏眼睛等等.二是家长文化水平较低,就连短信也看不太明白,配合教师的工作有一定难度.三是家长教育知识、方法匮乏,只知道一味地要求孩子做什么,不懂得引导鼓励孩子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四是家长非智力素质的培养意识淡薄,家长只注重成绩,对孩子的行为习惯、意志品质、心理因素等方面不能有效地言传身教,不善于给孩子提供必要的体验和锻炼机会.五是家长对老师期望过高,希望老师能帮助解决孩子存在的一切问题,孩子的教育培养过多地加在老师身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