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广西教育》2015,(8):30
教案是证明教师备课“足迹”的文字材料。一名老师说,许多地方中小学教师每年都要准备一本有别于往年的教案,由学校教导处检查教师教案的完成情况。很多学校硬性要求老师手抄教案,记入年终考核并与奖金挂钩。于是,临近期末,一些帮老师“代抄教案”的广告开始频现网络,8000字的教案要价至少600元。(2014年12月12日《贵阳晚报》)  相似文献   

2.
代保民 《教书育人》2008,(10):16-17
此文所言“抄教案”,主要是指教师在备课时对一些名家教案的全盘“复制”或“粘贴”。笔者刚当教师时,就在一些刊物上看到了对“抄教案”的声讨,转瞬过了近25年,可为什么“抄教案”之风并没有减弱?为什么教师还“乐此不疲”呢?  相似文献   

3.
稍微留意一下老师们的备课我们就不难发现,身边的很多老师甚至是部分骨干教师都在搞“优质备课”。一本优秀教案在手,备课就变得非常得心应手了。字抄写得工工整整,内容抄得具体详实,环节抄得滴水不漏,还时常来点插图表、漫画等花样点缀、粉饰,以求编制一份优秀教案以备检查时获得高分。更具普遍性的是大多数教师的备课经常课后补写,即使是课前备好的,也基本不按所备的去上课。工整写出的教案成了摆设,这种备课对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会有多大的帮助?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恩:新课改教师应如何有效备课?  相似文献   

4.
品读了江西上高县逸夫小学晏梅兰老师《改革备课方式——走进“0教案”》一文(编者:本刊语文版2004年第1期),感触颇深。晏老师提出:“‘0教案’不是‘0备课’,而是为了使教师能把写教案、抄教案的时间腾出来备课。”确切地说,写教案本身就是备课的内容之一,改革的焦点是把教师因无奈而抄袭现成教案的时间腾出来用在“备真课”上。晏老师观点鲜明,就是主张真备课、备真课,反对假备课、备假课,使备课切实发挥为教学服务的作用,我很赞成这种务实的做法。细细品味上高逸夫小学备课管理的“五项措施”,令我钦佩的主要是集体备课和备课指导。集体…  相似文献   

5.
新课标下的备课制度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推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行为正面临着深刻的变革。而“备课”在这一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反思现行的教师备课现状,我们不难发现其存在的弊端,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以“量”为本,形式主义泛滥。教学管理对教师的备课检查,过分强调“量”化考核,检查方法只是停留在“数教案”这一机械模式,忽视备课的内质,致使许多教师出现了应付检查式的备课、抄教案,甚至是补教案。这种无效劳动,浪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及精力。以“本”为本,权力至上。以“教学大纲”为纲,以“课本、教参”为本的传统教学观念严重禁锢…  相似文献   

6.
一、学校备课管理的误区浅析 1.以偏赅全,缺乏过程管理。备课是由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学计划、确定课时教学目标、编制教案、教后反思等多个环节组成的系统过程。一些学校将备课简单地理解为写教案。将备课管理等同于教案检查.教案中字写得端正、抄的量多的被认定为备课认真、到位,对备课的实效性却缺乏关注,备课中其他环节的了解和检查也少有作为。现实的教学生活中,不少教师将备课和教案的抄写扯成了两张皮。先上后抄,或者先抄后上。书面教案仅作敷衍搪塞、应付检查之用。备课,这种教学生活中最具创造性的行为,  相似文献   

7.
阅读2002年《人民教育》第9-12期连载的“教案是否要来一次革命”的多家争鸣,和2005年《小语论坛》第2期刊出的《我不写教案》等个性十足的‘奇文”之后,感悟颇多。一、无奈写“应付型”教案“应付型”的虚假教案是指草率抄袭、对教学无实用价值、用来敷衍上级的虚假教案。李启咏在2002年《人民教育》第9期《我们迫切需要教案改革》一文中说:“当前中小学教师的教案十有八九是假的,假教案是不合理的教育评价机制造成的”。两年多过去了,抄教案之风依然盛行。2003年春,县里举行了一次新课程备课学习,一位教研室主任指导说:现在写教案应把原来…  相似文献   

8.
在新教材实施中,语文教师应怎样备课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特别是农村语文教师探讨的“焦点”。因为传统的备课方式已不能适应新教材的要求,更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为此,笔者认为:新课程下语文教师的备课应该和新教材所体现的格调一致,体现创新、增效、实用、减负的要求,以达到“用教材教”的目的。一、改变观念求实用目前的评价机制普遍认为:教师写了教案就备了课,未写教案就没有备课;通过校园网选用网上教案是“偷懒”;同级同科目的集体互动而写成的教案为“雷同”或“抄教案”。这样检查评价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已明显地滞后了,至于…  相似文献   

9.
传统备课形式把钻研教材的过程与结果记录在教案上,而课本较“干净”,这样,教师上课时对教案的依赖性较大,处理突发性问题缺乏灵活性、教学时难免有冷场的情况产生,课堂教学难以实施即时调控。因此,改进型备课教案应运而生。 1.插页式(粘贴式)备课教案。 这种教案是在传统备课形式的基础上,将更多的知识点,如时代背景,作者简介等抄在一张张小纸条上,插在或粘贴在课本之中。上课时,各知识点尽收眼底,教师  相似文献   

10.
一次听课,感觉到老师的教案写得的确不错,可课堂却死气沉沉,学生启而不发,许多程序都是由教师越俎代庖完成的。评课时得知,原来是执教者原样照搬某特级教师的教案。由此联想到,当前不少教师备课借别人的教案抄,到书店买“教案汇编”抄等现象.颇有一番感触。众所周知,教师们备课参照别人的教案,特别是那  相似文献   

11.
为避免出现过去那种“抄份教案,应付检查”的现象,对教师个人的备课方式和表现形式,学校实行柔性管理:鼓励教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备课。有的教师采用的是长线备课,将整个知识体系、学生发展体系进行全面地梳理,做到眼中无本、心中有本;有的教师采用网络备课,集思广益,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相似文献   

12.
写教案是为了备好课,进而上好课,这是教学活动的一个必需的环节.可如果要求"每学期写一本教案,一本教案每学期抄",那么便会使教师深陷于事务性工作之中,无力开拓新知.因此,应转变传统备课观念,树立终生备课的大备课观.  相似文献   

13.
每学期教师要写三四本教案,全册备课、单元备课、课时备课一应俱全。多数教师普遍认为:备课是一种负担,是一种应付检查的无奈劳动,与提高教学质量没有太大关系。以语文教案为例,段义、句义、解词、中心思想等对教材的理解,教学参考书上写得清清楚楚,可还得再把它抄到教案本上。  相似文献   

14.
一、学校备课管理的误区浅析 1.以偏赅全,缺乏过程管理.备课是由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学计划、确定课时教学目标、编制教案、教后反思等多个环节组成的系统过程.一些学校将备课简单地理解为写教案,将备课管理等同于教案检查,教案中字写得端正、抄的量多的被认定为备课认真、到位,对备课的实效性却缺乏关注,备课中其他环节的了解和检查也少有作为.  相似文献   

15.
赖浩 《江西教育》2005,(12):12-13
课改要取得实质性的成效,就应该抓住评价这个“牛鼻子”,让赞成课改的人无后顾之忧,让左顾右盼者不再观望,让固步守旧者失去立足之地。基于这种观念,大余县东门小学把教师评价改革列为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大张旗鼓地开展了教师评价改革,以此为先导,掀开了东门小学课程改革阔步前进的一页。一、搭建平台,着眼发展1.改革备课方式,变“埋头大抄”为“合作—共享—创造”教案撰写得如何,是教师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然而实际上,教案实为“抄”案,年年翻出老教案或借来老教案照抄,只要教案誊写得工整详尽,备课方面所得的评价就较高。教师们常常感…  相似文献   

16.
俗话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功。”然而,由于当下电子教案资源共享、集体备课流于形式、教辅用书泛滥成灾,教师们用于备课的时间越来越少了。在许多教师那里,备课只是为了完成任务,结果备课变成了“背课”,或者变成了“抄教案”。不言而喻,这样的备课目标发生了偏离,形式陈旧单一,质量和效益低下。如何才能改进备课,使之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源头活水呢?笔者试以语文学科为例作一些初步思考。  相似文献   

17.
改造备课     
一、问题表现1.备课要求陈旧机械不少学校仍在沿袭半个世纪前的前苏联“五环节”教学模式来设计教案和教学,关注点集中在“知识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步骤、板书设计”等项目上,课型多是“传授———接受”式,教学过程单一刻板,缺乏活力,很少见到研究性、开放性、合作性等新课型。2.备课过程照搬照抄有的教师为应付学校的检查做低效或无效的备课,使教案成为“速成之作、应景之作”。有的抄袭参考教案,有的照搬特级教师和优秀教师的教案,缺乏自己独特的理解和灵魂,教案成了《教师备课手册》、《教学参考书》的翻版。3.备课内容…  相似文献   

18.
看了《广东教育·综合版》第2期刊登的《无备课上课,不必谈之色变》一文,感触颇多。我认为作者的观点值得商酌。其一,备课就是“写教案”文章认为:当前教师备课不是留着上课用,而是为了应付领导检查备课不直接决定教学效果,无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等等。很显然作者把备课等同于写教案,这一看法是有误的。事实上,写教案只是备课的一个环节和一种表现形式真正意义上的备课除了备教材外还包括课前的其他活动,如了解学生、搜集资料、设计教学思路以及根据学生特点和教材选择教学方法等。新课程强调“以生为本”,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的备课不是为…  相似文献   

19.
当前语文教师的备课,“抄教案以应付检查”“教学设计与上课实际完全脱节”等怪状随处可见。鉴于以上认识,我校自2000年开始,本着“要想教师有所为,应允许其有所不为”的认识,从改变语文教师的备课形式入手,为教师的创新和发展“松绑”,对全体语文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尝试,具体操作策略如下:一、审视备课方式根据本校“教师工作经历、教学业务能力层次明显”的师资实际,从“求实效、求发展”出发,我们对“语文教师备课应备些什么?”进行了探讨,最后得出撰写教案应体现实效。教案撰写要求做到少而精,每位…  相似文献   

20.
算起来我教语文已有十余年了。刚上班那会儿,以为备课就是看教参、读文本、定方案。在参加了几次优质课比赛之后,我才慢慢地体会到,备课,不仅仅是“抄教参”:讲课,不仅仅是背教案。悟出了这一点,我便开始收集、学习有关教学的经验、方法。我很幸运地拜读到于永正名师的《我这样备课》、傅开国名师的《课改背景下的阅读教学备课》等文章。由此,便开始尝试新的备课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