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在学完各种类型的酸碱溶液[H~ ]的计算以后,每届学生都提出这样的问题:H_2SO_4溶液[H~ ]怎么计算?H_2SO_4为二元强酸,1mol·L~(-1)H_2SO_4溶液中,[H~ ]是2mol·L~(-1)吗? 师专所用《分析化学》教材不涉及H_2SO_4溶液[H~ ]的计算问题,而H_2SO_4是中学化学中常用的强酸,学生自然很想了解H_2SO_4溶液[H~ ]的计算问题。为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对H_2SO_4溶液[H~ ]的计算作如下推导 设H_2SO_4的浓度为Cmol·L~(-1),H_2SO_4的K_a_1≈10~3,K_a_2=1.2×10~(-2)。在H_2SO_4溶液中,存在如下电离式  相似文献   

2.
一、离子的本质性质引起的不能大量共存 1.在溶液中由于离子之间的相互反应生成沉淀、气体、弱电解质而不能大量共存。如形成BaSO_4、BaCO_3、CaCO_3、AgCl等沉淀;CO_2、NH_3、H_2S等气体;以及CH_3COOH、H_2O、NH_3·H_2O等弱电解质。例1 下列各组离子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A) A.Ag~+、H~+、NO_3~-、K~+ B.HS~-、Cu~(2+)、NO_3~-、Na~+ C.CH_3COO~-、SO_4~(2-)、H~+、NH_4~+ D.HCO_3~-、Cl~+、H~+、Mg~(2+) 解析:B项HS~-+Cu~(2+)=CuS↓+H~+ C项CH_3COO~-+H~+=CH_3COOH D项HCO_3~-+H~+=CO_2↑+H_2O,故应选A。 2.因离子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  相似文献   

3.
分析诸多同学离子方程式写错的原因,大致归纳有如下几种。 一、考虑问题欠全面、完整。 Ba(OH)_2和H_2SO_4的反应写成Ba~(2+)+SO_4~(2-)=BaSO_4↓或H~++OH~-=H_2O。正确的离子方程式应为:Ba~(2+)+2OH~-+2H~++SO_4~(2-)=BaSO_4↓+2H_2O  相似文献   

4.
在《无机化学》和《无机化学实验》教材中,鉴定Mn~(2 )离子的存在都是利用NaBiO_3~(?)氧化法将Mn~(2 )氧化为MnO_4成为紫色溶液,反应式:2Mn~(2 ) 5NaBiO_3~- 14H~ =2MnO_4~- 5Bi~(3 ) 7H_2O 5Na~ 这一反应灵敏度高,效果好,是一个很理想的方法.应用氧化还原反应理论解释也能得到满意的结论,电极反应:Mn0_4~- 8H~ 5e~-(?)Mn~(2 ) 4H_2O (?)~0=1.491VNaBiO_3~(?) 6H~ 2e~-(?)Bi~(3 ) 3H_2O Na~ 1 (?)_A(?)=1.80V,故在酸性条件下,上述反应能进行.但在实验时,若不控制反应条件,反应后,往往得到棕黑色浑浊液而不是澄清的MnO_4~-紫色溶液.初步分析其原因可能是NaBiO_3~-的量少,未能将Mn~(2 )全部氧化为MnO_4~-或溶液的酸度不够.因此实验时增加了NaBiO_3的用量,提高了溶液的酸度.但实验结果.并没有改变.针对此现象笔者经过反复实验发现掌握好适当的Mn~(2 )浓度和溶液的酸度对Mn~(2 )转化为MnO_4~-的反应是成功的关键,因此该实验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正>题目已知还原性:SO_3(2-)>I(2-)>I-。向含a mol KI和a mol K_2SO_3的混合液中通入b mol Cl_2,充分反应(不考虑Cl2与I2之间的反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当a≥b时,发生的离子反应为:SO_3-。向含a mol KI和a mol K_2SO_3的混合液中通入b mol Cl_2,充分反应(不考虑Cl2与I2之间的反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当a≥b时,发生的离子反应为:SO_3(2-)+Cl_2+H_2O==SO_4(2-)+Cl_2+H_2O==SO_4(2-)+2H(2-)+2H++2Cl++2Cl-B.当5a=4b时,发生的离子反应为:4SO_3-B.当5a=4b时,发生的离子反应为:4SO_3(2-)+2I(2-)+2I-+5Cl_2+4H_2O==4SO_4-+5Cl_2+4H_2O==4SO_4(2-)+  相似文献   

6.
“共存”——即大量共存,就是离子间不相互反应,离子浓度不降低,不能大量共存的离子原因如下: 1.氧化——还原反应NO_3~-(H~+),Fe~(3+),MnO_4~-(H~+),ClO~-(H~+或OH~-),Cr_2O_7~(2-)(H~+)与(S~(2-)、I~-、Fe~(2+)). 2.双水解反应Al~(3+)与CO_3~(2-),SO_3~(2-),HCO_3~-,HSO_3~-,S~(2-),  相似文献   

7.
关于Mg与NH_4Cl溶液的反应,不少资料分析如下:NH_4~ 水解产生H~ ,NH_4~ H_2O(?)NH_3·H_2O H~ ,Mg与H~ 作用产生Mg~(2 ),Mg 2H~ =Mg~(2 ) H_2↑,由于H~ 的消耗而使得NH_4~ 的水解平衡向正向移动,NH_3·H_2O浓度变  相似文献   

8.
问题1.浓H_2SO_4与SO_2能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如果能,则S0_2中+4价的S将升价至+6价,而H_2SO_4中+6价的S将降价成+4价。显然,这种你变成我,我变成你的交换是毫无实际意义的。 问题2.将KMnO_4+H_2S+H_2SO_4—→K_2SO_4+MnSO_4+S+H_2O配平成8KMnO_4+11H_2S+9H_2SO_4=4K_2SO_4+8MnSO_4+8S+20H_2O对不对。 这个方程的配平,是基于这样的假设:KMnO_4中+7价Mn被还原至+2价,H_2S中-2价S被氧化至+6价,H_2SO_4中+6价S被还原至0价。撇开Mn的变价不论,就看H_2S与H_2SO_4之间的氧化-还原关系。这就形成了低价S变成+6价,而+6价S本身又变成  相似文献   

9.
<正>1.(2008年北京大学)有一种新型的LiI2电池,可以用于心脏起搏器而埋入人体内,请说出它的特点。2.(2008年清华大学)由范特霍夫方程得出"无论在什么条件下,只要是吸热反应,升温总利于反应正向进行;只要是放热反应,升温不利于反应正向进行"的结论。3.(2008年复旦大学)1.0 L0.10 mol·L~(-1)的H_2SO_4水溶液中,H~+浓度最接近于()。A.0.22 mol·L~(-1)B.0.20 mol·L~(-1)C.0.11 mol·L~(-1)D.0.10 mol·L~(-1)4.(2008年上海交通大学)节日之夜的荧  相似文献   

10.
《高中生》2007,(24)
热点内容,常考常新例1 (第9题)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A.过量的SO_2通入NaOH溶液中:SO_2 2OH~-=SO_3~(2-) H_2O B.Fe(NO_3)_3溶液中加入过量的HI溶液:2Fe~(3 ) 2I~-=2Fe~(2 ) I_2 C.NaNO_2溶液中加入酸性KMnO_4溶液:2MnO_4~- 5NO_2~- 6H~ =2Mn~(2 ) 5NO_3~- 3H_2O D.NaHCO_3溶液中加入过量的Ba(OH)_2溶液:2HCO_3~- Ba~(2 ) 2OH~-=BaCO_3↓ 2H_2O CO_3~(2-)分析过量SO_2通入NaOH溶液中生成HSO_3~-离子;Fe(NO_3)_3溶液中加入过量的HI溶液,不仅Fe~(3 )能氧化I~-,NO_3~-离子在酸性条件下,也能氧化I~-;NaHCO_3溶液中加入过量的Ba(OH)_2溶液,HCO_3~-与OH~-完全反应掉,生成的CO_3~(2-)又全部转化为BaCO_3沉淀,溶液中不可能有CO_3~(2-)存在。因此,选项A、B、D不正确。  相似文献   

11.
一、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变化规律1.浓度与物质氧化性、还原性增大物质的浓度,其氧化性(还原性)随之增强,减少物质的浓度,其氧化性(还原性)随之减弱。如浓硝酸氧化性强于稀硝酸,浓硫酸氧化性强于稀硫酸等。例1:38.4mg 铜跟适量的浓硝酸反应,铜全部反应后,共收集到气体22.4mL(标态),反应消耗的 HNO_3的物质的量可能是( )A.1.0×10~(-3)mol B.1.6×10~(-3)molC.2.2×10~(-3)mol D.2.4×10~(-3)mol解析:铜与浓 HNO_3反应生成 NO_2,但随着硝酸量的逐步减少,硝酸溶液的浓度变稀,则硝酸的氧化性渐弱,故随  相似文献   

12.
【例1】某无色透明溶液与金属Al反应放出 H_2,则在该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A.H~ 、SO_4~(2-)、Cu~(2 )、Cl~- B.H~ 、Ba~(2 )、Mg~(2 )、NO_2~ C.OH~-、NO_3~-、Ba~(2 )、Na~ D.K~ 、SO_4~(2-)、H~ 、MnO_4~- 【解析】由溶液无色可排除A、D选项。与金属  相似文献   

13.
现行高中《化学》第一册(必修,人教版)中关于浓H_2SO_4的强氧化性、酸性,稀 H_2SO_4的酸性等用了多个实验进行演示,操作复杂,仪器使用繁琐。笔者在教学中将其进行了改进,使用一个装置就能体现出 Fe 与 H_2SO_4反应的几个系列实验。如:浓 H_2SO_4能使铁发生钝化,加热时能将铁氧化,随着反应的进行,当浓度降到一定时,变为稀 H_2SO_4又与铁反应产生 H_2。经过组合可以使操作简便,现象明显,并且有毒气体不会散发到空气中。  相似文献   

14.
采用浸渍法制备SO_4~(2-)/ZrO_2-SiO_2固体超强酸,并以廉价的1,4-丁二醇和工业废气在吸收过程中产生的溴化氢为原料,以合成的SO_4~(2-)/ZrO_2-SiO_2固体超强酸为催化剂合成用途广泛的1,4-二溴丁烷.采用正交试验研究了SO_4~(2-)/ZrO_2-SiO_2固体超强酸制备过程中的复配比、焙烧温度、焙烧时间、硫酸浓度等因素对其催化性能的影响,以1,4-二溴丁烷的收率为考核指标,确定了SO_4~(2-)/ZrO_2-SiO_2固体超强酸的最佳制备工艺.结果表明:当n(Zr)∶n(Si)为1∶4、陈化时间12 h、预焙烧温度200℃、焙烧温度550℃、焙烧时间3 h、H_2SO_4浓度1.00 mol/L、m(前驱体)∶V(H_2SO_4)=1∶10时制备的固体超强酸的催化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15.
一、正确判断氧化还原反应及其氧化剂、还原剂和相应的电子转移数目例1已知氧化还原反应:2Cu(IO_3)_2 24KI 12H_2SO_4= 2CuI↓ 13I_2 12K_2SO_4 12H_2O,其中1mol氧化剂在反应中得到的电子为A.10 mol B.11 mol C.12 mol D.13 mol解析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得电子,化合价降低。  相似文献   

16.
<正>题型一:考查金属单质的性质例1将等物质的量的镁和铝相混合,取等质量该混合物四份,分别加到足量的下列溶液中,充分反应后,放出氢气最多的是()。A.3mol·L(-1) HCl B.4mol·L(-1) HCl B.4mol·L(-1) HNO3C.8mol·L(-1) HNO3C.8mol·L(-1) NaOH D.18mol·L(-1) NaOH D.18mol·L(-1) H2SO4思路分析:在镁、铝混合物中加入HNO_3和浓H_2SO_4(两物质均具有强氧化性),都不能产  相似文献   

17.
一、问题的提出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实验[6-5]中,浓H_2SO_4与 Cu 反应的实验现象表述为:浓 H_2SO_4与 Cu在加热时能发生反应,放出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或使品红溶液退色的气体,反应后生成物的水溶液显蓝色。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H_2SO_4(浓)+CuCuSO_4+2H_2O+SO_2↑笔者做该实验时,出现了异常现象,反应后的试管内有大量黑灰色沉淀,加水后溶液呈现蓝色,是什么原因造成现象不同呢?为此,我们进行了以下验证实验。  相似文献   

18.
张雷 《考试》1999,(Z1)
近几年高考化学计算型选择题大多可通过简单“估算”快速求解,常用的方法有:一、“范围”估算例1(’94年高考题)100mL0.3mol/LNa_2SO_4溶液和50mL0.2mol/LAl_2(SO_4)_3溶液混合后,溶液中SO_4~(2-)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为A.0.20mol/L B.0.25mol/LC.0.40mol/L D.0.50mol/L解析:混合前两溶液中 SO_4~(2-)离子的浓度分别为0.3mol/L和0.6mol/L,且混合前前者的体积大,故混合后溶液中 SO_4~(2-)离子的浓度大于0.3mol/L,小于0.45mol/L,选 C。二、“特值”估算例2(’98年高考题)pH=13的强碱溶液与 pH=2  相似文献   

19.
铝和铬的性质有不少相似之处.它们都是两性金属,既能溶于酸又能溶于强碱;都被冷的浓硝酸钝化,其氧化物Al_2O_3、Cr_2O_3都是熔点高、硬度大的物质,其氢氧化物Al(OH)_3、Cr(OH)_3都是难溶于水的两性氢氧化物,既能溶于酸又能溶于强碱.本文利用Al—H_2O系统的(?)—pH图及Cr—H_2O系统的(?)—pH图,对铝和铬及其氢氧化物的两性进行分析.一、Al—H_2O系统(?)—pH图图1为Al—H_2O系统的(?)—pH图,其作法是:(?)线代表H~ /H_2线.根据(?)(H~ /H_2)=-0.0592pH-(0.0592/2)1g(P(H_2))  相似文献   

20.
在’96高考化学试卷中,化学计算题有9题,共46分,占总分30.7%,仍是配分较大的题型。能否迅速而准确地解答,直接关系到考生在化学科考试的成败。本文结合试题的特点,予以解析。 1.根据原理 迅速求解 第21题:实验室用铅蓄电池作电源电解饱和食盐水制取氯气,已知铅蓄电池放电时发生如下反应:负极:Pb SO_4~(2-)=PbSO_4 2e正极:PbO_2 4H~ SO_4~(2-) 2e=PbSO_4 2H_2O今若制得Cl_2,0.050摩,这时蓄电池内消耗的H_2SO_4的物质的量至少是(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