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4 毫秒
1.
就单音副词语法化问题,做一些初步的探究。把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实词直接引申虚化为单音副词的情况分别加以阐述。正确认识副词语法化的规律是全面把握单音副词意义和用法的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2.
"精"是北方方言特有的一个程度副词,它由名词演变为动词、形容词、副词,体现出了典型的语法化特征。本文在充分调研汉语语料的基础上,从历时角度,分析"精"由实词到虚词的语法化过程及路径,并从句法、语义、语用、认知等视域对其语法化的形成机制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现代汉语中具有强调和比较意义的语气副词"连"为研究对象,从汉语史的角度描述"连"由实词向语气副词"连"语法化的过程,用比较分析的方法研究汉语史中表达强调和比较意义的一些用法,进而分析语气副词"连"的语法化过程。  相似文献   

4.
文章在广泛考察各个时期语料的基础上,研究了连词"一旦"的语法化历程及语义特征。通过研究发现:连词"一旦"是由线性序列上前后出现的两个词结合为一个名词,在特定的句法环境中逐渐虚化为副词,副词"一旦"再进一步虚化为连词,但这个虚化过程并未完成,现在仍处在这个过渡阶段。副词语法化实现的基础是名词"一旦"所表示的"(将来的)某一时点"这一特殊的语义特征,而位于后一分句主语后谓语前的语法位置则是语法化完成的关键。"一旦"语法化的动因则是语用推理。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汉语实词虚词分类问题谈起,深入剖析了汉语副词的特殊性,尤其是副词的重叠问题,并认为一般所说的副词重叠是语素重叠,是汉语词汇复音化的结果,不属于句法范畴的构形重叠。最后,从语法化角度总结全文,得出结论——汉语副词归为虚词符合汉语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有利于为今后副词研究确立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6.
实词虚化为副词是古代汉语中副词最为主要的来源,而其中以实词虚化为副词的现象最为普遍。实词虚化为副词分为直接虚化与间接虚化两种类型,本文分析了实词虚化为副词的几种情况。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后套话中的新程度副词“海”和“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和"砍"是近年来内蒙古后套地区年轻人口语及网络交际中新流行的一类程度副词,具备汉语实词虚化副词的因素及一般程度副词的典型语法特征;除自身语义基础外,在细节和程度的凸现、情感表达、标新立异等方面更能满足动作和性状的高程度表达需求,具有传统副词无可比拟的独特功能。  相似文献   

8.
从历时角度探讨“说不定”的语法化过程。它经历了可分离式动补组合、动补短语和评注性副词三个阶段,其意义逐步虚化,由具体的动作义演变到认知情态义,最终表示说话者对事件、命题的主观认识、评价和态度。  相似文献   

9.
"其实"最早出现是作为一个短语,由于语义的泛化而由短语到实词,由实词到评注性副词。文章认为,"其实"副词化是在元代才形成的,是在主观化机制的作用下虚化的结果。"其实"副词用法形成以后,旧用法仍然存在,新旧并存。  相似文献   

10.
“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语法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度副词+名词"结构正处在一个语法化的过程之中,表现为:这一结构中的程度副词和名词,其句法功能得到扩展,其语义逐渐虚化。从新语法结构出现的四个典型特征亦可以判断"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语法化趋势。这一结构至少符合认同、隐喻、类推三种语法化机制。"程度副词+名词"结构将在人们的心理和语言中进一步凝固化、合法化,最终成为一个稳定的句法格式。  相似文献   

11.
“更”是上古末期产生的副词,近代汉语中普遍使用。语义因素对“更”语法化过程有很大影响,包括受事(宾语)所指的相同与否及其数量的单一和非一、施事(主语)所指的单一和非一、“更”所修饰成分的范围的扩大、语义指向的变化、语义预设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对网络中流行的“严重”一词进行词义和用法的描写分析,探究“严重”在网络用语中出现了一种类似于程度副词的语法功能这一现象,并从语义基础、语言的“更新”以及语用者的心理等方面对其作成因分析。  相似文献   

13.
在云南方言中,"非"是作为程度副词来使用的,其语义与句法结构形式都跟普通话有较大差异。"非"以单音节形式作程度副词使用既不是从古汉语发展而来的,又与现代汉语的用法相差甚远。大理洱海沿岸地区白族话中用[φ44]作程度副词,它是白族话固有的词语,随着民族的融合及文化的交流,[φ44]这一白族话中的程度副词被汉族吸收、借鉴,成为云南方言中特有的表程度的副词。  相似文献   

14.
在云南方言中,"非"是作为程度副词来使用的,其语义与句法结构形式都跟普通话有较大差异."非"以单音节形式作程度副词使用既不是从古汉语发展而来的,又与现代汉语的用法相差甚远.大理洱海沿岸地区白族话中用[φε44]作程度副词,它是白族话固有的词语,随着民族的融合及文化的交流,[φε44]这一白族话中的程度副词被汉族吸收、借鉴,成为云南方言中特有的表程度的副词.  相似文献   

15.
“一连”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学界一致认为其为副词。通过追溯其源,并从“一连”与动词“连续”的对比分析以及副词的用途两方面入手考察,可以得知,“一连”最初当由副词“一”与动词“连”凝固而成,在历来的用例中体现出动词的倾向性。其虽处于由实变虚的语法化过程中,但这种“虚化”不够彻底,故“一连”还不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副词。  相似文献   

16.
“既”最初是表示“完、尽”义的动词,后来逐渐语法化为时间副词,相当于“不久、已经、本来”等,并进一步语法化为范围副词,相当于“完全、全部”。“既”由“已经”义的时间副词又进一步语法化为并列连词和原因连词,作并列连词表示两种情况兼而有之,作原因连词表示推论的前提。句法位置和语言环境的变化是“既”发生语法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评注性副词"究竟"是现代汉语常用词,现主要是对它的语法意义进行重新归纳;对它的语义指向进行考察,发现"究竟"的语义只能后指而不能前指;另外,"究竟"还具有多项语义功能,如强调客观性、强调事物的特性等。  相似文献   

18.
越南语中的“cung”一词可以翻译成汉语副词“也”,有时也可翻译成汉语的“都”。从母语方面来看,学生的母语越南语对学习汉语副词“也”有影响,虽然越南语中的“cung”和汉语中的“也”的用法大体相同,但两者毕竟属于不同的语言系统,这两个词在各自语言系统中的作用和用法也不可能完全相同。本文拟从句法、语义和语用等方面就汉语的“也”和越南语中的“cung”进行比较和梳理,以期为针对学生母语为越南语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和教学提供借鉴或帮助。  相似文献   

19.
鹤壁方言中的副词“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鹤壁方言中的"光"用在动词性成分前时表示"老、总"或者"必然、还会",用在名词性成分前时表示"全、都"。"光"还可以表达过去、现在或将来三种时体,而且根据其时体和言者的立场",光"还可以带有赞赏羡慕、不满担忧、吃惊等多种感情色彩。我们结合"光"的语法化和主观性来讨论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