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国正在成为一个世界性大国,但中国的软实力和话语权或者说中国对世界的看法、观念和思考,并没有成为世界的主流话语。这并非一个可以用"钱"来解释和解决的问题,而是一个"人"和"观念"的问题。这从我们对法国总统大选的报道,即可窥一斑而知全豹。今年的法国总统大选成为世界全球化力量与反全球化力量的一次角斗,得到了全球、主要是西方主流媒体的高度关注,而中国的媒体却较少关注法国大选的世界意义,更多的是因为欧美媒体的关注而关注。中国媒体的编译式报道只能起到传声筒的作用,很难引起国际舆论的注意。而要增强中国媒体的舆论影响力,关键是新闻话题的选择,中国媒体应该从根本上、即从对外报道的理念上进行必要的修正。同时,要做好对外舆论传播,讲好中国故事,必须要形成一个正确的媒体战略,重新打造一个真正能够影响全球舆论的"媒体潜艇"。  相似文献   

2.
曾平 《对外大传播》2013,(4):30-31,47
如何增强世界范围内的国际话语权,对我国新闻媒体可以说是机遇和挑战并存。笔者曾以驻外媒体记者身份在拉美的墨西哥工作两年,并参与对秘鲁、古巴等国的报道,回国以后继续从事对外宣传工作。因此,对此有着深切的感受。在拉美地区,大的媒体主要掌握在所在国利益集团手中,中国在当地的形象,基本上由西方媒体打造而成,  相似文献   

3.
韩松  平川 《对外大传播》2008,(10):25-25
这次北京奥运会有一个特别的现象,就是数量空前的外国政要(前后有100多位)前来出席开幕式、闭幕式并参加相关活动,中国领导人分别与他们会见,进行宴请,因此赛事中间,又交叉着大量的政治、外事新闻。对此不但我们重视,海外媒体也极为关注,事实证明这方面的确形成了一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新闻对外报道的困境之一在于酒香却怕巷子深。因为中西方语境不同,文化差异及编辑记者观察新闻事件的出发点和角度不一,西方读者还是倾向于阅读外媒稿件而错过中国记者调研扎实,拥有众多独家消息的全方位报道。如何才能让中国声音为外界听到?研究外媒涉华报道,我们发现许多报道都以小口径切入,为了解释受众觉得晦涩难懂或是从未接触到的内容而采取讲故事的方式,增强画面感,帮助受众设置问题,然后循序渐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文化历史悠久,五千年的文明从未中断过。但是,虽然没有中断过,我们今天还是要"发掘"出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因为在西方文化一百多年来的冲击下,我们对于中国文化最主要的一些特点已经不是特别清楚了。一中国文化注重"自觉自律"比如说,现在有一个比较大的问题,中国文化究竟与西方文化的根本差异在什么地方?我觉得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是强调人的"自觉自律",强调从自觉上升到自律;而西方文化强调的是他觉和他律,这是根本的区别。所以,一旦我们发掘出了中国文化这样一  相似文献   

6.
国际新闻传播人才担负着向国际社会报道中国、站在中国立场报道世界大事的重要职责,是中国观点的传播者、中国立场的阐释者、中国形象的塑造者。急剧变革的国际形势及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国际传播事业带来了新挑战,给国际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中国的国际传播人才培养要走中国化的道路,它不同于西方新闻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法,应该是一套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下的国际化培养体系。需要形成由党和政府主导、主流媒体和新闻院校联手办学的模式,"坚持党的领导"是原则,"坚守国家立场"是根基,"坚定中国特色"是路径。其核心的教育理念是培养学生坚守国家立场,明确"为谁传播";及时发出声音,把握"何时传播";讲好中国故事,解决"传播什么";拓宽传播渠道,掌握"怎样传播"。  相似文献   

7.
正如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七局副局长王丕君指出的:“西藏本没有问题,两多年来充斥在西方舆论中的西藏是完全地被问题化了,妖魔化了,虚拟化了。西方社会对‘西藏问题’有着执著的偏见,我们应该不断地向他们阐明事实、申明道理。” 自2005年第7期开办《西藏之窗》栏目以来,本刊围绕“西方媒体主要在哪些方面对西藏存在误解”、“在向世界介绍一个真实的西藏的过程中,对外媒体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等问题进行深入追踪报道,刊发了一系列关于如何向世界说明西藏的文毒:《针对“西藏问题”上的偏见,中国可以坚决地说“不”》《“真实’:一定能胜于谎言——专家学者谈真实性在对外宣传西藏中的作用》《他从高原走来——访藏族第一位博士格勒》《雪域高原上响起和谐音符——与西藏团人大代表谈向世界介绍一个真实的西藏》《对外宣传西藏的技巧就是用事实回应宣传臆想》《毛如柏,对西藏三十二年的牵挂跳读者对此反响热烈。 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后,西藏更加成为国际舆论关注的热点。为了使外宣工作者、在面对西方社会对西藏的种种误读时能够成为“最佳辩手”,本栏目将针对西藏受国际舆论关注的热点.为外宣工作者提供明确的观点、雄辩的事实和传播技巧。在“西藏问题”上我们与国外的分歧和争论应当如何说明,围绕国外的误读应当如何正面解读。同时,我们尽量将视线伸向西藏这片神奇土地的最前沿,让外界听到雪域高原更加及时和真实的声音,多角度地呈现一个日新月异的西藏。  相似文献   

8.
言论集纳     
我希望中国梦是中国式的,而不要重复西方式的梦想。西方梦想靠的是在世界其他地方开拓,他们的富裕建立在那些被其开采过的地方日益穷困的基础之上,那是一种零和游戏。中国人的思维是双赢,这意味着中国必须帮助世界其他地方变得繁荣,并让自己也变得日趋繁荣。——印度曼尼帕尔大学地缘政治系主任马达哈夫·纳拉帕特教授我们要通过各种形式和手段向外叙述、介绍中国,  相似文献   

9.
东西方的哲学存在深重的、似乎不可克服的不对称。长期以来,儒家哲学被视为一个从西方宗教意义衍生的传统,我们可以很顺畅地在西方框架内对它进行理论化和概念化,而不必担心会有什么代价。对中国进行概念化与理论化,不仅仅是西方哲学家职业偏见,也是中国自己的问题。汤一介先生对哲学学科有着全球性和多元性的理解,对汤先生来说,哲学家的责任,是要用我们的文化资源,为更美好的世界创造新思想,生产所需的社会学识。在汤一介对中国哲学的解读中,人类道德和自然和谐——真、善、美——是相互影响和相辅相成的。汤一介的出发点和他采用的中国哲学中具有最广泛和最根本意义的特定范畴即是"天人合一"。汤先生将"天人合一"作为"真"或者也许可以说"真正的生存"意味着什么的终极来源的道德律令。随着汤先生的著作被翻译成英文而出现在西方的书架上,新一代的年轻哲学家也将分享到这一学识与贡献。  相似文献   

10.
"超越"一词在中国和西方思想交流史上、特别是儒学与西方哲学的对话中是一个一直有着广泛争议的概念,但是,如果在最一般意义上理解"超越"一词,儒家思想的道德修养观念、"成圣"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教导人们如何通过践行贤明而超越自身局限,并最终达到一种至上和永生的境界.本文在辨析对"超越"概念的不同理解后,论述了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超越观念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正>"世界观念"的形成源于新闻报道西方有一句名言:"上帝是按自己的形象造人的。"那么人是否也在用上帝的逻辑在思考上帝呢?我们是一个没有一神教历史的国度。用我们世俗的话来说,就是知己方能知彼、知彼方能真正知己。特别是在一个以新闻作为各国民众彼此在从未谋面的情况下相互认知的媒介时期,知己是知彼的基础,但只有真正知彼,我们才有可能真正知己。这就使我们有必要研究国人了解其从未接触过的现实世界的主要途径本身,即新闻。  相似文献   

12.
我们要进一步深化中国近代思潮研究,第一,就必须对"思潮"的涵义进行研究和讨论,搞清楚自西方传入的"思潮"在西方的"本义",以及我们是在什么样的涵义下使用西方传入的这些"思潮"之概念的,二者之间的差异何在。至于那些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理解的非外来的"思潮"概念,我们要经过讨论,达成基本共识。同时,要特别注意多种思潮在某一思想家身上的重叠。第二,要加强对中国近代思潮的中外思想资源的研究,搞清传入中国的西方思潮在西方的生成、发展、流派、演变,以及它们是何时和如何传入中国的,其生成、发展、流派和演变对中国的影响,搞清中国本土的思想资源是如何影响中国知识界对西方思潮的选择和接受的。第三,在研究思潮史时,必须把研究对象放置于历史发展的脉络中,动态地研究它们在不同历史阶段或时期的演变,这样才能对它们做出实事求是的科学评价,尤其要重视世界局势的变化,特别是西方局势的变化对中国近代思潮发展和演变的影响。第四,除了要动态地研究近代思潮在不同历史阶段或时期的演变外,还应加强对近代不同思潮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特别是相互影响、相互吸纳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正我开始从事对外新闻工作,正值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可以说,对国外介绍中国的改革开放,贯穿了我新闻职业生涯的始终。如何介绍中国改革开放对世界的影响,如何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注意和把控的点很多。这里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仅谈三点体会。亲和2014年秋,我应邀和清华大学李希光教授一起去尼泊尔参加一个学术活动,主题就是"中国的改革开放对尼泊尔的影响"。李希光教授作为主讲,以《习近平的新中国唤醒世界》为题,高屋建瓴,非常宏观也非常全面地介绍  相似文献   

14.
刘滢 《对外大传播》2013,(9):13-15,1
今年3月,新华社组织七个地区的驻外分社记者就中国国家形象和中国主流媒体报道在当地的影响力等问题采访了30个国家的62位媒体人士和中国问题专家。采访发现,外国意见领袖眼中的中国和中国媒体形象与我们期待并努力塑造的并不完全一致:发达国家眼中的中国形象为"引人注意"和"令人不安";发展中国家眼中的中国形象为"友好"的"强国"。在媒体影响力方面则表现为在亚、非、拉乃至东欧地区的影响力呈上升趋势;在西方国家的影响力依然十分微弱。作者认为,改进中国媒体的对外传播活动,一是要从媒体和受众两个层面提高落地率和有效到达率;二是要扬长补短,从海外受众需求出发改进传播内容;三是要按传媒市场规则运作,加大新闻产品的营销力度。四是要增加并重用国际新闻人才,打造真正的"世界媒体"。  相似文献   

15.
在去年的世界妇女大会上,我国新闻记者奋发努力,团结协作,向国内外做了大量的、全面而又客观公正的报道,赢得了世界上许多主持正义的国家和人民的一致好评,有力地回击了某些西方记者对世妇会的歪曲和不公正的宣传,表明了我国新闻传媒在推动和维护世界新闻新秩序方面所显示出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文化的光明前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8 40年以后 ,中国被迫打开国门 ,卷进世界大潮流 ;西方文化涌进中国 ,中国的经济、政治被迫改变 ,思想文化也随着发生变革。近二百年来 ,向西方学到不少东西 ,有我们本来缺少、需要的 ,也有不少是西方列强硬塞给我们的 ,选择的余地不太大。新中国以后 ,特别是近二十年来 ,我们主动地、有选择地引进外来文化 ,从生活文化 (衣、食、服务等 )到观念文化 (文学、哲学、艺术等 ) ,有的在中国生了根 ,变成本土文化的组成部分。回顾新中国五十年来的经历 ,值得认真总结。面向 2 1世纪 ,我们的思想文化界要赶上世界新的进展 ,与世界发展同步 ,我们…  相似文献   

17.
曾任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和新闻司司长、中国驻荷兰大使的吴建民,现任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驻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日前他在给江苏省外事办公室的外事干部谈国际形势时,特别谈了在对外宣传中如何介绍自己、给对方留下较好的“第一印象”的问题。这部分讲话由龙锡恺同志整理,本刊予以发表,以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8.
当有人将中国你为“世界加工厂”时,印度把自己变成了“世界的办公室”,当今天的中国要做科技大国时,印度年轻一代的梦想是要把自己的国家变成世界的“大脑”。如何看待身边这个伙伴,如何看待印度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位置,如何理解这个充满活力,同时又充满“矛盾”的国家,中印两国叉将如何寻找未来的交会点?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昕、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研究员薛克翘。  相似文献   

19.
新冠肺炎的全球大流行正在加速中国与西方关系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形成。意识形态冷战、地缘战略压迫、种族主义歧视,折射着近代以来的中国与西方关系史。对此,是作某种理论概念化的判断而放任对抗性发展,还是尝试在知识对话的共识过程中寻求建设性关系的可能性,意味着中国与西方的关系是回到20世纪抑或真正开始新的纪元。在作出总体性战略判断基础上,强调主体性知识生产,树立有知识生产主体性和知识对话能力的文化自信,形成和坚持国际传播的沟通理性,应该是必须的选择。就此问题,国家社科基金“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实践问题与本土化理论创新”课题组、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联合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组织专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全球文化秩序的形成是世界走向全球化时代的产物,西方主导地位和“西方中心主义”以及“西强他弱”是这一全球秩序的基本结构。西方在全球文化新秩序中的主导地位质言之就是掌握了文化国际话语权。全球文化新秩序的构建是大国话语权竞争的重要领域。中国具有特殊的文化身份,且要改变在这一秩序中的结构性弱势地位,具有促进全球文化秩序转型和更新的动力。中国要以国际话语权建设推进全球文化秩序转型,可以从四个方面加强认识并采取举措:加强话语质量建设与传播影响力建设并举;寻求非西方“文化话语权联盟”以获得“共同话语权”;将国家实力增长有效转化为国际话语权特别是文化话语权的增长;对西方文化话语权进行适当解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