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焉”字处在古汉语句子的末尾,是兼词呢,还是纯粹的语气词呢?笔者想在这一问题上提出与传统见解不同的看法。众所周知,明清学者,近今专家,皆训句尾“焉”字为兼词。象杨树达、王力、杨伯峻、郭锡良、韩峥嵘诸先生,都明确指出、古汉语句末尾的“焉”字是兼词。而《辞源》、《辞海》等辞书,亦因近人旧  相似文献   

2.
王寿昌先生撰写的《标点符号的几个误用》一文(见本刊教师版2004年第5期),对易误用的标点符号做了较全面的总结与辨析。尽管拜读后“于我心有戚戚焉”,但有几处,笔者还想与王先生商榷。一、有关“顿号的误用”在“顿号的误用”部分中,王先生对例2句是这样分析的:“2句中的‘三、四’是概数,中间不能用顿号,否则变成了‘三’和‘四’的并列;至于序数则可用顿号。”斯言极是。但结合全句,却让人这样理解:惟表序数的数字之间方可用顿号。这显然是不正确的。如:“这两个括号中,填‘一、一’或‘二、三’都行。”此例中,“一与一”、“二与三”并…  相似文献   

3.
《句践灭吴》又名《句践栖会稽》,选自《国语·越语上》。常被选为教材,影响较大。但对本文主题思想的理解却存在分歧。有人认为是歌颂句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有人认为是肯定句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方针政策。从历史回顾,对句践灭吴、复国雪耻的事迹,历来评价也不一样。最早司马迁在《史记·越王句践世象》中称赞句践“苦身焦思”、“终灭强吴”,将其原因归结于血统论——“盖有禹之遗烈焉”。到了唐代司马贞作《史记索隐评赞》时,强调了句践“折节下士,致思尝胆”,能任用贤才,艰苦奋斗的精神。清初爱国诗人顾炎武在《秋山》诗中则强调了民族存亡关头,英勇的人  相似文献   

4.
“界”是句尾助词“了”的核心意义,其功能是表示“状态的变化”。对《骆驼祥子》两种英文译本的有关数据统计和比较分析表明,句尾助词“了”可以翻译成目的语中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三种时态,这进一步证明了句尾助词“了”并非“时”的标志,翻译中“时”的选择主要依赖于时间词语和其他语境信息。  相似文献   

5.
《论语》共有疑问句326句。其中特指问64句,是非问44句,选择问7句;反问句共有183句;测度问句共有28句。反问句的数量大、形式多样,是《论语》疑问句的一大特点。是非问句句尾都有语气词来帮助表达疑问。在测度问句中,多用语气副词“其”来配合。  相似文献   

6.
《左传》作为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文章对《左传》中的句尾疑问语气词用计算机进行了统计归纳,其中“乎”字用得最为普遍,共计470次,约占全部句尾疑问语气词的68.12%。文章基于语料库对句尾疑问语气词“乎”的各种用法进行了归纳,并与现代汉语做了对比。  相似文献   

7.
高华娟 《语文知识》2011,(4):99-102
通过对《庄子》、《墨子》、《韩非子》三书中的“如”字比较句进行穷尽性统计,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角度对“如”字比较句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对三书中的“如”字比较句的特征做了四点总结:(1)僅有否定式出现“基准+结果”型比较句;(2)肯定式与否定式存有不对称性;(3)肯定式比较义与比喻义界限模糊;(4)各种句式表达功能存有分工。  相似文献   

8.
从语法的角度,对朱振家教授主编的电大《古代汉语》教材注释提出商榷,包括三个方面:词类、虚词、词组和句法。词类方面,主要是词性的误训;虚词方面,主要是“焉“、“也”、“其”、“者”等的训释;词组和句法方面,主要是“所”字词组、“名词 有……者”结构、判断句、被动句等的判定和分析。  相似文献   

9.
高中语文第五册单元知识《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介绍“焉”的用法时,编者举了苏轼《石钟山记》—文中的“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为例,将该句中的“焉”解释为“语气助词,用于句中,表示语气上的停顿”。对此,笔者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10.
《桃花源记》的数字教案江苏/冯兴方一、“一”个兼词不复出焉·:“焉”,兼词,相当于“于之”,译为“从这里”。二、“两”个借代即“黄发”和“垂髫”,分别代指“老人”和“小孩”。三、“两”个形容词用作动词渔人甚异·之:“异,以……为异,诧异,惊异;欲穷其...  相似文献   

11.
一《论语》二十篇共用语气词(不包括发语词、语中语气词)十六个,即也、矣、巳、者、焉、耳、而已、尔、哉、与、乎、云、夫、然、兮、而。《孟子》七篇所使用的语气词有十六个,没有《论语》所有的“而”“然”。而有《论语》所没有的“为、来”。  相似文献   

12.
屈原《九章·哀郢》里有句云:“当陵阳之焉至兮,森南渡之焉如?”自来注屈赋的,于“陵阳”一词,约有二解。一曰水名,王逸承上文,“陵阳侯之汜滥兮,”说此乃阳侯的省文,意为大波。戴东原《屈原赋注》宗  相似文献   

13.
一、两处翻译质疑“然后得一夕安寝”一句,高语第三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教版2007年3月第2版)(以下简称《用书》)翻译为“然后才能得到一夜的安睡”。这样翻译有两个疑点:1.句中的谓语是哪个词?从《用书》的翻译看是“得”,但以句意看应该是“寝”。2.“得”字是什么意思?究竟是“能”还是“得到”?  相似文献   

14.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韩愈《师说》第三段引用:“孔子日:‘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根据标点符号用法,加了冒号和双引号的引文为直接引用,此类引文不能有任何篡改.对照《论语·述而》原文“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们发现,韩愈在引用这句话时增加一个“则”,省略一个“焉”.因此,它是间接引用,课文应把冒号和双引号去掉.  相似文献   

15.
《弹歌》中的“逐实”句为“逐害”之误,而且是衍句。陈音只引述了《弹歌》中的三句歌辞,即“断竹,续竹,飞土”,“逐害”误传作“逐实”后,衍增此句。据《斫竹歌》校雠,《弹歌》的完整文本应是“断竹,续竹;弹石,飞土”。  相似文献   

16.
在成书于春秋时代的《诗经》中,“思”字不仅可以作实词即名词和动词,而且也可以作虚词即语气助词,作语气助词时分别可以放在句首、句中和句尾。这说明“思”字在古代汉语中的用法要比在现代汉语中的用法丰富。  相似文献   

17.
李正中同志在《近代史研究》一九八四年第二期发表了《“公车上书”新解》一文。文章认为《西汉会要·选举上》建始三年十二月诏丞相、御史与将军、列侯、中二千石及内部郡国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之士,诣公车,朕将览焉”中“诣公车”的“诣”是“到”之意。而“公车”,据《史记·滑稽列传》“朔(指东方朔)初入长安,  相似文献   

18.
《论语》二十篇中,“以”字共出现211次,作动词的有30次;作代词的有2次;作介词的最多,有109次;作连词的有30次;作助词的有3次;作词尾的有37次。下面分别加以说明。《论语》原句后面括弧内数字,表示篇、章的次第。如3.21,即《论语》第三篇(八佾)第二十一章。原句的排列不一定以在《论语》中出现的先后为次序,凡句法相同、相近,或“以”字前后所用字相同的排在一起。  相似文献   

19.
人教版第一册节选《孟子·梁惠王上》中一段,题为《寡人之于国也》,文中“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一句中“之”的用法,很让人玩味。查教参,没有专门提出来讲。翻阅主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中华书局出版)第二册42页解释为“之”是“介词,用在主语和介宾词组之间”。笔者认为欠妥。“之”在古汉语中主要用作助词、代词、动词,没有介词的用法。和同事议,  相似文献   

20.
编辑叔叔阿姨们: 我是一名高中一年级的学生,想向你们提一个问题,请你们解答。《五年制中学语文课本》第二册《谭嗣同》中的“请致电上海领事而救先生焉”一句中的“电”,许多翻译书都翻译为“电报”,“致电”则翻译为“打电报”。比如,贵刊编辑部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