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奶奶与父亲     
父亲走时,我17岁。奶奶走时,我18岁。父亲在临终的时候,给我讲了一个故事;奶奶活着的时候,也给我讲了一个故事。父亲和奶奶讲的是同一个故事。父亲说,村子尽头的那座念母桥,是两代祖上给取的名字,为的是纪念一位老母亲。有一位母亲三十多岁,她有个儿子七八岁。有一天,下着雨,儿子走在前头,母亲走在后  相似文献   

2.
奶奶与父亲     
父亲走时,我17岁。奶奶走时,我18岁。父亲临终的时候,给我讲了一个故事。奶奶活着的时候,也给我讲了一个故事。父亲和奶奶讲的是同一个故事。父亲说,村子尽头的那座念母桥,是祖上给取的名字,为的是纪念一位老母亲。有一位30多岁的母亲,她有个七八岁的儿子。有一天,下着雨,儿子走在前头,母亲为了照看孩子,走在后面。因为路滑,儿子一不小心从桥上掉了下去,落到水里。母亲看见,疯了似的跳进水里,一把抓  相似文献   

3.
奶奶与父亲     
尹定瀚 《课外阅读》2012,(15):16-17
父亲走时,我17岁。奶奶走时,我18岁。父亲在临终的时候,给我讲了一个故事。奶奶活着的时候,也给我讲了一个故事。父亲和奶奶讲的是同一个故事。父亲说,村子尽头的那座念母桥,是两代祖上给取的名字,为的是纪念一位老母亲。有一位母亲30多岁的时候,她有个孩子七八岁。一天,下着雨,儿子走在前头,母亲走在后面,因为路滑,孩子一不小心从桥上掉了下去,落到水里。母亲瞧见,像疯了般地跳进水,一把抓住儿子。只可  相似文献   

4.
我的父亲朱炎晖是在抗日战争武汉保卫战中阵亡的。已时隔半个多世纪了……我家祖辈在瑞安城关大街开米隆大纸烛小杂店。父亲是二房的独子,爷爷早亡,奶奶疼爱他如掌上明珠,偶有好吃的菜总是夹给我爸吃。奇怪的是这些菜多半又回到了奶奶的碗里。原来我爸从小很懂事又十分孝顺,乘奶奶不注意时,又放到奶奶的碗里。他平时十分  相似文献   

5.
父亲与花     
父亲是一个性子很急的人.虽为人善良,但脾气却不是太好.有时一急起来,那样子我见了都很害怕.可是他威严的外表下却有一颗爱花之心. 父亲很爱花,这可能是源于我的奶奶.父亲跟我说过,在他很小的时候,奶奶就在院子里种满了花.奶奶没上过学,没什么文化,大部分的花她都叫不上来名字.但这也阻止不了奶奶爱花的心.父亲年少时脾气不太好,奶奶便让父亲养花.父亲接过花种,学着奶奶种花的样子,把种子埋进土里,每天细心浇水,一点点看着它发芽,长叶,开花.父亲从此便被花吸引,脾气也比之前好了许多.如今,奶奶已经不在,每当父亲在花前久久伫立时,我猜他一定是又想起了奶奶.  相似文献   

6.
俞群 《家庭教育》2008,(7):54-55
某校学生心理辅导室来了一位初二学生,他叫晓伟(化名)。下面是他的自述。 3岁时父母离异,我被判给父亲。父亲把我扔到乡下奶奶家,奶奶非常疼爱我。6岁时,我被父亲接到他身边,在城里小学上学。我学习很好,也很用功。  相似文献   

7.
第一变:关心我的父亲农村人信迷信。一次,我的堂妹病了,奶奶带着她去找巫婆。路过外婆家,外婆的邻居问奶奶,你去哪儿?奶奶说,我孙女病了,带她去找巫婆。说完,她就急急忙忙走了。结果那个人以为是我病了,告诉了外婆,外婆急了,连忙打电话给爸爸。  相似文献   

8.
吻吻父亲     
从意识到自己是个女孩子,亦认识到自己长大了,是从不能再吻吻父亲开始的。迄今仍清清楚楚地记得:那天放学,父亲回来给我带回了梦寐以求的礼物———电子琴。我一高兴,便搂住父亲的脖子使劲地亲起来。这时,奶奶从屋里出来,满脸不高兴地说,这么大的姑娘了,也不害羞。我呆呆地看着奶奶,小手无可奈何地松了下来。从此以后,我一直没有再亲过父亲。那一年,我才12岁。后来,渐渐长大,父亲便不再像童年时那样抱起我任我雀跃,亲他又粗又硬的胡子,逗他。只是教我凡事要学会自立,所以我很早就学会了自己拿主意,自己做决定处理事情。与我要好的几位女同学…  相似文献   

9.
第一变:关心我的父亲 农村人信迷信。一次,我的堂妹病了。奶奶带着她去找巫婆。路过外婆家.外婆的邻居问奶奶,你去哪儿?奶奶说,我孙女病了,带她去找巫婆。说完.她就急急忙忙走了。结果那个人以为是我病了,告诉了外婆。外婆急了,连忙打电话给爸爸。  相似文献   

10.
1毛钱的父爱     
从我记事起,父亲就得了老伤病。听奶奶说,那是他长年累月在外给人家脱坯打墙累出来的。俗语说,“脱坯打墙,活见阎王”。这话印证在了父亲的身上。  相似文献   

11.
于俊杰 《家长》2023,(22):45-46
<正>我的书房充满书香,回荡着书籍给一家人带来的欢声笑语,记录着一家人各自手持一本书静静阅读的情景……应该说,我们家在爷爷那一代就奠定了改变家风的意识和思想基础。谈到家风,还要上溯到奶奶的父亲,这位祖亲是当地有名的中医大夫,家中藏书很多。受家庭影响,奶奶读过很多书。记忆中,童年时奶奶经常背诵《千字文》和《百家姓》给我听。爷爷家境贫穷没读过书,但是能吃苦,头脑灵活,经过勤俭持家日子过得也挺好。父亲说:“爷爷和奶奶结婚后,在奶奶的影响下,知道了读书的重要性,就培养父亲上学读书。上世纪60年代自然灾害期间,在全家吃不饱饭的情况下,爷爷依然让父亲继续上学,为的就是改变不识字的家风,并把这一希望都寄托在了父亲身上。”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父亲上初中时爷爷病故了,临终前他拉着父亲的手说:“一定要坚持读书,要走出去,不能窝在这里。”  相似文献   

12.
爱如莲子心     
“晓艺,快吃,奶奶带来的莲蓬!”“嗯。”……“晓艺,这莲蓬你怎么还没吃呀?”……“忘了。”“我想吃你奶奶还不给呢。说是留给宝贝孙女吃的,”父亲说,“这可是奶奶亲手剥的莲子米。”  相似文献   

13.
幽默     
乔治:“爸爸,给我买一辆自行车吧。”父亲:“给你买了自行车,咱们就没钱买电视机了。”乔治:“不要紧,我可以骑车到奶奶家去看电视。”大写奶奶:小明,这回考试  相似文献   

14.
小时候,印象最深的就是父亲每年春节前都要出一趟远门,他要给居住在百里之外的奶奶送米送面。那时候家里没有车马,父亲就头一天称好50斤大米和50斤面粉,分装在两个布袋里,缚在一根扁担两头,然后第二天早晨鸡还没叫就起程。父亲每次回来,我都问:"爸,你要走多久才能到奶奶家呀?"父亲说:"太阳还没落山就到了。"我又问:"担子那么重,你哪儿来的力气呢?"父亲就笑着说:"想着你奶奶在盼着我,我就有使不完的劲,就忘记了肩上的担子。"每次听后我总感觉不可思议。  相似文献   

15.
提笔欲写,却无言下笔。看着老师要求写作的内容--"父亲",我思绪万千,顿觉自己与父亲是那样的熟悉又是那样的陌生……父亲在我心中是那样的高大。每当我看到红色的方砖,我就会想起父亲。父亲的背驼了,那是在很久以前--父亲很小的时候,为了使贫寒的家庭免遭有人饿死的厄运,父亲便随奶奶到砖窑里挑砖。就这样,奶奶的背驼了,父亲的背也驼了。每每看到父亲的驼背,我都觉得那不单单是  相似文献   

16.
也许至今我最大的遗憾,就是奶奶去世时我没能守在她旁边。那时我念初三,是最紧张的时刻。父亲,是在场的。奶奶生病住院的那段日子,他是天天早出晚归,待在医院。那个星期五,父亲回来得略早一些。他走近正在做功课的我,试图用最平静的声音说:“奶奶没了。”然后转身离开了。接下来的星期二,是永别奶奶的日子。我在母亲的怀中痛哭。叔叔哭得得由人扶着他才能参加完追悼会。父亲没有哭。他是个不会流泪的人,他只是呆呆地站着。  相似文献   

17.
目送     
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看见父亲哭是在奶奶去世的那个午后。奶奶的六个儿女围在床边,密密地遮挡住了午后最炫目的阳光——当年考上大学却因穷困而辍学的父亲也在其中。我想父亲一直以来的些许遗憾也在这一刻消散了吧。奶奶最后将手指向了父亲,父亲轻轻地握住了她颤抖的手。将耳朵贴在了她的唇边。说完了最后的遗言,奶奶带着一丝微笑离世,留下了噙着泪花目送她离开的父亲。  相似文献   

18.
最大的幸福     
<正>扭着水蛇腰的山路,高低不平的青石板,泛着潮湿味儿的泥土……这条山路的尽头住着我的奶奶——一个如山一般坚强的女人。爷爷走得早,连悲痛的时间都没有,家里的重担就一下子落在了奶奶的肩上,在那食不果腹的年代,奶奶供出来山窝窝里第一个大学生——我的父亲。后来,父亲在城里安了家,好几次回老家要把奶奶接来与我们同住,可固执的奶奶始终不  相似文献   

19.
生日     
一天下午,孩子们都在操场上活动,我坐在教室里批改作业,徐校长领着一位老奶奶来到我面前,告诉我:王琪(化名)今天过生日,但是,由于父母刚刚离婚,妈妈不允许孩子接受父亲家人的任何东西。今天,奶奶买了个蛋糕和一把香蕉拿到了学校要给他,他死活不要,奶奶很难过,也很尴尬。  相似文献   

20.
奶奶的幸福     
秦文琰 《高中生》2012,(8):56-56
爷爷去世早,连悲痛的时间都没有,奶奶就一下子扛起了家里的重担。在那个饭不饱肚的年代.奶奶培养出了当地山窝窝里的第一个大学生——我的父亲。后来,父亲在城里安了家,好几次回老家都想把奶奶接来与我们同住,可固执的奶奶始终不答应。直到前年,奶奶松了口.搬来了城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