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模式与传受关系正在迅速发生变化.对受众来说,新媒体环境正在催生"参与式文化",受众从以往"传统媒介的靶子"转型为媒介的"管理者",因此促成了受众媒介素养的转型,从以往强调受众对待媒介时的批判能力到强调受众的自我选择和管理.根据这一变化,有学者构建了"媒介素养之塔"理论框架,据此框架,受众的媒介素养可以从媒介安全素养、媒介交互素养、媒介学习素养、媒介文化素养四个层次分析.  相似文献   

2.
张杰 《传媒》2017,(21)
移动通讯技术的快速崛起,使新媒体快速发展.媒介赋权在技术的推动下迅速完成,传播由"权力"向"权利"演变,传受双方的一体化使得传播距离大幅度缩短.相比较以前较为单一的媒介环境,现在我们所面临的全媒体媒介环境变得更加多元化及复杂.作为受到媒介环境影响较大的一个社会治理问题——舆论,其重要性与复杂性也随之提升.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由中山大学张志安教授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6年12月出版的《新媒体与舆论:十二个关键问题》一书,帮助我们解构了新媒体与舆论之间的关系,重构了一个新媒体相关的认识,这种研究认知视角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舆论危机对社会稳定的破坏性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媒介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新媒体多元性张力已极大程度改变了媒体生产方式,让媒体生产力成几何增长。目前,各类移动终端设备的应用,让各路媒体至少从理论上认为,移动互联网比PC互联网"钱"景更好,更容易形成盈利模式,因此对移动终端用户的争夺也迅速进入白热化。但到目前为止,纵观整个传媒领域对新媒体的应用基本处于"叫座不叫好","烧钱"大于"赚钱"的尴尬局面,为此本刊希望借"数字媒体"这一栏目对技术与媒介关系、传媒如何运行维护新媒体,又如何依托新媒体创造新的商机和盈利模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移动新媒体传播的特性基于信息传播的移动性,具有移动性、私密性与融合性等特点。较之传统媒体与固定网络媒体,移动新媒体的传播特性决定其将是与人类对信息的心理需求直接产生应对的媒体形态。移动新媒体的使用对人类的影响,将不仅是外显的媒介接触方式、使用行为上的新变化,更在于其对社会、经济、文化、生活方式以至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变化以及媒介接触方式的变化造成的对特定群体的影响,尤其是对身心处于发展过程中的青少年的影响将凸显出来。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新媒体、电视媒体概念的阐述及相互关系,从电视媒介本身的变革、电视节目形态的融合几方面论述了新数字媒体环境下,新数字媒体对传统电视媒介的融合。首先,新媒体环境下,电视媒介本身的变革经历了从模拟信号向数字信号的转变;从结构化到面向对象的转变;从大众传播到分众传播的转变。其次,从电视节目形态的板块化、实时性、互动性、非专业化四个特征论述了新媒体环境下电视节目形态的融合。  相似文献   

6.
科学技术的提升促使人类不断更新传播讯息的技术手段,如今基于互联网络的第四媒介与以移动网络为主的第五媒介已然成为人们接收和传播信息不可或缺的工具。新媒体为旅游业带来了广阔的发展契机,在依靠资源优势进行旅游发展的道路已经逐渐被依靠形象进行品牌构建的道路所取代之时,新媒体凭借其优势以更快更新颖的方式传播旅游信息,因此,旅游地作为具象的区域系统,为谋求长远发展理应抓住新媒体这一传播媒介以打造优化自身形象。本文在研读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完成以下研讨:1.阐述新媒体概念并归纳新媒体自身特征;2.以"虚拟环境"理论为背景,旅游目的地形象及其传播概念为基础,分析进行旅游地形象传播的必要性;3.基于5W模式对旅游目的地形象进行了传播学分析,阐述了应用新媒体进行旅游地形象传播的必要性以及借助新媒体传播旅游信息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马晓静 《今传媒》2016,(3):14-15
新媒体从产生到发展再到被广泛传播使用,已经与当下社会建立了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一定社会条件下诞生的同时,深受社会文化的影响,也深深影响着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形成与培养.可以说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形成与新媒体的特点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会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造成正面和负面的影响.而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关系到我们现代整个社会的媒体素质和新媒体环境的建设问题.因此,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的培养任重道远,需要法律、媒体人、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8.
移动互联时代,智能手机成了时代"宠儿",传统媒体开始以此为契机抢占舆论阵地。本文选择了浙报集团新媒体核心产品——浙江新闻客户端作为分析对象,从政策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媒介技术环境等方面分析其时代必然性,并对其优势和局限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时代带来了媒介环境的变化,新媒体对传统媒体造成了极大的冲击,电视媒体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在互联网时代转型,实现媒介融合,是所有电视媒体人寻求突围之路时要思考的难题。"微信摇电视"的出现,将电视终端与移动终端巧妙地连接起来,让观众变成用户,让用户与媒体的交互更进一步。  相似文献   

10.
媒介素养研究进入大陆学者视野的第一个十年(1997~2006后,数字时代已悄然来临。随着新传播科技与新媒体的加速发展、运用和普及,以数字化为表征的新媒体对媒介环境乃至社会环境正在产生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中国的社会环境与媒介生态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第一个十年的研究更多地体现为理论探讨与介绍,较少社会实践;西方历时态的四种理论范式几  相似文献   

11.
新媒体时代,报纸副刊的优势将在其所固有的地域属性、慢生活属性中体现出来。新媒体除了带来新的技术与新的信息形态之外,更将一种全新的媒介生活形态嵌入到我们的生活中,与这种"热媒介"相伴的是一种碎片化、脱域性的生活模式。本文基于媒介环境学的角度对此进行解析,新媒体环境下的报纸副刊需要发挥其地域属性以及慢生活属性,对这种"过热"的媒介环境起到类似"平衡器"的作用。就媒介而言,媒介产品好或者不好,更多时候取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新传播技术条件下媒介新拟态环境虽然具有环境监测功能与去中心化、权力化等表征,但并不能就此简单地推论出新的拟态环境更趋于真实世界。移动互联网络所构建的拟态环境更为复杂,呈现的是支离破碎的现实,与现实环境表现为一种离散的偏离关系。媒介的世界永远无法替代真实的世界,移动新媒体对人的异化只是与传统大众传播时代的"电视人"表现形式不同而已,甚至更令人堪忧。李普曼的拟态环境理论的理论预设只是随时代的发展变迁发生了转移,其本质与核心并没有发生改变,仍然是具有理论解释力与适用性的。  相似文献   

13.
尹哲 《档案时空》2015,(10):30-31
一、移动新媒体的定义 移动新媒体是所有具有移动便携特性的新兴媒体的总称,包括手机媒体、平板电脑、掌上电脑、PSP、移动视听设备(如MP3、MP4、MP5)等.智能手机与平板电脑是当代媒介融合趋势以物化形态呈现出来的媒介终端,为了与一般新媒体相区别,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闵大洪将其统称为“移动新媒体”.  相似文献   

14.
颜斌 《传媒》2017,(15)
发展移动新媒体,是当前的大趋势.在拥抱移动新媒体这波浪潮中,媒体应该是先知先觉的一个行业.全国省级党报集团基本上都有了自己的APP,可见,传统媒体在新的媒介环境中,都在纷纷寻求转型之道. 与全国各省级党报集团一样,湖南日报报业集团迈出了融合发展的坚定步伐,确立"移动优先"战略,精心打造自主研发的新湖南客户端.从党报到党端,决定叫"新湖南",既是创新,也是传承.  相似文献   

15.
张智妍  郭枫 《东南传播》2021,(1):100-102
新媒体在非遗文化保护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若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创新性保护,必须重视非遗在新媒体上的叙事表现。新媒介叙事系统相较传统叙事有所变化,非遗文化在新媒体中的叙事表现也发生了变化。针对这些变化,在三个方面分析在新媒介环境下非遗叙事的"年轻化"策略:传承人媒介形象的年轻化;叙事话语的年轻化;媒介叙事载体的年轻化。为此,搜集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媒体上的相关叙事案例,从媒介叙事的角度来阐释非遗年轻化形象的建构,并针对现有的媒介叙事情况提出问题与策略。  相似文献   

16.
智能手机和移动网络的普遍使用使得移动端新媒体备受青睐,由于人们媒介使用习惯的转变,导致获取信息的手段和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手机的便携性降低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时间成本,移动互联网将讯息与受众紧密相连,同时还开拓了相对于传统媒介更加丰富的信息获取渠道,而移动端媒介的属性和特征也对新闻传播提出了适合新媒体平台的要求,新闻的来源、生产、呈现和传播方式都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7.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带来了与传统媒介环境迥异的媒介生态环境。从媒介环境学的视角来审视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无论使用者还是规制者都应充分认识新媒体带来的媒介宏观价值与权威的消解,微观“圈子”及传播类型的聚合。要看到媒介技术的发展导致媒介环境的巨大变迁,同时媒介环境变迁带来的绝大社会变革,注重在新媒体消解与聚合的媒介冲突与演进过程中达成媒介生态的平衡。  相似文献   

18.
伴随媒介技术进化与互联网移动化趋势,移动媒介盛行,信息传播、社交、消费方式等都发生着重大变革。在微时代,人们对微媒介生存方式也产生着深度依赖,移动微生活契合着当下人们都市生活的快节奏与零散闲暇需求,即时的碎片化传播时刻将个体置于信息网络节点,使其可以随时发布信息或进行评论,并便捷满足各种诉求。"微评论"有着微式传播、移动多元、多向互动等特性,当下,影视热播剧极易引发微媒介热点话题,造成移动媒介终端的"刷屏"现象,而影视剧中的争议话题也更容易引发广泛关注,并产生较大传播影响力,在微媒介空间形成二次传播与评论,甚至N次传播与评论。在当代媒介转型与社会转型时期,影视剧难免涉及当下社会热点问题,但在"微时代"的影视传播信息环境中,影视剧与媒介、与大众之间的关系呈现出一些新变化,本文试图思考如何理解这些新变化,以及微媒介议题中的影视剧"阶层质疑"问题。  相似文献   

19.
黄莉萍 《新闻窗》2015,(2):43-44
新媒体环境下,随着网络评论和微博、微信等"个体媒介"的"异军突起",政府等公共服务部门日益重视网络舆情的变化。同时,作为党和政府"喉舌"的传统媒介,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守好及打造出更吸引读者的舆论阵地,是媒体人应该思考的命题。在媒介融合的呼声愈来愈强烈的当今中国,传统媒体更应立足于报纸、广播等的"本分",同时放手"利用"新媒体。如,可通过新媒体进行  相似文献   

20.
正伴随着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信息终端也不断革新,媒介技术的变革必然带来媒介环境的变化,层出不穷的新媒体形式也必然会催生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自媒体作为一种正在崛起的新媒体形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最早提出自媒体概念的是美国的谢因波曼和克里斯威利斯,2003年7月,他们在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出版的"We 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中,对"自媒体"做出了一个非常严谨的定义:"We Media是普通大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