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董秦先生的《“乱译”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的正常现象——也谈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翻译》(载《新闻记者》2006年第9期),针对拙作《“译文”渐欲迷人眼——以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翻译为例》(载《新闻记者》2006年第6期)列举的7例“乱译”,提出了自己的新观点:从各家译文的本质看,意思都是一样的,这就叫“乱表”不“乱里”。那么,在跨文化翻译中,“乱表”不“乱里”的“乱译”站得住脚吗?在拙作里,笔者曾说过这样一句话:Press对应的汉语是“印刷,新闻”,有人按照自己的主观理解翻译为“出版”,这是对Press一词多年的误会,以讹传讹也正是大众传…  相似文献   

2.
此文为1927年美国《亚洲》杂志上所刊登文章的译文。原文作者A.C.麦凯是一位当年曾在中国从事木材贸易的美国公司职员,他和他的同事及中国助手们在福建某地户外作业时,  相似文献   

3.
成语“尽如人意”,在一些报刊和书籍中,常常被简化为“尽人意”。如《燕赵都市报》上的几个例子: 1999年12月12日11版《中国足球改革这六年》:“尽管目前有些俱乐部在经营管理的内部运行机制上还有些不尽人意的地方……”;13版《半个多世纪前的发掘》:“他们的发掘颇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  相似文献   

4.
郭沫若1954年在全国文学翻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曾经对文学翻译作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他把原文比作伏特加酒,指出翻译文学作品,不能把“一杯伏特加换成白开水,总要还它一杯汾酒或茅台,才算尽了责”。白开水译文,就是没有文采的译文。曾记得我最早翻译的一篇短篇小说被退回来,就是因为“缺乏文采”。我拿着译稿对照原文,左看右看,似乎译出来就该是这个样子,文采不到哪里去;但又不甘心放弃发表的机会。于是便自作聪明,  相似文献   

5.
他是巴勒斯坦难民后代;他曾被视为“约旦街头混混”;他是母亲眼中的孝子;他面对镜头,亲手砍下美国人质头颅;美国《时代》周刊选他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100人之一。[编按]  相似文献   

6.
《逸周书》中有几篇讲武王伐纣与周公营建洛邑事。其中有的经过后人改窜,面目全非,如:《武成》改为《世俘》,文字年月改窜甚多,有些地方至于不可读;又如《作洛》(洛原作雒,今为印刷方便一律作洛),则纯系后人伪造,往往为读者忽略,甚至据之以证古史,不可不辨。今举其伪证如下:  相似文献   

7.
卢卡奇的《历史和阶级意识》,有两种中译本,一种是重庆出版社1989年1月出版的,另一种是华夏出版社1989年9月出版的。把两种版本对照起来读,会有令人啼笑皆非的“发现”。不说每一页吧,至少平均每五页,同一句原文,竟有两种“正相反对”的中译文,而且意思大相径庭。为证所言不虚,略举几例,用重点号标出不同之处,并附以勘正。  相似文献   

8.
来函照登     
编辑同志:《新闻研究资料》总十五辑刊载的陈灵犀同志所撰《社会日报杂忆》一文,其中《火线》和《爝火》一节中有些地方我觉得可以考虑补正。第一,姓名差错:顾克斋(顾伦)被误为顾支离,陆克昌(洛蒂)被误为陆光昌,唐镇支被误为唐镇友。第二,文中提到我“在苏北时曾提出应在敌占区的报纸上争夺一点宣传地位”,这与事实不符,事实是,这个主张当时是“鲁艺”分院文学系的老师提出来的,我不过接受了这个主张,回沪后在亲密的文友中  相似文献   

9.
近读4月12日《信息日报》《宿松:越狱静悄悄的背后》一文(摘自4月1日《浙江工人日报》),见“8月流火,监房里依然是难耐的燥热”一段文字,不禁愕然。 记得1994年第4期《新闻学苑》曾刊发笔者的《“七月流火”误用论列》一文,指出一些报刊文章常误用“七月流火”一词来形容暑热。其实“火”是星名,如孔颖达  相似文献   

10.
无意之间在《人到中年》这篇小说里读到一段对话,其中一句写道:“吃的是草,挤的是奶。这是鲁迅先生的话,对不对?”这里,作者没有照抄原文,却稍加剪裁。我对此极为欣赏。原文见于许广平的《献词》,是这么写的: 你曾对我说: “我好象一只牛, 吃的是草, 挤出的是牛奶,血。”末句的“血”字,叫做“趁韵”,未免以辞害意。血,怎么可以挤出?而奶娘挤奶,总是只说”挤奶”,决不说“挤人奶”;以此例彼,牛当然  相似文献   

11.
经国务院批准,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1986年10月10日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并对原《简化字总表》中的个别字,作了调整。但一年来报纸上的使用情况表明,有些报纸并未注意到这个变化。“叠”不再作“迭”的繁体字处理,即该用“叠”的地方没有按简化字“迭”处理,如经常看到的“重迭”、“迭印”、“折迭”、“层次迭出”等用法。  相似文献   

12.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中说:“轼诗文衣被天下,刻本丛杂,较欧阳修集更多,诸家所记,不可殚数”。本文拟将宋代编集、注释和刊刻苏轼著作的情况作一简介。苏轼在世时,其诗文刻本即已层出不穷。他自已说过:“世人蓄轼文者多矣”(《东坡后集》卷一四《答刘沔都曹书》),“市人逐利,好刻某拙文”(《东坡续集》卷四《与陈传道》),“贾人好利,每取拙文刊刻市卖”(《瓯北诗话》卷五)。当时,即使一些边远地区,也有苏轼著作的刻本,如范阳书肆,就曾刊印《大苏集》。大约较早编集苏轼作品的是彭城人陈师仲。他于神宗元丰中期,搜集苏轼在密州、徐州两地任太守时所写的诗篇,编成《超然》  相似文献   

13.
“鱼目混珠”意思是拿鱼眼睛冒充珍珠,比喻以假充真,以次充好.可以用于事物,也可以用于人.含贬义.语本汉·魏伯阳《参同契·同类合体章》:“鱼目岂为珠,蓬蒿不成槚(槚:楸树).”例如宋·张商英《宗禅辩》:“今则鱼目混珠,薰莸共囿,羊质虎皮者多矣.”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十章:“而有些地方的工头们,也曾组织过‘工会’来鱼目混珠.”杨沫《青春之歌》二部三十八章:“可是这些卖国的老爷们不是也在鱼目混珠,也在自称为爱国忧民的志士吗?”刘绍棠《草莽》七:“姑娘你本是那桑家班的陶红杏,怎敢冒名顶替要当雨点儿的娘?  相似文献   

14.
〔原文〕上好辞赋,每所行幸及奇兽异物,辄命相如等赋之,上亦自作诗赋数百篇,下笔即成,初不留意。相如造文迟,弥时而后成,上每叹其工妙。谓相如曰:“以吾之速,易子之迟,可乎?”相如日:“于臣则可,未知陛下何如耳。”上大笑而不责也。 王俭《汉武故事》〔译文〕汉武帝爱好辞赋,每次出行以及看到奇兽珍物,就命令司马相如等人作赋描写。汉武帝也自己作诗赋达几百篇,一下笔就完成,从不用心雕琢。司马相如文章写得很慢,要用很长的时间才能写成,汉武帝常常赞叹他的文辞工巧精妙,对司马相如说:“用我作文的快捷,换取你作文的慢,可以吗?”司马相如说:“对我来说这样是可以的,可不知陛下变慢后又能写成什么样的诗赋了。”汉武帝大笑,并没有责备他。  相似文献   

15.
世界上有些事情,道理比较简单,但是要证明它,使人点头,令人信服,却不那么简单,没有大量的事实、数据是难以达到的。因此有些评论旁征博引、周密论证,以使观点精当,理直气壮。评论中的这种材料与观点的处理方法,我们不妨称之为厚事精理。 近几年来,美国“人权卫士”摆出一副捍卫世界人权祖师爷的架势,今天指责这个国家“侵犯人权”,明天又抨击那个国家人权“不合标准”。他们声称:“我们有一手好牌,我们自由和民主价值观在世界各地极有魁力。”有人甚至扬言,美国是“照耀这个灵魂不开窍的世界的人权灯塔。”事情果真如此美妙吗?未必。“未必”虽只有两个字,要论证它,却要百语千言。《人民日报》“人民论坛”发表的《“人权卫士”的难题》,旁征博引了:(一)美国刑事组织1992年2月10日发表的一份报告;(二)美国一名著名社会专家1978年的著作《美国社会问题》;(三)一美国学者《美国的人权状况》长文;(四)1991年《巴黎竞赛画报》发表的有关资料;(五)  相似文献   

16.
鲁迅——一九一八年四月《新青年》杂志发表了短篇小说《狂人日记》,作者署名“鲁迅”,这是周树人第一次使用这个笔名。一九二○年底,他曾向他青年时代的同窗好友许寿裳解释过笔名的来历:(一)母亲姓鲁;(二)周鲁是同姓之国;(三)取愚鲁而迅速之意。郭沫若——原名郭开贞。一九一九年九月十一日在《学灯》副刊上发表第一批新诗时,始用笔名“郭沫若”。郭沫若是四川乐山县沙湾镇人,他曾对日本留学时的同学范允藏说过:“我的名字‘沫若’是由我故乡的两条河:沫水和若  相似文献   

17.
深层是相对于表面而言的。书稿中的深层问题相对来说是一些较难以判断、比较隐蔽的问题。发现和处理这些问题不仅需要精益求精的精神,而且需要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否则对书稿的加工只能止于表面,作些技术上的处理。但是要提高审编书稿的质量,某种程度上往往取决于对书稿中深层问题的发现和解决。以下举几个例子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一些体会。 我在编辑加工由英文译成中文的《中级数学辞典》时,其中在“弃九法”这个条目中,译稿为:“9357弃九的余数为6,因为9+3+5+7=24,而24除以9的余数为6。”对照原文,这段译文翻译准确,该没问题了吧!哪里知道,这里原文本身内容就表达错了,当然译文意思也就随着错了。因为“弃九法”乃我国古代数学家秦九韶所创。笔者早年在大学选修李俨先生的中国数学史课时,即有所知。“弃九法”的本质乃“弃九”,而在前面译文和原文的表述中恰恰没有“弃九”。实际上,这段正确的表述应为“9357的弃九余数为6,因为3+5+7=15,而15除以9的余数为6。”译者可能只顾着照本译来,疏于辨别正误。由此可见,编辑加工译稿,不仅要注意译稿的信、  相似文献   

18.
行为科学与新闻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新闻学界对于新闻学究竟属于什么学科的问题,曾经有过种种看法。最早曾有一些人认为新闻学属实用科学,后来,随着新闻事业和新闻学研究的发展,许多人倾向于把新闻学归属综合科学、人文科学。二次大战以后,我们可以看到,美国新闻学界有越来越多的人热心于探讨新闻学与行为科学的关系。从50年代开始,美国的《新闻学季刊》、《舆论季刊》等新闻专业刊物上,有大量的文章都是运用行为科学的方法来分析读者心理和研究新闻工具的效果的;有些新闻院校研究生的研究规划不是进行新闻工具本身的研究,而是致力于“行为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有些新闻学著作则明确地宣称;新闻学已成为行为科学的一个分支。  相似文献   

19.
如果不健忘的话,人们总还记得,前些年,不少地方在粮棉收购中不打白条(“白条”,《现代汉语词典》注释说:“财务上指非正式单据。”),曾被有些大报、小报当作新闻报道过,好热闹了一阵子。可新近有些报纸又把这当作什么“宝贝”在报道了。难道这真是什么新闻“魔圈”? 向农民收购农产品“不打白条”的报道,就像在报道这样的一则消息:某地顾客们到某商场购物,都能掏腰包付款,至于为什么都能付款,或许其中可“生  相似文献   

20.
“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当天,收到两本今年3月号的刊物,一本是中国人民警官大学主办的《现代世界警察》,一本是中国妇女杂志社主办的《世界妇女博览》。两本杂志不约而同地发表了一篇同一内容的重头稿,题目均上了封面。前者为《未成年父母的境遇》(小韦编译),后者为《探寻“少女妈妈”的真实世界》(海歌编译)。出于从事了多年国际新闻编辑和新闻翻译工作的敏感和习惯,我把两篇译文对照起来粗粗读了一遍。谁知不读不知道,一读吓一跳,二者之间竟有不少截然相左的文字,令人无所适从。好在手头恰恰有一份两位译者所依据的英文母本“Th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