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看到这个题目,或许很多老师都不陌生,特别是对"老师,我不想读"这句话.对于对这句话不太清楚的人而言,我还是有必要先讲一讲它的出处.这句话出自一个有名的故事.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一位老师在上一节公开课时,他请一位学生起来读一下课文,可是这位学生却以"老师,现在我不想读"拒绝了老师的要求.但是这位老师却一点儿也不生气,反而"笑容依然"地请学生坐下,让他等到想读的时候再读.  相似文献   

2.
大凡做老师的,没有一个不认为自己是不爱学生的,没有一个不认为自己是为学生的发展成长着想的.学生的作业没有完成,或是在作业中错了两道题,那就再奖励5遍吧.期中考试没有考好,教师会关爱地给他两个耳光.然后一遍又一遍苦口婆心地向学生表白:"老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们好.  相似文献   

3.
案例: 在一个星期二下午的课问聊天中,李老师向我们讲述了他们班上发生的一件令人心烦的事情:一位学生被揭发偷拿了另一位学生的钱,去游戏室了.然而那位学生又拒不承认错误."现在的学生真是难教育,咳!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李老师叹息道.  相似文献   

4.
赵福楼:之前和一位老师交流,他说执教<五柳先生传>一课,问及学生对"五柳先生"(陶渊明)如何看待.有学生回答说,我不喜欢.他很诧异,问"为什么".学生答:"他嗜酒如命,不讲礼数,行为怪诞,简直就是一个酒鬼."其他学生都加以附和.在教研中老师们普遍认为,学生对"五柳先生"其人和文本不能准确理解,与他们的认调能力有限相关.  相似文献   

5.
学生"打小报告",指的是学生在背后向老师反映其他学生的不是,向老师反映某些学生的问题.有许多学生看到某些学生做错了事,讲错了话,觉得向老师"打小报告",是一件很光荣的事,而且很有可能受到老师的表扬.在一般老师的眼里,都易把学生向老师"打小报告"看成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其实不然.学生向老师"打小报告",这是一个很值得深思的问题.正确引导和妥善处理学生"打小报告"的现象,对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在如何正确对待和妥善处理学生"小报告"的现象,作了一些研究和探讨,现提出一些看法,供广大教师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小赵老师刚毕业走上讲台.去年,学校领导让他接手初二(5)班.对于这个班级,大家都心照不宣,这是整个年级里纪律最差的班,课堂上经常乱哄哄的,学生迟到更创造了学校通报批评次数之最.这个班原来的班主任梅老师主动要求换岗,他说他承认自己败给了这个班.学校老师都想看看,这个小赵老师怎么"对付"这个班.原来的梅老师也算是老教师了,已经败下阵来,小赵老师毫无经验.估计是镇不住的.从正常情况看,在学生们还不了解新老师的时候,他们会规矩一段时间,但时间一长,就会露出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7.
一、教学互动,克服思想障碍是关键 一般情况下,同学们很少主动跟老师交流,是担心自己的观点太平庸,害怕被老师看不起,再者动不动就往老师身边跑,会让同学们认为在跟老师套近乎.值得我们思考的是,我们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有没有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主动学习的习惯?其实,学生们的担心是多余的,因为老师没有理由不喜欢一个爱思考、进步快、思想活跃、分析问题能力强的学生,他们应主动接近老师,与老师交流沟通,关键在于教师要鼓起学生主动向老师靠拢的勇气.  相似文献   

8.
通常老师讲完一个知识点或一个问题,总会习惯性地问一句:"你们听明白了吗?"言下之意是:作为老师,我把该讲的都讲了,如果再有不懂或不清楚的地方,那就是学生的问题了.  相似文献   

9.
夕阳 《师道》2004,(6):17
一次,笔者在参加某教学公开课时,发现上课老师神采飞扬,不时提问,而学生均举手频频。但能被老师提问到的学生不多,面不广。有部分学生被连连提问到,而大部分学生则没有那么幸运。课后,有几名学生连说没意思,笔者当即询问了几名学生,回答的是:“因为要上公开课,老师要求我们,提问时大家都要举手。能回答的举左手,不能回答的就举右手。不然的话,要被老师‘秋后算账’的。”那么举手情不情愿呢?不少学生回答说不愿意。再问其原因,回答说是不少老师平时很少或从不提问他们,举不举手都一样,老师认为他们学习成绩差,问了也白问。这一情况引起我的…  相似文献   

10.
"非指示性"教学是衢州江山中学郑逸农老师提出的一种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教学理念.它能够启发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地思考,提高学生的表达(口头和书面)能力,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尽管郑逸农老师说它的特征是"不指示学习目标,不指示问题答案",但我认为,非指示性教学中还是有很多指示性因素在起作用,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下面谈一下我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案例:"我把老师杀了!" 一堂语文课上,一位老师正在上小学语文第二册"复习六"中的一篇短文:古时候,一个人背着大包袱骑着毛驴赶路,路边一个人问他:"你怎么不把包袱放在驴背上呢?"那个人说:"我才不会那么傻呢!毛驴驮着我已经够累了,我怎么还能把包袱放在驴背上呢?"这时,上课的老师给孩子们提了一个问题:那人究竟傻不傻?我真没想到.问题刚一提出来,教室里面就像开了锅似的,有的学生大声说那人傻,有的学生更大声的说那人不傻,简直是在比声音大小.这时,这老师灵机一动,既然孩子们有了说话的欲望,何不顺水推舟,让他们来一场辩论赛,正好进行口语训练.  相似文献   

12.
我自认为自己是一个关心学生、和蔼可亲、很会做学生思想工作的老师,和学生谈话更是我的拿手好戏.可是,前天的民意调查,让我大吃一惊.调查表上问学生最不喜欢老师的什么,全班52人中居然有45人回答不喜欢和老师谈话.  相似文献   

13.
班主任工作时间长了,与学生谈话时,常常不自觉地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待学生.这种态度,不仅使学生对老师的教诲并不领情,甚至还产生逆反心理.我认为,作为班主任,若牢记下面的两个"假如",教育工作一定会顺利许多.  相似文献   

14.
最近读了几篇关于"学生选择老师"文章,学习了少数学校先让自己的教师"演讲"、"才艺展示"和"答辩",再由"家长和孩子投票选择教师"的"先进经验",读后如刺在喉,不吐难受.笔者以为,该校让学生选择老师这一做法背离了中国的教育现实和学生实际,是不懂教育规律的做法,似有做秀之嫌.  相似文献   

15.
杜郎口的"10+35""0+45",其实质也就是让学生动起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对于其好处的认识,我想是不须要再讨论的,这几年的教改让我们所有的老师都有了清醒的认识,学习绝不是老师的独角戏,更不是老师的一厢情愿.  相似文献   

16.
某小学一位班主任组织了一次主题班会,让学生谈谈"自己最希望做的是什么",没想到一位同学说的是:"老师,我最想犯错误."这句话引起了全班同学的哄笑,却引起了这位班主任的深思:为什么这个孩子想犯错误呢?难道他是非不分?还是心理上有毛病?这位平时不显眼的学生,怎么竟表达了这样的一个愿望呢?此时,这位班主任没有批评这位学生,而是制止了大家的哄笑,随即把话题转向其他方面.为了弄清学生的真实想法,这位班主任抽空找他谈心.起初他怎么也不肯说,经过老师的耐心启发和诱导,才吐露真言.他说,想犯错误为的是让老师狠狠地批评一顿,并由此引发班主任的关注,使班上做什么事都有他的份.这一貌似"扭曲"的愿望,给班主任工作敲响了一记警钟.  相似文献   

17.
“现在的学生太不懂事了,一点都不能体谅我们做老师的心,整天打打闹闹的,说了也不听。”一位教师这样埋怨道……相类似的抱怨声常不绝于耳。我有时也有这种感慨。每当这时我就反问自己“:学生们为什么就不能理解老师的一片苦心呢?难道是老师讲得不够真诚、不够感动吗?”俗话说言为心声,老师的每一句话都是肺腑之言,为何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呢?我开始把注意力转向学生这一方面。通过对学生的观察、与学生的交谈,我感到可能是学生无法体会老师的苦心、真心,他们认为老师说的只是安慰他们罢了,谁知道老师内心在想什么?于是,我想能否通过一种较合适…  相似文献   

18.
在学校里,德育处老师和班主任是学生管理的权威,学生不接受学科教师的管理是很普遍的现象,不担任本班学科教学的老师去管学生,其境遇更是尴尬.所以,经常出现学科教师把问题学生交给班主任处理或老师只管本班学生而不管其他班级学生的现象."一次打架事件"现象的出现,给德育主任和德育校长敲响了警钟,他们才是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经过对"一次打架事件"现象根源的剖析和对我校的学生管理实践的反思,笔者认为,以下两种策略有助于学生接受所有教师的管理.  相似文献   

19.
曹珊 《班主任》2002,(1):48
美国一位教育家曾经在学生中以“你不喜欢什么样的老师”为题做过调查。回答是五花八门的,有喜欢训人、讨厌学生、不公正,不笑等等。其中“不笑”这一条给我的印象格外深刻。世界上恐怕不存在从来不笑的人,也不存在从来不笑的老师。但是,在学生印象中,也许确实有从来没有笑过的老师。  相似文献   

20.
领袖人物的作品给学生的印象总体上是枯燥的;老师也认为这样的文章不好教,一者学生不认真听,二者文章的内容更多的是从理论上进行说教,三者不用教学生也能看得懂.因此,很多教师对于此类文章要么干脆不教,要么简单地照本宣科地念念或安排一些练习题就算过去了,对文章的精华并没有探讨与品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